培育深刻的情感联结
1. 回应感受:从“解决问题”到“连接内心”。
在亲子互动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感受”。
孩子哭闹、拒绝、调皮捣蛋,我们第一反应是“制止行为”。
呵斥他“不许哭”“别胡闹”“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却很少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内心在感受什么?
菲利帕在书中强调,孩子的行为,本质上是情绪的外在表达。
他们年纪小,还不懂得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行为来传递需求。
如果我们只盯着行为本身,用评判和制止来回应,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甚至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
真正健康的亲子联结,始于“看见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连接内心”。
接纳并确认他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被尊重的。
这种“被看见”的体验,是孩子构建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基础。
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小朋友抢走而哭闹,很多父母会说“别哭了,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或者批评孩子“这点小事就哭,真没出息”。
这些回应都没有真正看见孩子的感受。
孩子哭,不是因为玩具本身,而是因为被抢走玩具时的委屈、愤怒和无助。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妈妈知道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很委屈,也很生气,对不对?”
先共情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合理的、被理解的。
然后再引导他:“我们可以试着和小朋友说,‘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还没玩完,能不能还给我?等我玩完了再给你玩’”。
这样的回应,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又教会了他如何正确处理冲突。
菲利帕将父母的这种角色,比喻为孩子情绪的“容器”。
父母要做的,是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帮助他命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情绪裹挟,让矛盾升级。
要成为这样的“容器”,我们需要避免三种错误的回应方式:
第一种是“压抑否定”。
比如“别难过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许哭”。
这种回应方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合理的、不被接纳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不敢再表达真实的情绪,内心会变得压抑、敏感。
第二种是“反应过度”。
比如孩子因为积木倒了而哭闹,父母比孩子更激动:“哭什么哭!搭不好就别搭了!”
这种回应方式不仅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反而放大了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无助。
第三种是“转移注意力”。
比如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而哭闹,父母说“宝贝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这种回应方式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停止哭闹,但没有真正回应孩子的恐惧和不安,孩子的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被暂时掩盖了。
而“包容引导”的回应方式,应该包含三个步骤: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用语言描述他的感受(“你现在很生气\/难过\/害怕”);
其次,让孩子知道情绪是被允许的(“生气是正常的,妈妈理解你”);
最后,引导孩子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想,怎么才能让你不那么害怕”)。
比如,孩子晚上不肯睡觉,说“床底下有怪物”,正确的回应不是“别胡说,世界上没有怪物”,而是:“宝贝,你是不是觉得床底下有怪物,所以有点害怕,不敢睡觉?”(接纳感受)
“妈妈小时候也害怕过怪物,所以妈妈完全理解你”(允许情绪)
“我们一起去看看床底下,让怪物知道我们现在要睡觉了,好不好?”(引导解决)。
这样的回应,重点不在于“怪物是否存在”,而在于“陪伴孩子面对恐惧”。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怪物”的事实,而是一个“有人理解我、有人保护我”的安全感。
当他的感受被全然接纳,情绪被“接住”时,他的不安会自然缓解,也会更加信任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菲利帕强调,“接纳感受”和“设立规则”是可以并行的。
比如,孩子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哭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我们可以先共情他的感受:“妈妈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得不到就很生气,对不对?”
然后再明确规则:“但是躺在地上打滚是不对的,会弄脏衣服,也会影响别人。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们可以好好和妈妈说,或者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或者等你表现好的时候,妈妈作为奖励送给你。”
这样的回应,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没有纵容他的错误行为,还教会了他如何正确表达需求。
孩子会明白,情绪是可以自由表达的,但行为必须遵守规则,这正是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关键。
2. 健康的争吵:在冲突中寻求理解
提到亲子冲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避免”。
他们认为争吵会伤害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所以要么一味妥协,要么强硬压制。
但菲利帕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冲突处理方式。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没有争吵,而是拥有“健康争吵”的能力,在冲突中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寻求相互理解,最终修复关系。
不健康的争吵,往往带有攻击、指责、否定的意味。
比如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这么让我失望”
“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累”。
这些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攻击、被否定,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激烈反驳,要么沉默反抗,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而健康的争吵,核心是“表达感受,而非攻击人格”;
目的是“增进理解,而非争输赢”。
菲利帕在书中给出了健康争吵的几个核心原则,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都同样适用:
第一,用“我”陈述代替“你”指责。
比如,不说“你总是打断我说话,太没礼貌了”,而说“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因为我还没把话说完”;
不说“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而说“当你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重视”。
“你”指责会让对方立刻进入防御状态,而“我”陈述则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容易让对方理解。
第二,聚焦具体问题,不翻旧账。
不健康的争吵往往会从一个具体问题,蔓延到对孩子人格的否定,甚至翻出很久以前的旧账。
比如,孩子因为贪玩忘记写作业,父母可能会说“你总是这么贪玩,上次也是因为贪玩没写作业,你根本就不爱学习”。
而健康的争吵,只会聚焦在“忘记写作业”这个具体问题上,讨论如何解决,而不是否定孩子的人格。
第三,允许对方表达,不中途打断。
很多父母在争吵时,急于说服孩子,或者急于反驳孩子的观点,常常打断孩子的话。
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从而不愿意再表达真实的想法。
健康的争吵,需要双方都有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即使不认同,也要听完再回应。
第四,明确表达需求,而非发泄情绪。
争吵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解决问题。
所以在争吵时,要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不说“你别再烦我了”,而说“我现在需要安静地处理工作,希望你能给我半小时的时间”;
不说“你能不能懂事一点”,而说“我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晚上我们才有更多时间一起玩”。
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亲子沟通中,你会发现,冲突不再是伤害关系的利刃,而是增进理解的桥梁。
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而你希望他先写作业,传统的沟通可能是:“不许看了,赶紧写作业去!”
