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灵江新村的稻田迎来了第一次收割。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风一吹,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李老栓带着青岩村的村民们,挥舞着镰刀在稻田里忙碌,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滴,却笑得合不拢嘴:“这稻子长得真好,穗大粒满,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陆承宇和林晚秋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满是踏实。这是新村建起来后第一次种水稻,从选种、插秧到灌溉,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刀疤脸扛着一捆刚割下的稻子走过来,笑着说:“陆当家,今年的稻谷至少能收五千斤!足够新村的人吃到来年开春了!”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新的问题就来了。当天晚上,灵江阁的门口就围了不少人,有流民,有青岩村的村民,还有几个葛部的族人。流民里的陈老汉率先开口:“陆当家,这粮食收上来了,该怎么分啊?我们家人口多,要是分少了,冬天可不够吃。”青岩村的王二婶也跟着说:“我们村的人种稻子最卖力,是不是该多分点?”葛部的阿木则皱着眉:“我们葛部帮着浇水、除草,也没少出力,分粮也得有我们的份!”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陆承宇示意大家安静,沉声道:“分粮是大事,得公平公正,不能凭嘴说。今天大家先回去,明天一早,咱们在灵江阁议事,一起商量分粮的规矩。”
第二天清晨,灵江阁里坐满了人。长老、老秀才、盐穗娘、李老栓、刀疤脸、阿木,还有各群体推选的代表,都围坐在长桌旁。陆承宇开门见山:“今天召集大家,就是为了定分粮的规矩。粮食是新村的根本,分粮不公,会伤了大家的心,所以必须立下明确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
李老栓第一个发言:“我觉得应该按人头分,家里有几口人,就分多少粮。这样最公平,也不会有意见。”可话音刚落,流民里的张大哥就摇头:“不行不行!我家有五口人,可我儿子才三岁,吃不了多少粮;陈老汉家也有五口人,四个都是壮劳力,吃得多,按人头分,我们吃亏了!”
阿木也附和:“张大哥说得对。葛部的青年大多是壮劳力,干的活儿重,吃的也多,要是按人头分,恐怕不够吃。我觉得应该按出力多少分,干得多,分得多;干得少,分得少。”青岩村的王二婶立刻反驳:“那老人和孩子怎么办?他们干不了重活儿,难道就不分粮了?”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晚秋看着众人,轻声说:“按人头分,忽略了出力多少;按出力分,又照顾不到老弱妇孺。不如把两者结合起来,一部分粮食按人头分,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另一部分粮食按出力分,鼓励大家多干活。”
老秀才点头赞同:“晚秋姑娘说得有理。可以把粮食分成‘口粮’和‘劳粮’两部分。口粮按人头分,无论老少强弱,每人都一样;劳粮则按每个人的出工天数算,出工多的,劳粮分得多。这样既公平,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个法子可行。盐穗娘补充道:“还要考虑特殊情况。比如盐穗娘这样的医者,平时要给大家看病,出工天数可能少,但对新村贡献大,劳粮得适当多给些;还有老陶这样的工匠,烧陶、做农具,也得算特殊贡献,不能只按出工天数算。”
陆承宇当即拍板:“就按这个法子来!现在咱们定具体的规矩:
第一,口粮每人每月三十斤稻谷,不管老少,一律平等。老人和孩子虽然吃的少,但口粮是基本保障,不能少。
第二,劳粮按出工天数算,每天出工,分一斤稻谷。出工的活儿包括种地、收割、建房子、护江等,由刀疤脸负责记录出工天数,每月汇总一次。
第三,特殊贡献者,如医者、工匠、教师等,每月额外奖励五十斤稻谷。具体的特殊贡献者名单,由大家一起投票选出,每季度评选一次。
