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安清晰的指令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灯塔,油麻地警署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围绕着“纸盒藏尸案”高速运转起来。然而,真正的侦破工作,远比想象中更加繁琐和充满挑战。
陈百叻对安美饮品公司的调查首先遇到了障碍。公司经理虽然配合,但表示工场人员流动不小,案发当天的具体排班记录并不完整。而且,工场内的纸箱、电线等物,很多员工都可能接触到,难以锁定特定对象。初步询问了几个当班的工人,包括一个名叫欧阳炳强的技术工,众人口径不一,但都表示当晚没听到或看到什么异常。欧阳炳强在接受询问时,最初显得有些紧张,颈部神经不自觉地跳动,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答如流,表示自己当晚参加完同事聚会后就直接回家了,有不在场证明。
“王Sir,这个欧阳炳强有点意思,”陈百叻回来汇报,“一开始有点慌,后面又稳得像没事人。他说案发那天晚上去喝酒了,回家挺晚,他老婆可以作证。工场里确实搜到了烧焊器和类似纸箱,但这玩意不止他一个人能用。”
王平安听着,并不意外。他知道欧阳炳强是最终被定罪的人,但定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不在场证明可以伪造,或者时间点上可以做文章。法医那边怎么说?死亡时间能再精确吗?”
陆启昌接口道:“科学鉴证科那边有了新进展。他们对死者卞玉英的尸体进行了更精细的解剖和化验。根据肠道内容物推进速度和体温变化的更复杂模型,他们将死亡时间窗口精确到了12月16日晚上8点到11点之间。这个时间点,欧阳炳强声称自己在聚会,之后回家,理论上存在作案时间,尤其是如果他中途离开过聚会的话。”
“聚会人员核实了吗?”
“正在核实,人数不少,需要时间。”陆启昌回答。
“重点查他聚会中途有没有离开,离开了多久。”王平安指示,“另外,鉴证科在尸体和纸箱上有什么发现?”
这才是王平安关心的核心。他深知,在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微物证据是定案的关键。
陆启昌精神一振,拿出鉴证科的初步报告:“有重大发现!王Sir,您判断得太准了!首先,在死者卞玉英的指甲缝里,提取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不同颜色的 衣物纤维。经过比对,与我们从欧阳炳强家中搜查到的几件衣物,特别是他声称在聚会时穿的那件西装上的纤维,在材质、颜色上高度吻合!”
“哦?”王平安身体微微前倾,“确定是来自他那件西装?”
“科学鉴证官说,这种匹配度极高,很难用巧合解释。说明死者在遇害前或遇害过程中,很可能与穿着这件西装的人有过近距离接触和挣扎!”陆启昌语气肯定。
“很好!还有吗?”
“还有更关键的!”陆启昌继续道,“在包裹尸体的电视机纸箱内侧,发现了一些微小的 绿色铜线碎屑,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而在安美公司工场那台烧焊器旁边,我们也发现了同样材质的绿色铜线碎屑!鉴证科认为,纸箱内的铜屑,很可能是在放置尸体时,从沾染了铜屑的工具或衣物上脱落的。”
王平安点头,这与他记忆中的关键证据对上了。“烧焊器……欧阳炳强精通这个吗?”
“根据同事反映,他技术不错,经常负责一些维修工作。”陈百叻补充。
“第三个发现,”陆启昌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在死者被灼烧的chI毛灰烬中,鉴证科同样发现了微量的 绿色铜线成分!这说明,灼烧死者chI毛的工具,很可能就是那台沾染了绿色铜屑的烧焊器!”
衣物纤维、纸箱铜屑、灼烧工具残留……一条由微物证据构成的链条开始清晰起来,虽然每一环都看似微小,但组合在一起,却指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还不够。”王平安却异常冷静,“这些是强有力的环境证据,但还需要更直接的、能将欧阳炳强与案发现场(安美工场)及尸体处理行为联系起来的证据。死者手肘上那张‘未焊’的纸屑呢?”
“正在比对!”李贤汇报道,“我们按照您的指示,对安美工场进行了地毯式搜查,动用了特殊吸尘设备收集所有微屑。果然,在一个工作台的缝隙里,找到了一张残缺的纸片,上面写着‘修妥’二字。经过鉴证科拼对,其撕裂边缘与死者手肘上的‘未焊’纸屑完全吻合!证实这两张纸片原本是同一张纸!”
“这张纸的来源?”