孩子反驳:“我就想看一会儿!”
你更生气:“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再看我就把电视关了!”
孩子哭闹,矛盾升级。
而健康的争吵方式是:你说“宝贝,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但是现在已经到了写作业的时间(聚焦具体问题)”。
“如果你现在看动画片,晚上就会没时间写作业,我会感到很焦虑(我陈述)。”
“我希望你能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我们可以一起看20分钟动画片(明确需求)。”
孩子可能会说:“可是我现在特别想看,刚看到精彩的地方。”
你耐心倾听,然后回应:“我理解你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的心情(共情),那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先写30分钟作业,然后看10分钟动画片,看完再把剩下的作业写完?(寻求解决方案)”
这样的沟通,没有指责,没有压制,而是在表达感受、倾听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也会更愿意配合父母。
菲利帕强调,健康的争吵不仅不会伤害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冲突。
在争吵中,孩子会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如何协商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会让他受益终身。
所以,不必害怕亲子冲突,当冲突发生时,不妨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对,让冲突成为亲子关系成长的契机。
3. 摒弃评判性标签
“你真是个胆小鬼,这点小事都不敢尝试”
“你太懒了,从来都不主动帮忙做家务”
“你就是个调皮蛋,总是惹麻烦”
这些评判性的标签,在亲子沟通中并不少见。
很多父母随口说出的这些话,却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菲利帕在书中明确指出,给孩子贴“好\/坏”标签,是亲子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行为之一。
这些标签会像无形的枷锁,限制孩子的成长,阻碍真实的沟通,甚至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会相信自己就是标签所描述的样子,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经常被贴上“胆小鬼”标签的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很胆小,从而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挑战自己;
经常被贴上“懒惰”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懒,从而不愿意主动付出努力;
经常被贴上“调皮蛋”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调皮是被认可的,甚至会故意惹麻烦来印证这个标签。
这些标签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核心原因有三点:
第一,标签否定了孩子的个体性和发展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在不断成长变化。
一次不敢尝试,不代表孩子永远胆小;
一次忘记做家务,不代表孩子永远懒惰。
而标签将孩子的某个行为,上升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否定了孩子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
第二,标签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关闭沟通的大门。
当孩子被贴上负面标签时,他会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他可能会反驳“我才不是胆小鬼”,也可能会沉默不语,但内心已经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真实的想法。
第三,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评价。
如果父母总是用负面标签评价孩子,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从而产生自卑、低自尊的心理。
而要摒弃评判性标签,关键是转向“描述性肯定”和“具体反馈”。
菲利帕建议,父母在评价孩子时,要聚焦于孩子的具体行为、努力过程和表现,而不是给孩子贴上笼统的人格标签。
比如,不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而说“你这次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道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非常棒”;
不说“你太勇敢了”,而说“你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尝试了滑滑梯,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不说“你很懒”,而说“你今天没有主动做家务,妈妈希望你明天能帮忙擦一下桌子”。
描述性肯定的核心,是“具体、客观、聚焦过程”。
它不评价孩子的人格,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从而继续保持。
同样,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也要给出具体的反馈,而不是贴标签。
比如,孩子打断别人说话,不说“你太没礼貌了”,而说“当别人还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等别人说完再发言,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
孩子撒谎,不说“你是个骗子”,而说“你刚才说的不是实话,撒谎会让别人不再信任你,妈妈希望你能告诉我真实的情况”。
具体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以及应该怎么做,而不是陷入被否定的负面情绪中。
这样的沟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菲利帕强调,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
摒弃评判性标签,用描述性肯定和具体反馈与孩子沟通,不仅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还能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真实,为深刻的情感联结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