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透过柳树枝条,洒在灵青桥旁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原本是两村边界的荒草地,如今却热闹非凡——灵江新村和青岩村的村民们正扛着木料、搬着砖石,忙着搭建一座新的建筑。空地中央,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拿着图纸,时不时蹲下身子,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讨论着房屋的结构。
“这里要做三间教室,左边一间给启蒙的孩童,中间一间放书籍和教具,右边一间给年纪稍大的孩子学算术和技艺,”陆承宇指着图纸上的线条,对村长说,“屋顶要用瓦片铺得厚实些,免得下雨天漏雨;窗户要开得大些,这样教室里亮堂,孩子们看书也不费眼。”
青岩村村长连连点头,手里的烟袋锅子都忘了点:“陆当家想得周到!咱们两村的孩子,以前要么没学上,要么得走十几里路去镇上的学堂,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真是太好了!”
这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当时两村正在举行“灵青技艺大赛”的总结会,李老栓的孙子小柱子突然哭着跑过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画得歪歪扭扭的画。“爷爷,镇上的学堂不要我,说我是农村的孩子,不让我上学!”小柱子哭得满脸是泪,手里的画也被揉得皱巴巴的。
原来,李老栓想送小柱子去镇上的学堂读书,可学堂的先生嫌小柱子穿得破旧,又没有像样的束修,就把他赶了回来。不止小柱子,青岩村王老汉的孙女小花,还有好几个孩子,都因为类似的原因没能进镇上的学堂。
“这镇上的先生也太势利了!”刀疤脸听了,气得一拍桌子,“咱们的孩子怎么了?凭什么不让上学?”村民们也纷纷议论起来,脸上满是气愤和无奈。陆承宇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们是两村的未来,不能因为没学堂就耽误了他们。我提议,咱们两村一起建一座学堂,请先生来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算术、学技艺,费用由两村共同承担,所有孩子都能免费上学!”
“好!”村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声音响亮得震得旁边的柳树枝都晃了晃。青岩村的李二狗更是激动地说:“陆当家,我支持你!建学堂的木料我来砍,砖石我来运,保证把学堂建得结结实实的!”
消息传出去后,两村村民都积极行动起来。灵江新村的村民去后山砍伐合适的木料,青岩村的村民则去河边搬运光滑的石块;妇女们在家缝补布料,准备给学堂做窗帘和桌布;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大人递钉子、搬小木板,一个个跑得满头大汗,脸上却带着笑容。
建学堂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根用来做房梁的大木头,因为太重,几个人都抬不动,刀疤脸和阿木就带头喊着号子,两村的壮劳力一起用力,才把木头抬到了指定位置;砌墙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砌到一半的墙突然歪了,大家就一起把墙推倒重来,还特意去镇上请了会砌墙的瓦匠来指导。
苏老匠人听说两村要建学堂,特意从府城带着苏小竹和几个学生赶了回来。“建学堂是好事,我怎么能不来帮忙?”苏老匠人摸着花白的胡子,笑着说,“我给孩子们做了些竹制的笔架和书架,还带了些我珍藏的书籍,给孩子们当课本用。”苏小竹也蹦蹦跳跳地拿出一堆竹蜻蜓:“这些竹蜻蜓是我做的,给孩子们当玩具,他们学习累了,就可以玩一会儿!”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堂终于建好了。这座学堂是青砖黛瓦的样式,三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户上糊着白净的纸,门口挂着一块用桃木做的匾额,上面是苏老匠人亲手写的“灵青学堂”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学堂前面的空地上,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园,准备让孩子们学习种菜;旁边搭建了一个小棚子,用来放置农具和做手工的材料。
学堂落成的那天,两村的村民和孩子们都来了,连附近张村的村民也带着孩子来祝贺。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一起,在学堂门口挂上了红绸,然后推开大门,邀请大家进去参观。
教室里,一排排用木板和长凳做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子上放着苏老匠人做的竹制笔架和砚台;中间的房间里,书架上摆满了苏老匠人带来的书籍,还有两村村民凑钱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算术书;右边的房间里,放着几张用来做手工的桌子,上面摆着竹篾、木头和针线。
孩子们兴奋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小柱子跑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三字经》,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看得津津有味;小花则走到做手工的桌子前,拿起一根竹篾,学着王二婶的样子编了起来。村民们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就是请先生的事。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一起,去镇上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先生。周先生以前是镇上学堂的先生,因为看不惯学堂的势利作风,就辞了职,在家闲居。听说两村要建学堂,免费教农村孩子读书,周先生很是感动:“你们两村的做法,真是难得!我愿意去当这个先生,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些孩子能有学上!”
