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灵江流域的盐产量越来越稳定,每月除了供应府城盐商和江南商人,还能剩下不少。这天傍晚,陆承宇在盐井边巡查,看到几个村民围着刚熬好的盐讨价还价——原来邻村的村民听说“灵江盐”质好,特意来想买些回去,却不知道该找谁买。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陆承宇回到村子,立刻召集青岩村村长和李二狗等人,“现在来买盐的人越来越多,有邻村的,还有镇上的,总不能让大家每次都在盐井边等着。咱们不如在盐井旁边搭个临时集市,每月初一、十五开集,除了卖盐,还能让村民们把家里的红薯干、鸡蛋、蔬菜都拿来卖,既方便大家,又能增加收入。”
青岩村村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灵江流域的红薯干、蜂蜜都是好东西,以前想卖还得跑到镇上,有了集市,就能在家门口卖了!”李二狗也附和道:“对!我家酿的红薯酒,上次府城盐商尝了都说好,正好能在集市上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开始在盐井东边的空地上忙活起来。大家先把空地平整好,用石头铺出一条条小路,然后在小路两边搭起简易的木棚,每个木棚就是一个摊位。木棚的顶是用茅草和竹篾搭的,既能遮雨又能遮阳,棚子前面还钉了块木板,方便村民们摆放货物。
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来帮忙,他们在周先生的带领下,用彩色的颜料在木棚的柱子上画画——有的画着盐井,有的画着红薯,还有的画着水果,让原本朴素的木棚变得热闹起来。小柱子还在集市入口的木牌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灵江集市”四个大字,虽然字写得不太工整,却充满了认真劲儿。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集市的事,陆承宇还让几个村民拿着写有集市时间和地点的木牌,去邻村和镇上宣传。村民们走街串巷,逢人就说:“咱们灵江流域要开集市啦!每月初一、十五开集,有好盐、好红薯干,还有自家酿的酒,大家都来看看啊!”
很快,消息就传开了。到了第一个集市日,天还没亮,就有村民背着货物来到集市。李二狗早早地把自家酿的红薯酒搬到摊位上,酒坛上还系着红布条,旁边摆着几个小瓷碗,方便客人品尝。他的妻子则把家里的红薯干、腌菜也拿来了,整齐地摆放在木板上,还撒了些桂花,让红薯干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陈老三也带着自己熬的盐来到集市,他把盐分成小份,用粗麻布包好,每包上面都印着“灵江盐”三个字。旁边还摆着几个陶碗,碗里装着不同种类的盐——有的是带点橘子清香的“橘香盐”,有的是加了少量花椒的“花椒盐”,还有的是磨得细细的“细盐”,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太阳刚升起,集市就热闹起来了。邻村的村民们背着竹筐,三三两两地来到集市,有的直奔盐摊,有的则在红薯干、蜂蜜摊前驻足。一个邻村的大娘拿起一块红薯干,尝了尝,眼睛一亮:“这红薯干真甜,还带着桂花香,比镇上卖的好吃多了!我要多买些回去,给孩子们当零食!”
李二狗的红薯酒也很受欢迎,不少客人尝了后都赞不绝口。一个镇上的商人尝了一口,点点头说:“这红薯酒味道醇厚,没有一点杂味,我要多买几坛,带回镇上卖给朋友!”李二狗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赶紧给商人装酒,还额外送了一小瓶,说:“您要是觉得好,下次再来,我给您算便宜点!”
集市上还出现了不少新鲜事。有个村民把家里养的鸡和鸡蛋拿来卖,鸡被关在竹笼里,咯咯地叫着,吸引了不少客人;还有个村民带来了自己编的竹筐、竹篮,这些竹制品做工精细,结实耐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周先生也带着孩子们,在集市上摆了个小摊位,上面放着孩子们写的字、画的画,还有学堂里多余的书本,虽然卖得不多,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摆摊的乐趣。
小柱子和小石头也在集市上帮着大人卖东西。小柱子负责给客人递红薯干,小石头则负责收钱,两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有个客人笑着问小柱子:“你这么小就会卖东西啦,真厉害!”小柱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是咱们自己的集市,我也要帮忙!”