第四,粮食由李老栓负责保管,存放在公共粮仓里。每月初一,大家凭出工记录和人口登记,到粮仓领粮。领粮时,必须本人签字或按手印,防止冒领。”
规矩一定,众人都松了口气。陈老汉笑着说:“这样分粮,既照顾了我们家的老人孩子,又能让壮劳力多干活多拿粮,公平!”阿木也点头:“特殊贡献者额外奖励,也合情合理,这样大家才会愿意为新村做更多事。”
接下来,就是统计人口和出工天数。林晚秋带着几个妇女,挨家挨户登记人口,把每户的姓名、人数都记在本子上,还特意标注了老人和孩子的数量。刀疤脸则拿出自己的出工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人每天干的活儿:“阿木上个月出工二十五天,帮着浇水、除草;李老栓出工二十天,负责稻田的管理;陈老汉出工十五天,帮忙收割……”
统计完后,李老栓把粮仓打开,金灿灿的稻谷堆得像小山一样。他拿着账本,一边记账,一边给大家分粮:“陈老汉家五口人,口粮一百五十斤,出工十五天,劳粮十五斤,一共一百六十五斤;阿木家三口人,口粮九十斤,出工二十五天,劳粮二十五斤,一共一百一十五斤……”
领粮的队伍排得整整齐齐,每个人都拿着布袋,脸上满是期待。张大哥领了粮,高兴地说:“我家五口人,口粮一百五十斤,我出工二十天,劳粮二十斤,一共一百七十斤,足够吃了!”王二婶也笑着说:“我家四口人,口粮一百二十斤,我出工十八天,劳粮十八斤,还有我家男人出工二十天,劳粮二十斤,一共一百五十八斤,冬天不用愁了!”
可分粮刚进行到一半,就出了问题。流民里的刘三推着一辆独轮车,非要多领五十斤稻谷。李老栓拦住他:“刘三,你家三口人,出工十五天,应领口粮九十斤,劳粮十五斤,一共一百零五斤,怎么能多领五十斤?”
刘三梗着脖子说:“我上个月帮着修粮仓,多干了不少活儿,这五十斤是我应得的!”刀疤脸拿出出工记录本,翻了翻说:“修粮仓的活儿,已经算在你的出工天数里了,你上个月出工十五天,已经包括修粮仓的三天了,不能再额外多领。”
刘三不依不饶:“我不管!反正我多干了活儿,就得多领粮!不然我就把粮仓的门砸了!”说着,就要冲上去抢粮。刀疤脸立刻挡在他面前,沉声道:“分粮的规矩是大家一起定的,谁也不能破例!你要是敢抢粮,就按规矩处理!”
众人都围了过来,纷纷指责刘三:“规矩是大家定的,凭什么你要破例?”“就是,我们都按规矩领粮,你也不能搞特殊!”刘三见众怒难犯,只好灰溜溜地推着独轮车走了,临走时还嘟囔着:“等着瞧,我肯定能多领到粮!”
这件事让陆承宇意识到,光有分粮的规矩还不够,还得有惩罚的规矩,不然有人会不守规矩。当天下午,陆承宇再次召集众人,商议惩罚规矩。
老秀才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定了分粮的规矩,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有人冒领粮食、抢粮,就得惩罚,让他知道不守规矩的后果。”刀疤脸提议:“第一次不守规矩,警告一次,扣掉一个月的劳粮;第二次不守规矩,扣掉三个月的劳粮;第三次不守规矩,就把他赶出新村,让他自食其果。”
林晚秋补充道:“惩罚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遵守规矩。除了惩罚,还得有奖励。要是有人连续三个月出工满勤,或者为新村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额外奖励粮食或农具,鼓励大家守规矩、多贡献。”
众人一致同意,陆承宇当即定下惩罚和奖励的规矩:
第一,违反分粮规矩,如冒领、抢粮、弄虚作假者,第一次警告,扣一个月劳粮;第二次扣三个月劳粮;第三次驱逐出村。
第二,连续三个月出工满勤者,奖励五十斤稻谷或一件农具。
第三,为新村做出重大贡献者,如发明新的种植方法、治愈疑难杂症、保护新村安全等,奖励一百斤稻谷和一面“贡献之星”的锦旗。
规矩定好后,陆承宇让人把分粮的规矩和奖惩措施都写在木牌上,挂在灵江阁和粮仓门口,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老秀才还特意用双语写了一份,贴在码头边,让外来的人也知道新村的规矩。
可没过几天,又出了新问题。李老栓发现粮仓里的稻谷少了二十斤,他立刻告诉了陆承宇。陆承宇带着刀疤脸和几个护江队员,仔细查看粮仓。粮仓的门锁完好无损,地面上有一串脚印,一直延伸到粮仓后面的墙角。墙角下有一个小洞,显然是有人从洞里钻进粮仓偷了粮食。