“是安美公司内部使用的维修单记录纸,欧阳炳强经常使用这类单据。”
王平安沉吟片刻,再次下达指令:“现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据闭环。第一,模拟试验:找一名与死者身材相仿的女警,尝试能否蜷缩进同型号的电视机纸箱。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纸箱,测试能否从安美公司工场的大门(包括侧门、后门)顺利搬运出去,过程中是否会留下纤维等痕迹。第二,不在场证明深挖:集中力量核实欧阳炳强聚会当晚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寻找漏洞。第三,心理施压:在掌握更多证据后,对他进行第二次讯问,利用我们掌握的科学证据,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接下来的几天,侦查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死者完全可以被塞进那个纸箱,而纸箱也能通过工场的侧门搬出,且过程巾与门框摩擦,确实可能留下纤维。
对欧阳炳强不在场证明的核查取得了突破。通过反复询问当晚聚会的其他人员,终于有人模糊回忆起,欧阳炳强似乎在晚上九点到十点之间离开过大约一个小时,理由是“出去透透气”或者“买点东西”,具体细节记不清了。而这个时间段,正好落在法医精确后的死亡时间窗口内!
时机成熟了。
王平安亲自坐镇指挥,由陆启昌和陈百叻主导,对欧阳炳强进行了第二次讯问。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充满了策略性的交锋。
讯问室内,欧阳炳强依旧表现得颇为镇定。
“欧阳炳强,12月16日晚上聚会,你九点到十点之间去了哪里?”陆启昌单刀直入。
欧阳炳强眼神闪烁了一下:“我……我出去透了透气,就在附近走了走。”
“走到哪里?有人能证明吗?”
“那么晚了,没什么人……我就在街上随便逛逛。”
“随便逛逛?”陈百叻冷笑一声,将一叠照片拍在桌上,“认识这些纤维吗?从死者卞玉英指甲里找到的,和你那件宝贝西装上的纤维一模一样!你怎么解释?”
欧阳炳强脸色微变,强自镇定:“巧合吧……那种纤维很常见……而且我那天穿西装去聚会,可能跟很多人握手接触过……”
“哦?那这个呢?”陆启昌又拿出鉴证报告,“死者chI毛是被烧焊器灼烧的,我们在工场的烧焊器上,以及包裹尸体的纸箱里,都发现了同样的绿色铜屑!而工场里,你最常使用那台烧焊器!”
“烧焊器谁都能用!纸箱……纸箱也可能是别人放在那里的!”欧阳炳强额头开始冒汗。
“别人?”陈百叻逼问,“那这张纸怎么解释?”他展示了那张拼合完整的“未焊”“修妥”纸片,“死者手肘上沾着‘未焊’,你工位旁边藏着‘修妥’,撕痕完全吻合!这张维修单,可是你常用的!”
欧阳炳强呼吸变得急促,眼神开始慌乱:“我……我不知道……可能是不小心沾上的……”
“不小心?”陆启昌声音陡然严厉,“纤维是巧合,铜屑是巧合,连撕碎的纸片也是巧合?欧阳炳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法医已经精确推断死亡时间是晚上8点到11点,而你恰好在这个时间段离开聚会,无人证明你的行踪!你返回工场,利用你对环境的熟悉,杀害了可能前来借用电话或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工场的卞玉英,然后用你熟悉的烧焊器对她进行侮辱,最后用工场的纸箱藏尸,趁着夜色抛弃!这一切,都有科学证据支撑!”
一连串缜密的逻辑和铁一般的科学证据,如同重锤般砸在欧阳炳强的心防上。他脸色煞白,双手微微颤抖,之前的镇定荡然无存。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辩解,却发现所有的解释在环环相扣的证据链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没有承认,但那种精神上的崩溃和无力反驳,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后续的审讯中,欧阳炳强始终没有做出完整的有罪供述,甚至在最后签字时还说:“我虽然签了字,但是不代表是我做的。”
然而,警方所构建的严密的环境证据链,尤其是那些通过先进科学鉴证手段获取的微物证据——衣物纤维的匹配、铜屑的同源、纸屑的拼合,以及死亡时间与其可疑行踪的高度重合——已经足够强大。
案件移送检方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这起被称为“跑马地纸盒藏尸案”的恶性案件,因其手段残忍、案件离奇,以及开创性地依赖科学鉴证技术作为定罪核心,吸引了全港媒体的目光。
在法庭上,控方有条不紊地呈现了这条由无数微小证据编织成的铁链。辩方律师,正是后来成为立法会议员的汤家骅,他竭尽全力,指出了案件中存在的一些时间线上的模糊点和所谓“巧合”,为欧阳炳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但最终,陪审团经过审议,认为综合所有环境证据,已排除了合理怀疑,裁定欧阳炳强谋杀罪名成立,判处终身监禁。
当判决宣布时,坐在旁听席角落的王平安,面色平静。他知道,这个判决基于现有的证据,符合程序正义。至于那可能存在的争议,或许将是伴随此案永远的秘密。他作为警察的职责,已经完成。
此案的成功侦破,极大地震撼了香江警队和司法界。油麻地警署,特别是总警司王平安的精准指挥和前瞻性的科学办案理念,获得了警务处乃至港府的高度赞誉。“华人五虎”中王平安的名字,再次以铁腕和高效的形象,深入人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拼夕夕的美好生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