集市中间还搭了个小台子,陆承宇说以后可以在台子上表演节目,让集市更热闹。第一个集市日,周先生带着孩子们在台子上唱了首学堂里教的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还有人跟着一起唱,场面十分热闹。
中午的时候,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还在集市旁边摆起了小吃摊。有的卖煮红薯,有的卖玉米粥,还有的卖野菜包子,香气弥漫在整个集市上。大家逛累了,就坐在小吃摊前,吃点东西,喝点水,聊聊家常,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下午,集市渐渐散了,村民们收拾着摊位,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李二狗数着卖酒和红薯干赚的钱,高兴地说:“今天卖了不少钱,比去镇上卖还多呢!以后每个集市日,我都要来!”陈老三也笑着说:“我的盐也卖得很好,不少客人还说下次要多买些‘橘香盐’,我得赶紧多熬些!”
陆承宇看着热闹的集市,心里也很欣慰。他对身边的青岩村村长说:“咱们的集市开得很成功,以后还要改进。比如在集市上搭个避雨棚,方便下雨天摆摊;再设个公平秤,让客人买得放心。”青岩村村长点点头:“对!还要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集市,把咱们灵江流域的好东西都卖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灵江集市的名声越来越响,来赶集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邻村和镇上的人,还有不少从府城来的商人。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不少人还开始琢磨着做些新的货物——有的村民开始做豆腐、做粉丝,有的则开始养蜜蜂、采蜂蜜,还有的村民甚至把家里的手工艺品拿来卖,让集市上的货物越来越丰富。
灵青学堂也因为集市有了变化。周先生用集市上卖字画和书本赚的钱,给学堂买了更多的书和笔墨,还请了个会教书的老先生来帮忙。小柱子和同学们再也不用因为没有书而发愁了,他们每天都能在学堂里读书写字,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冬天来临的时候,集市上又多了不少新摊位。有的村民卖自己做的棉衣、棉鞋,有的卖腌肉、腌鱼,还有的卖烤红薯、烤玉米,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热闹起来。陆承宇还在集市上搭了个暖棚,里面生着火炉,供大家取暖。暖棚里还摆了几张桌子和椅子,大家可以在里面喝茶、聊天,顺便交流做生意的经验。
有一天,府城的周大人听说了灵江集市的事,特意来参观。当他看到集市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不禁连连称赞:“陆当家,你们真是做得好!这个集市不仅方便了村民,还带动了大家的收入,真是个好主意!我要把你们的经验上报朝廷,让更多地方学习你们的做法!”
陆承宇笑着说:“这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夕阳下,灵江集市渐渐安静下来,村民们扛着空竹筐,哼着小曲往家里走。集市上的木棚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柱子上的画也被染成了金色。小柱子和小石头还在集市入口的木牌旁,商量着下次集市要画些什么。
他们知道,这个小小的临时集市,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还让灵江流域变得越来越热闹。只要大家继续努力,灵江集市一定会越来越兴旺,灵江流域的日子也会像集市上的货物一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火。
灵江集市的名气早已传到了周边州县。三月初一的集市日,天刚蒙蒙亮,集市入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推着独轮车来买盐的商贩,有背着竹篓来淘手工艺品的妇人,还有特意从府城赶来尝鲜的食客,连之前合作的江南盐商,都带着伙计来集市考察,想把灵江的特产带回江南。
陆承宇早早就带着村民们在集市入口搭了个木棚,专门用来登记摊位和维持秩序。木棚里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着笔墨和登记簿,旁边还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青岩村村长则带着几个年长的村民,拿着公平秤在集市里巡查,确保每个摊位的货物都足斤足两。
“陆当家,今年的集市比去年热闹多了!”李二狗推着装满红薯酒的独轮车,笑着对陆承宇说。他的摊位前已经围了不少客人,有的在品尝红薯酒,有的在挑选旁边的腌菜,他的妻子则忙着给客人装货,脸上笑得像朵花。
不远处,陈老三的盐摊更是热闹。他不仅带来了“橘香盐”“花椒盐”,还新推出了“桂花盐”——这是他用去年秋天收集的桂花,和盐一起熬制而成的,打开布包就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一个来自府城的妇人拿起一小撮桂花盐,放在鼻尖闻了闻,惊喜地说:“这盐还带着桂花香,用来腌肉肯定好吃!我要多买几包!”