刀疤脸顺着脚印追查,很快就查到了刘三家里。刘三见瞒不住,只好承认是自己偷了粮食:“我家里的粮不够吃,就想着偷点粮食,没想到被发现了……”陆承宇看着刘三,沉声道:“分粮的规矩里写得很清楚,偷粮属于抢粮的一种,第一次要扣一个月的劳粮。你不仅偷粮,还撒谎,必须按规矩处理。”
刘三急得哭了:“陆当家,我知道错了,求你别扣我的劳粮,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活啊!”林晚秋看着刘三,轻声说:“规矩是大家一起定的,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破例。但你要是真心悔改,可以帮着粮仓干活,每天给你算半个工,挣点劳粮。”
刘三连忙点头:“我愿意!我愿意帮着看粮仓,以后再也不偷粮了!”陆承宇见他态度诚恳,就答应了:“那你就负责粮仓的看守,每天打扫粮仓、检查粮食,要是做得好,月底可以给你算十个工,分十斤劳粮。”
从那以后,刘三每天都早早地来到粮仓,打扫卫生、检查粮食,做得一丝不苟。李老栓笑着说:“刘三这小子,现在比谁都认真,粮仓里的粮食再也没少过。”
分粮的规矩不仅解决了粮食分配的问题,还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新村的人干活更卖力了,出工的天数也多了起来。青岩村的村民们主动扩大了稻田的面积,葛部的青年们则去后山开垦荒地,种上了玉米和红薯,流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护江、建房子的工作中。
为了让分粮的规矩更完善,陆承宇还让人在粮仓旁建了一个“公示栏”,每月的出工记录、分粮情况都贴在公示栏上,谁出工多少、分粮多少,一目了然。要是有人对分粮有疑问,可以随时去查账本,确保分粮的公平公正。
秋收过后,新村的粮食大丰收,不仅稻谷收了五千斤,玉米和红薯也收了不少。陆承宇决定,在分粮的基础上,再拿出一部分粮食,给大家改善生活。他让李老栓用玉米做了玉米饼,用红薯做了红薯干,分给每户人家。孩子们拿着香甜的红薯干,笑得格外开心:“真好吃!以后每天都能吃红薯干就好了!”
冬至那天,新村举行了“感恩宴”。公共厨房里摆满了用新收的粮食做的饭菜:米饭、玉米饼、红薯粥、炒青菜,还有用野菜和鸡肉做的汤。众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饭菜,聊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长老站起身,举着陶碗说:“今年的丰收,多亏了分粮的规矩。规矩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这碗酒,敬咱们的规矩,敬咱们的灵江新村!”
众人纷纷举杯,陶碗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陆承宇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分粮的规矩不仅分的是粮食,更是人心。只要大家都遵守规矩,团结一心,灵江新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宴会结束后,陆承宇和林晚秋并肩走到粮仓前。月光洒在粮仓上,显得格外温暖。林晚秋轻声说:“分粮的规矩定好了,大家的心也齐了。以后咱们还要定更多的规矩,比如护江的规矩、建房的规矩、买卖的规矩,让新村的一切都井井有条。”
陆承宇点头,望着远处的灵江窑和望江台,笑着说:“好啊!规矩是新村的根基,只要根基扎得稳,咱们的新村就能像这粮仓里的粮食一样,满满的都是希望,满满的都是幸福!”
晚风拂过,带来粮食的清香和灵江的水汽。粮仓里的稻谷堆得像小山一样,公示栏上的分粮记录清晰明了,灵江阁的灯火在远处闪烁。林晚秋知道,灵江新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分粮的规矩,就像一颗定海神针,让新村在风雨中稳稳地前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感恩宴过后,分粮的规矩像一颗定心丸,让灵江新村的人心更齐了。可没过多久,李老栓又遇到了新难题——随着天气转冷,粮仓里的稻谷开始受潮,底层的稻谷长出了细小的霉点。他急得团团转,拿着发霉的稻谷跑到灵江阁:“陆当家,这可怎么办?稻谷受潮发霉,吃了会生病,要是再这样下去,不少粮食都得浪费!”