周先生来学堂的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在学堂门口排好了队,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小礼物——有的孩子拿了自己画的画,有的孩子拿了自己种的小青菜,还有的孩子拿了自己编的小竹篮。当周先生走到学堂门口时,孩子们一起喊:“周先生好!”声音清脆响亮,听得周先生眼睛都红了。
开学第一天,学堂里坐满了孩子,一共有三十多个,有灵江新村的,有青岩村的,还有几个是张村的。周先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走到讲台前,清了清嗓子:“孩子们,从今天起,咱们灵青学堂就正式开学了。在这里,你们不仅要学读书写字,还要学算术、学技艺,更要学做人的道理。你们要记住,不管是灵江新村的孩子,还是青岩村的孩子,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知道吗?”
“知道!”孩子们齐声回答,声音里满是认真。
开学后的日子里,学堂里每天都充满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和笑声。清晨,周先生会教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孩子们的声音琅琅上口,传遍了整个灵江岸边;上午,周先生会教孩子们算术,从一加一等于二教起,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下午,孩子们就分成两组,一组跟着王二婶学编竹器,一组跟着青岩村的刘大娘学做简单的针线活,还有的孩子跟着苏小竹学做竹蜻蜓和木陀螺。
有一次,灵江新村的小柱子和青岩村的小石头因为一块橡皮吵了起来。小柱子说橡皮是他的,小石头说橡皮是他捡的,两人吵得面红耳赤,甚至还推搡了起来。周先生看到后,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把他们带到学堂前面的菜园里,指着两棵长在一起的小青菜说:“你们看这两棵青菜,长在一起,互相遮挡阳光吗?不,它们是一起吸收水分和养分,一起长大的。你们就像这两棵青菜,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争吵,对不对?”
小柱子和小石头看着两棵紧紧靠在一起的小青菜,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柱子先开口:“小石头,对不起,橡皮给你用吧。”小石头也挠了挠头:“不用,橡皮是你的,我不该和你抢。”两人相视一笑,又一起去玩了。
除了学习,孩子们还会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春天,他们会一起在学堂前面的菜园里种菜,翻地、播种、浇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夏天,他们会一起去灵江岸边捡垃圾,把村民们扔在岸边的塑料袋、玻璃瓶捡起来,埋在专门的坑里;秋天,他们会一起去田里帮大人收割稻子,虽然力气不大,却干得很认真;冬天,他们会一起给学堂前面的柳树刷上石灰,防止虫子咬树。
有一天,周先生教孩子们写“团结”两个字。写完后,周先生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团结’是什么意思吗?”小柱子站起来,大声说:“团结就是灵江新村的孩子和青岩村的孩子一起玩,不吵架!”小石头也站起来说:“团结就是一起建学堂,一起种菜!”周先生听了,笑着点了点头:“孩子们说得对,团结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做好事,一起克服困难。咱们灵青学堂的孩子,就要学会团结,以后才能成为有出息的人!”
学堂的事传到了府城,周大人听了很是高兴,特意派文书送来一批书籍和文具,还有二十两银子,让两村用来改善学堂的条件。文书还带来了周大人的话:“灵青学堂的做法,是‘乡邻互助’政策的最好体现,朝廷会大力支持。希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拿着周大人送来的书籍和银子,心里充满了感激。他们用这些银子给学堂买了新的桌椅和黑板,还请了一位会医术的老先生,定期来学堂给孩子们讲卫生知识和简单的急救方法。
转眼间,灵青学堂已经开办了半年。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很多字,学会了算术,还掌握了编竹器、做针线活等技艺。小柱子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还在府城举办的少儿书法比赛中得了奖;小花编的竹篮,不仅好看,还被拿到府城去卖,赚了不少钱;小石头则学会了简单的木工活,自己做了一个小凳子,送给了周先生。
这天下午,孩子们在学堂里上完课,一起跑到灵青桥旁的空地上玩。他们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玩竹蜻蜓,有的在唱歌跳舞,笑声传遍了整个灵江流域。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脸上满是欣慰。
“陆当家,你看这些孩子,多有活力啊!”青岩村村长感慨道,“以前咱们两村总闹矛盾,现在不仅和好了,还一起建了学堂,让孩子们有了学上。这都是盟约的功劳,是团结的功劳啊!”
