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甲骨占卜那场“蒙混过关”,马骥的处境总算松快了些——至少门外的看守不再像盯贼似的瞪着他,只要有姜禾陪着,他能在作坊区里多转几圈,不用整天闷在土屋啃硬饼子。这日午后阳光正好,作坊里的炉火暂歇,工匠们趁着凉快整理工具,马骥便拉着姜禾往堆放成品的角落走,美其名曰“观摩圣器”,实则是想趁机摸一摸那些带着千年历史温度的青铜器。
作坊角落堆着好几件刚铸好的器物:有圆口方腹的鼎,有带提梁的卣,还有一件敞口带耳的青铜簋(gui),表面还沾着没打磨干净的陶范碎屑,泛着生铜特有的暗绿色。马骥蹲下来,手指轻轻碰了碰簋的腹部,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传来,他忍不住啧啧:“这手感,比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带劲多了!”
姜禾站在旁边,见他对着铜簋一脸稀罕,便用手指了指簋腹内壁,又做了个“划刻”的动作。马骥顺着她的手势往里看,顿时眼睛一亮——内壁上刻着几行弯弯曲曲的符号,有的像画,有的像简化的线条,凑在一起倒有种说不出的规整感。
“这是……铭文?”马骥心里一动,大学时逛博物馆,讲解员说过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大多是记录祭祀、赏赐、战争这些大事的。他凑得更近了些,借着头顶的天光仔细辨认,忽然觉得胸口的挂坠微微发烫,像是有股微弱的暖意顺着布料渗出来——上次认甲骨裂纹时也有这感觉,难不成这挂坠还能帮着“解码”老文字?
借着这股“助力”,马骥盯着那些符号琢磨起来:最开头那个符号,像个侧身站立的人,手里举着个类似斧钺的东西,线条刚硬,透着股威严。他心里打鼓:“这不会是‘王’字吧?博物馆里好像见过类似的象形字。”他指着那个符号,试探着对姜禾说:“王?”
姜禾眼睛猛地睁大,惊讶地看着他,然后用力点头,嘴里还发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像是在确认。马骥顿时来了劲,又指着旁边一个符号——那符号像个圆口鼓腹的坛子,肚子上还画了几道横线,活像装满了东西。“酒?或者‘酉’?”他记得“酉”字在古文字里就是酒坛子的形状。
这次姜禾不仅点头,还笑着指了指不远处工匠们喝水的陶瓮,又做了个“倒酒”的动作。马骥乐了,这算猜对了!他接着往下看,第三个符号像一面飘着流苏的旗帜,旗杆笔直,旗面展开,旁边还跟着两个小点。“族?还是‘旗’?”他犹豫着说出“族”字,姜禾立刻拉着他往作坊门口走,指着门楣上挂着的一面麻布旗帜——旗面上绣着的图案,居然和铭文里的符号几乎一模一样!
“原来这是你们家族的族徽啊!”马骥恍然大悟,心里忍不住吐槽:“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家族logo’嘛,刻在青铜器上,跟咱们现在发朋友圈带家族定位似的。”
正琢磨着,旁边传来一阵脚步声,是作坊里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工匠——姜禾的父亲,大家都叫他姜伯。姜伯见马骥对着铜簋铭文指指点点,还能跟姜禾对上几个字,便走过来,用粗糙的手指点了点铭文后面的几个符号,又指了指铜簋本身,嘴里慢悠悠地说着什么。
姜禾在旁边翻译:“阿父说,这后面的字,是说‘王赐秬鬯,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
马骥一听,眼睛都亮了:“这不就跟我猜的差不多嘛!果然商朝铭文都是这套‘感谢领导赏赐,特此留念,代代相传’的套路!”他忍不住跟姜禾科普:“我们那儿……就是我来的地方,也有很多这样的‘老文字’,不过不是刻在铜器上,是写在纸上,或者存在……嗯,存在能装很多字的‘石头’里(他实在没法解释硬盘),也会记录谁得了赏赐、谁做了大事。”
姜禾听得一脸茫然,指着马骥的嘴:“纸上?石头装字?”马骥急了,捡起地上一根树枝,在泥地上先画了一张方方正正的“纸”,又画了个长方形的“硬盘”,还在旁边画了个小人对着“硬盘”指指点点。姜禾盯着那堆“鬼画符”看了半天,突然拍手:“神物!能装字的神物!”
马骥哭笑不得,只能顺着她的话说:“对对对,是神物!”心里却在哀嚎:“这跨时空沟通也太费劲了,我说硬盘,你说神物,差了不止一个次元啊!”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在泥地上画了个标准的现代汉字“马”——横折、竖折折钩、横,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画完后,他指着自己,又指着地上的字:“我!马!我的名字,叫马骥!”
姜禾蹲下来,盯着那个横平竖直的“马”字,眉头皱成了疙瘩。她看了半天,又抬头看了看马骥,再低头看字,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铭文里的“王”字,又指了指马骥画的“马”字,意思是“这俩长得一点都不像,怎么会是名字?”
马骥无奈地叹了口气,指着“马”字的竖折折钩:“你看,这像马的身子和腿,这横像马的头和尾巴……”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模仿马跑的样子。姜禾还是摇头,憋了半天,指着地上的字说:“不像……像……”她想了想,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桌子,意思是“像木头架子”。
“得,文字隔离又触发了。”马骥捂脸,心里想:“算了,以后慢慢教,总有一天让你知道‘马’字不是木头架子!”
姜伯在旁边看着他俩的互动,忽然笑了,指了指铭文,又指了指马骥,然后做了个“下次再看”的动作。马骥明白,这是邀请他下次再一起研究铭文,顿时来了精神,用力点头。
临走时,马骥又摸了摸那只青铜簋,胸口的挂坠还在微微发热,像是在默默“记录”那些铭文符号。他心里忽然觉得,这些刻在青铜上的文字,不只是冰冷的符号,更像是古人留下的“朋友圈”,每一行都藏着他们的骄傲、感恩和期盼——而他,居然有机会隔着三千年时光,一点点读懂这些“老动态”,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