陆承宇看着发霉的稻谷,眉头紧锁。他立刻召集老秀才、沈木匠和几个有经验的村民商议。沈木匠蹲在地上,捏了捏发霉的稻谷,沉吟道:“粮仓受潮,是因为通风不好,地面太潮。咱们得给粮仓加一层防潮的地板,再在屋顶开几个天窗,让空气流通起来。”
老秀才也点头:“还得在粮仓里放些干燥的草木灰,草木灰能吸潮,还能防止虫蛀。另外,稻谷要分堆存放,堆与堆之间留出走道,方便通风和检查。”李老栓连忙补充:“我还听说,把晒干的花椒叶和稻谷混在一起,也能防蛀,咱们可以试试!”
说干就干,沈木匠带着几个工匠,先把粮仓里的稻谷搬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然后在粮仓的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石板,石板下面垫上干燥的陶渣,这样既能防潮,又能让地面更平整。接着,他们在屋顶开了四个小天窗,装上可以活动的木窗扇,白天打开通风,晚上关上挡雨。
葛部的妇女们则去后山采摘花椒叶,晒干后和草木灰一起,装在小布袋里,放进粮仓的各个角落。李老栓和村民们把稻谷重新搬回粮仓,分堆存放,每堆稻谷的顶部都放上一袋花椒叶和草木灰,堆与堆之间留出走道,方便随时检查。
忙活了三天,粮仓的防潮防蛀改造终于完成。陆承宇走进粮仓,只觉得里面干燥清爽,再也没有之前的潮湿味。他拿起一把稻谷闻了闻,只有稻谷的清香,没有一丝霉味。“这样一来,粮食就能存到明年开春了!”陆承宇笑着说,“李老栓,以后你每天都要检查粮仓的湿度和稻谷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李老栓连连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去粮仓转几圈,检查天窗是否打开,草木灰是否需要更换,稻谷有没有异常。刘三也跟着帮忙,他不仅打扫粮仓,还学着分辨稻谷是否受潮,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转眼到了年底,陆承宇按照规矩,统计了全年的出工情况和贡献情况。刀疤脸连续十二个月出工满勤,还多次保护新村的安全,被评为“年度贡献之星”;阿草和阿药培育出新的野菜品种,为新村增加了收入,也获得了奖励;刘三因为看守粮仓认真负责,不仅补回了之前扣掉的劳粮,还额外获得了二十斤稻谷的奖励。
颁奖那天,灵江阁前挤满了人。陆承宇把“贡献之星”的锦旗和一百斤稻谷交到刀疤脸手里,笑着说:“刀疤脸,你为新村的安全付出了很多,这是你应得的奖励!”刀疤脸接过锦旗,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刘三捧着二十斤稻谷,眼圈通红:“谢谢陆当家,谢谢大家!要是没有新村的规矩,没有大家的原谅,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以后我一定更用心地看守粮仓,为新村多做贡献!”
众人看着刘三的变化,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秀才感慨道:“规矩不仅是约束,更是指引。它让犯错的人有改过的机会,让努力的人有收获的喜悦,这就是规矩的力量啊!”
除夕之夜,灵江新村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春联,公共厨房里飘着饭菜的香味。陆承宇和林晚秋站在灵江阁的窗前,看着村里的灯火和漫天的烟花,心里满是温暖。
“明年,咱们还要把分粮的规矩完善得更好,”林晚秋轻声说,“不仅要分粮食,还要分蔬菜、分草药,让大家的生活更有保障。”
陆承宇点头,望着远处的粮仓和稻田,笑着说:“好啊!只要大家守着规矩,团结一心,咱们灵江新村的日子,一定会像这过年的烟花一样,越来越红火!”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照亮了新村的每一个角落。粮仓里的稻谷堆得满满当当,公示栏上的分粮记录清晰醒目,灵江的江水缓缓流淌,带着新村的希望和幸福,奔向更远的地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