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观察况天佑与王珍珍之后,陈昂对如何触碰那条古老的因果线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直接的力量介入风险太大,容易打草惊蛇。而通过“知识”与“文化”的共鸣,则如同用正确的音叉去叩响特定的琴弦,最为温和隐秘。
机会降临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王珍珍再次来到灵犀阁,这次带来的不是教学问题,而是一卷略显陈旧的宣纸和一套笔墨。
“陈先生,”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展开宣纸,上面是她用毛笔临摹的《兰亭集序》,字迹清秀工整,但笔力稍显稚嫩,“我们学校工会组织书法兴趣班,我刚开始学,写得不好。想起您这里书香氛围浓厚,想请您指点一下笔法。”
这真是个绝佳的契机。书法,正是凝聚了千年文化精髓与个人心性的古老艺术,是引动那古老意志共鸣的完美媒介。
陈昂欣然应允。他没有立刻点评字迹,而是先请王珍珍坐下,为她沏上一杯清茶,然后看似随意地聊起了书法的历史渊源,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厚重,到秦篆汉隶的规整大气,再至魏晋行草的风流洒脱。他言语平实,却引经据典,将文字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仿佛展开了一幅浩瀚的文明画卷。
王珍珍听得入神,她没想到看似简单的笔墨之间,竟藏着如此深邃的天地。陈昂的话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新大门。
交谈中,陈昂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王珍珍带来的那卷旧宣纸。纸是普通的练习纸,但或许是因为经常被抚摸使用,沾染了使用者自身的气息。在他的灵觉中,这卷纸与王珍珍之间,似乎也有一条极其微弱的能量联系。
“王小姐初学,能静心临摹《兰亭序》,已见心性。”陈昂话锋一转,回到书法本身,“书法之道,首重心静,意在笔先。不妨暂且放下形似,感受一下王羲之当年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时的那份自在与超脱。”
他示意王珍珍再次执笔,却没有直接纠正她的握笔或运笔,而是以指代笔,在空气中缓缓划出“永”字八法的基本笔势。他的动作舒缓而富有韵律,指尖划过之处,竟隐隐带起一丝微弱的气流扰动,并非动用灵力,而是将自身对“道”的理解,融入这简单的比划之中,形成一种近乎“道韵”的引导。
同时,他暗中将一缕极其精纯、源自童氏法术自然亲和力的灵识,如同最纤细的蛛丝,附着在这缕“道韵”之上,悄无声息地探向王珍珍。
王珍珍并未察觉任何异常,只觉得陈先生的动作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美感和说服力。她下意识地跟着模仿,调整呼吸,努力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当她再次蘸墨,落笔于宣纸之上时,笔尖似乎比之前多了几分沉稳。
就在笔尖接触宣纸的刹那——
陈昂附着在“道韵”上的那缕灵识,敏锐地捕捉到,王珍珍身上那条指向古老意志的因果线,猛地悸动了一下!
这一次的波动,远比之前看到古籍时要清晰得多!不再是若有若无的共鸣,而更像是一种被唤醒的回应!一股浩瀚、苍茫、充满慈悲与智慧的气息,如同沉睡的古神微微睁开了眼睑,虽仅一瞬,又迅速归于沉寂,但那股力量的层次感,让陈昂都暗自心惊。
这绝非“命运”那种充满算计与操控感的意志!这股古老意志,更加纯粹,更加……接近“守护”与“引导”的本质!
王珍珍似乎也恍惚了一下,笔尖一顿,在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她甩了甩头,有些困惑地笑了笑:“奇怪,刚才好像走神了。”
“无妨,初学专注,难免如此。”陈昂不动声色地收回灵识,心中已掀起波澜。他几乎可以确定,王珍珍身上的古老意志,与“命运”并非一体,甚至可能处于某种对立或制衡的状态。这股意志似乎沉睡着,但可以被特定的“文化印记”或“精神共鸣”所轻微激活。
“王小姐很有悟性,”陈昂继续引导,语气依旧平和,“书法如修心,循序渐进便好。日后若有机会,可以多观摩一些古代碑帖的真迹或高清拓本,感受其中的金石之气与岁月沉淀,对领悟笔意大有裨益。”他这是在为进一步的接触埋下伏笔。
王珍珍深受启发,又练习了一会儿,才感激地告辞。她离开时,眼神比来时更加明亮,仿佛心中某种沉睡的种子被悄然唤醒。
陈昂独自留在阁中,指尖轻轻摩挲着茶杯。一次看似寻常的书法请教,收获却远超预期。他不仅确认了古老意志的存在与性质,还找到了与之初步“沟通”的方法。
“文化的血脉,精神的共鸣……”陈昂沉吟着,“看来,要解开王珍珍身上的秘密,乃至对抗‘命运’,钥匙或许就藏在被这个世界逐渐遗忘的古老智慧之中。”
他的目光再次落向嘉嘉大厦。王珍珍这扇窗,已经打开了一条缝隙。接下来,他需要更巧妙地将“光”引进去,看看能照亮怎样的风景。而马小玲、况天佑,乃至暗处的山本一夫,都将是这盘棋上不可或缺的棋子。夜还很长,棋局,才刚刚步入中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国术起手,执掌混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