集市上的新摊位也越来越多。有个村民从山里采了新鲜的春笋和蘑菇,摆在摊位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个村民带来了自己织的土布,布上印着灵江的风景,颜色鲜艳,质地厚实,不少妇人围着摊位挑选,打算用来做新衣服。
周先生带着孩子们的摊位也有了新变化。他们不仅卖字画和书本,还增加了“代写书信”的服务——不少村民不识字,想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就来找孩子们帮忙。小柱子坐在桌子前,手里拿着毛笔,认真地听着一位老大娘的嘱咐,把她想对远方儿子说的话,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虽然字写得不算漂亮,却充满了真诚,老大娘看着信,眼眶都湿润了。
集市中间的小台子也派上了大用场。这天,陆承宇请了邻村的戏班子来表演,戏班子搭起了简易的戏台,唱起了村民们喜欢的地方戏。台下坐满了观众,有的村民一边看戏,一边吃着手里的烤红薯,有的则抱着孩子,跟着戏词轻轻哼唱,场面十分热闹。
中午的时候,集市上的小吃摊更是香气扑鼻。除了之前的煮红薯、玉米粥,还多了不少新花样——有村民支起了铁锅,现场炸起了红薯丸子,金黄酥脆,甜而不腻;还有的村民煮起了春笋汤,鲜美的汤味吸引了不少客人,大家端着碗,站在摊位前就能喝,暖和又舒服。
“陆当家,咱们的集市要是能每天都开就好了!”一个村民一边喝着春笋汤,一边对陆承宇说。陆承宇笑着摇摇头:“现在每月两次集市,既能让村民们有时间准备货物,又能让大家有盼头。等以后咱们的货物更多了,再考虑增加开集的次数。”
下午,江南盐商找到陆承宇,想和他签订长期合同,把灵江的红薯干、蜂蜜、土布都卖到江南去。“陆当家,你们灵江的特产都是好东西,在江南肯定受欢迎!”盐商笑着说,“我打算每月来一次,不仅拉盐,还拉这些特产,价格方面,我保证让村民们满意!”
陆承宇高兴地答应了。他知道,这不仅能让村民们的收入更多,还能让灵江的特产走出灵江流域,让更多人知道灵江的好。
夕阳西下,集市渐渐散了。村民们扛着装满钱的布包,推着空了的独轮车,哼着小曲往家里走。有的村民还在互相交流着今天的收获,有的则商量着下次集市要带些什么新货物。
小柱子和小石头坐在集市入口的木牌旁,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集市,脸上满是满足。“下次集市,咱们可以多准备些书信纸,帮更多人写信!”小柱子说。小石头点点头:“还要多画些灵江的画,卖给来赶集的客人,给学堂买更多的书!”
陆承宇站在集市中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个小小的临时集市,已经从最初的“卖盐之地”,变成了灵江流域村民们交流、交易、分享快乐的地方。它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还让灵江流域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江集市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赶集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村民盖起了新瓦房,买了新家具,孩子们也能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去学堂读书。
大家都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小小的盐井,源于村民们的团结一心,更源于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临时集市。只要大家继续努力,灵江集市一定会越来越兴旺,灵江流域的日子,也会像集市上的货物一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火,像灵江的流水一样,生生不息,越来越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