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包容蒙昧,吉祥。迎娶妻子,吉祥。儿子能够持家。
含义:教育者要有包容的胸怀(包蒙),对所有求学者一视同仁,这是吉祥的。这种包容如同娶妻成家一样(纳妇吉),是建立稳定和谐关系的基础。这样,被教育者才能成长起来,担当重任(子克家)。
九二故事:
夏至将至,历山学塾的声名如野火般传遍四方。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舜推开柴门,便见院外已聚了十余人。
不再是清一色的顽童,有衣衫褴?的樵夫之子,有衣着整洁的部落贵族之后,甚至还有两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躲在母亲身后,露出一双好奇的眼。
先生,收下我家阿梓吧!她虽是个女娃,手巧心细!一个妇人将女儿往前推。
先生,这是犬子禹,性子闷,但肯吃苦!一个汉子拉着沉默的少年。
先生……众人七嘴八舌,目光殷切。
舜抬手,院内顿时安静。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那两个小姑娘身上:女孩也愿读书?
较大的那个鼓起勇气点头:……想认字,不想一辈子只会缝补。
舜微微一笑:好。但学塾规矩,男女分席,一视同仁。
妇人喜极而泣,连连道谢。
新学生涌入,学堂顿时拥挤。
原有的十几个孩子好奇地打量新人,眼神中有好奇,也有隐隐的排拒。
羿凑近一个新来的富家子伯益,嗅了嗅:哟,还熏香?这里是学塾,不是花园子。
伯益脸一红,后退半步。
另一边,樵夫之子启因为一身破衣,被几个孩子悄悄避开。
舜将一切看在眼里,却不点破。
第一堂课,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圈:这是天地。
又在圈中画了许多小点:这是万物。人亦如此,各有位置,无分贵贱。
孩子们似懂非懂。
午后习字,问题显现。
伯益用的是精致的毛笔和绢帛,写出的字工整秀气;启却只有一根秃木笔,在沙板上划得吃力。
舜走过去,将自己的毛笔递给启:试试这个。
启惶恐不敢接。
工具无贵贱,唯在用者。舜执起他的手,带他一笔一划写下一个字。
伯益在一旁看着,忽然将自己的绢帛撕下一半,递给启:……给你用。
启愣住,半晌接过,低声道谢。
小小的裂痕,开始弥合。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来自河畔部落的禹,沉默寡言,却对水流有着奇特的感知。
一次课上,舜讲字——水旁一个台,意为筑台治水。
禹突然开口:先生,治水不是堵,是导。
满堂皆静。这等前所未有。
舜却眼睛一亮:你说仔细。
禹起身,用木棍在沙地上画起河道:水往低处走,堵则溃,导则通。应如母引孩,顺其性而导之。
孩子们哄笑:胡说!水怎能听话?
舜却击掌称赞:妙!禹,明日你来讲治水之道。
举座皆惊。让学生讲课?闻所未闻。
禹也慌了:我……我不行。
你行。舜目光坚定,学问无先后,达者为师。
第二天,禹真的站在了前面。
他讲得结结巴巴,却条理清晰,甚至用泥巴捏出河道模型。
孩子们从最初的嬉笑渐渐安静,最后竟听得入神。
课后,羿拍禹的肩:嘿,没想到你小子有点东西!
禹第一次露出笑容。
女孩们则另有一番天地。
阿梓手巧,善于编织,却对算数一窍不通。
舜便让她教女孩子们编织,同时将算数融入其中:编一席需绳百二十根,现已有三十七根,还差多少?
阿梓掐指算来,竟比纸上更快。
她兴奋道:先生,算数竟有用!
舜含笑:万物相通,学问亦然。
但包容并非纵容。
伯益初时常炫耀家世,舜便派他去帮启砍柴。
一日下来,伯益手上起泡,却第一次知道柴米之贵。
启教他辨认可食的野果,他教启书写自己的名字。
傍晚,两个泥孩子勾肩搭背归来,相视而笑。
学塾渐渐成了一个微缩的天下。
有猎户之子善射,便教骑射;有农夫之子识天象,便司观测;连最沉默的孩子也被发现善于驯鸽,负责传信。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被需要。
秋日祭典时,舜决定让学塾筹备祭舞。
孩子们兴奋又紧张:我们行吗?
怎么不行?舜笑道,你们本就是最亮的星辰。
他让羿领舞,禹击鼓,阿梓绣祭袍,伯益写祭文,启负责布置祭台。
就连那个最初躲闪的小姑娘,也被发现歌声清越,独唱颂词。
祭典那日,四方部落齐聚。
当孩子们踏鼓而舞,齐声颂唱时,全场肃然。
他们不再是懵懂孩童,而是一个小小的、发光的整体。
尧帝特使也在席中,颔首赞叹:舜子之教,有教无类,如天地纳百川。
当晚,舜妻娥皇备下丰盛晚餐,孩子们围坐一堂,如一家人。
羿突然说:先生,这里比家还好。
舜问:为何?
在家,我只是父母的儿子。羿眼睛发亮,在这里,我是我。
舜颔首,目光温暖:这便是纳妇吉——学塾如家,包容万物,故能吉祥。
他看向窗外,月光洒满庭院:将来你们中,或有治水者,或有农耕者,或有司律者……但无论何职,需记今日:天下之大,莫过于包容之心。
孩子们安静听着,眼中映着月光,也映着未来。
最后,舜举起陶碗:敬天地,敬父母,敬彼此。
敬彼此!童声清脆,划破夜空。
那一刻,学塾不再是学堂。
它是一个家的雏形,一个天下的缩影。
而舜知道,真正的教育,此时才刚刚开始。
本章小结:
舜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出身、资质、性别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生动诠释了包蒙,吉的深刻涵义。他营造出家一般的和谐氛围(纳妇吉),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需要,从而激发出各自潜能,展现出担当重任的雏形(子克家)。本章通过祭典筹备等事件,展现了包容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身价值,在差异中形成更大的和谐。教育之道,贵在如海纳百川,方能滋养万物,成就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