陆承宇点了点头,望着远处的灵江和两岸的稻田,轻声说:“孩子们是两村的未来,也是这片土地的未来。只要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会团结、学会互助,咱们两村的盟约就会一代代传下去,这片土地也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灵青学堂的屋顶上,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也洒在灵江的水面上,泛起层层金光。周先生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身影,轻轻吟诵起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听到后,也跟着一起吟诵起来,琅琅的读书声在灵江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灵青学堂的读书声,伴着灵江的流水声,走过了春,迎来了夏。学堂后的老槐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唱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却丝毫不觉炎热,一个个睁着求知的眼睛,盯着周先生手中的《论语》。
这天下午,周先生讲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突然放下书本,笑着问:“孩子们,咱们学堂的朋友,除了彼此,还有谁呀?”小柱子第一个举手:“还有苏爷爷和小竹姐姐!他们给咱们送来了书和竹蜻蜓!”小花也跟着说:“还有周大人!他给咱们送了新桌椅!”周先生点点头,又问:“那咱们是不是也该给朋友们回点礼物?”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没了主意。这时,小石头突然站起来:“先生,我知道!咱们可以把学堂菜园里的菜送给他们!那些青菜都是咱们自己种的,又嫩又好吃!”“还有我编的竹篮!”小花举起手,“我编一个大竹篮,把菜装在里面,肯定好看!”
孩子们的提议得到了两村村民的支持。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跑到菜园里,小心翼翼地摘下成熟的青菜、黄瓜和西红柿;妇女们帮忙把菜洗干净,用干净的布包好;李二狗则带着几个壮劳力,去镇上买了些糖果和点心,一起装在小花编的竹篮里。
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亲自带着孩子们,先去了府城拜访周大人。周大人看到孩子们送来的礼物,又听他们背诵刚学的《论语》,高兴得合不拢嘴:“孩子们真是懂事!这些菜虽然不值钱,但却是你们的一片心意,周大人收下了!”说着,还让人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块桂花糕。
从府城回来,他们又去了苏老匠人的竹器铺。苏老匠人看着孩子们送来的菜和小花编的竹篮,摸着花白的胡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你们这群小家伙,真是有心了!来,爷爷给你们每人做一个新的竹制小书架,以后你们的书就有地方放了!”苏小竹也拉着孩子们的手,给他们每人塞了一个新做的竹制小哨子:“这个哨子吹起来可响了,你们以后在学堂玩,要是迷路了,就吹哨子,我就会找到你们!”
送完礼物,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小柱子拉着陆承宇的衣角:“陆叔叔,咱们能不能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像上次帮张村修粮仓一样!”陆承宇想了想,说:“好啊!张村的学堂还没建起来,咱们可以去帮他们平整土地,给他们送些书和文具,让张村的孩子也能早日上学!”
孩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跳了起来。第二天,灵青联防队的队员们带着工具,孩子们则抱着自己看过的旧书和不用的文具,一起去了张村。张村的村民看到他们来帮忙,感动得热泪盈眶,张村村长握着陆承宇的手说:“陆当家,你们真是把‘互助’这两个字做到了实处啊!”
在孩子们的带动下,张村建学堂的速度快了不少。灵江新村和青岩村不仅派了瓦匠和木匠来指导,还送去了木料和砖石。三个月后,张村的学堂也建好了,孩子们特意给学堂起了个名字,叫“友邻学堂”,还送去了一块他们自己画的“友邻互助”的牌匾。
转眼间,冬天来了,学堂的窗户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花。周先生担心孩子们冻着,就和村民们一起,给学堂的窗户装上了厚厚的棉窗帘,还在教室里生了一个火盆。孩子们上课时,再也不用裹着厚厚的棉袄,冻得瑟瑟发抖了。
下雪的那天,学堂前面的空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孩子们上完课,就跑到空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灵江新村的孩子和青岩村的孩子混在一起,你追我赶,笑声传遍了整个灵江岸边。周先生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身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转身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雪中送炭”四个大字,然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看,下雪天虽然冷,但咱们一起生火取暖,一起堆雪人,就不觉得冷了。这就是‘雪中送炭’,也是咱们灵青学堂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要互相帮助,互相温暖。”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他们知道,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就是最开心的事。
年底的时候,灵青学堂举行了第一届“年终总结会”。两村的村民都来了,看着孩子们展示自己一年来的学习成果——小柱子的书法作品、小花的竹编、小石头的木工活,还有孩子们一起种的蔬菜、一起写的作文。周先生还特意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用红纸做的奖状,上面写着“优秀学员”四个大字。
总结会结束后,陆承宇站在学堂门口,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灵青学堂不仅仅是一座学堂,更是两村团结互助的见证,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未来的日子里,这座学堂会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品德、懂得团结互助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会带着灵青盟约的精神,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雪越下越大,灵青学堂的屋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像盖上了一层白色的棉被。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还在继续,和灵江的流水声、雪花的飘落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首关于团结、关于希望、关于未来的美好乐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