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井底有小鱼可射,但水瓮破漏。
含义: 井水有所恢复,但仅存浅水,只能供养小鱼(井谷射鲋),且打水工具破损(瓮敝漏),象征井水虽部分可用,但条件不备,效率低下。需改善工具和方法。
九二故事: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风泽乡的村民们便已聚集在井台边。
经过三日的清淤,古井重获新生。井水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虽然水位还不高,但清澈见底,再无往日的污浊。
快看,水里有鱼!一个眼尖的孩童指着井底惊呼。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有几尾小小的鲋鱼在清澈的井水中游弋,银白的鳞片在透过井口的光线下闪闪发亮。
井谷射鲋。
井明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鱼游动,说明水质已然改善,生机重现。这本该是值得庆贺的景象。
然而,接下来的取水过程,却让他的笑容渐渐凝固。
最先上前打水的是阿庚的母亲。她小心翼翼地放下系着麻绳的陶瓮,那陶瓮颜色黯淡,边沿已有破损。当她把盛满水的陶瓮提上来时,水却从瓮底的裂缝中汩汩流出,等她将瓮提到井台上,里面的水已漏了大半。
唉,这破瓮!老妇人懊恼地跺了跺脚,心疼地看着洒落的水渍。
紧接着,其他村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陶瓮裂了缝,有的缺了角,有的虽然看起来完整,但烧制时的砂眼在水的压力下开始渗漏。一时间,井台上水花四溅,抱怨声此起彼伏。
瓮敝漏。
井明皱起了眉头。他仔细观察着村民们使用的取水器具。这些陶瓮大多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还是祖辈传下来的,早已不堪使用。乡民们贫困,无力购置新瓮,只能将就着用这些破损的器具。
一个上午过去,井台周围湿漉漉的,而村民们真正带回家的水却不多。许多人脸上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失望取代。
这井水是好,可这瓮......阿庚提着只剩半瓮水的破陶瓮,无奈地叹了口气,照这样下去,还不如去山泉边慢慢接呢。
是啊,费了半天劲打水,到家就剩一半了。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井明默默听着,心中了然。井水虽复,但取水之器不修,终是徒劳。清淤只是第一步,若不能解决取水工具的问题,这口井的滋养功能依然无法真正发挥。
午后,井明将阿庚和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召集到井边。
各位,井水已清,但取水之器破损,如同有了良种却无好犁,终究难获丰收。井明指着地上几个漏水的陶瓮说道。
阿庚挠了挠头:里正大人,我们也知道这些瓮不行了。可是新的陶瓮要去城里买,价钱不便宜,大家......实在拿不出这个钱。
未必一定要买新的。井明拿起一个裂缝不大的陶瓮,仔细端详,我们可以先修补。
他让阿庚去找来一些柔韧的藤条和黏土。然后,他亲自示范,将藤条浸水泡软,仔细地缠绕在陶瓮裂缝周围,再用调好的黏土仔细涂抹缝隙,确保密封。
看,这样修补后,虽然不美观,但至少能保证不漏水。井明将修补好的陶瓮递给阿庚,大家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先解决燃眉之急。
然而,这终究是权宜之计。有些陶瓮破损严重,已无法修补。
井明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我记得乡里后山有一种红土,黏性极佳。我们何不自已动手,烧制新瓮?
自己烧瓮?村民们面面相觑,他们世代务农,从未接触过制陶。
对,自己烧制。井明语气坚定,我曾在书中看过制陶之法,虽不精湛,但制作实用的水瓮应该可行。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解决取水的问题,还能掌握一门手艺,将来或许还能与其他乡邑交换所需。
这个提议让一些年轻人跃跃欲试,但仍有年长的村民表示怀疑:里正,烧陶可不是简单事,费时费力,万一失败了......
井谷有鱼,瓮漏则空。井明环视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治井非独清泉,亦在备器。若因惧怕失败而止步不前,我们永远只能守着半瓮水度日。诸位可愿与我一同尝试?
阿庚第一个响应:里正说得对!我们不能总用破瓮打水!我愿意学!
我也愿意!几个年轻人纷纷表态。
在井明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了制陶的尝试。
他们去后山挖来红土,按照井明指导的方法,将土碾碎、筛细,加水反复揉捏,直到泥土变得均匀而有韧性。
井明亲自示范如何将泥坯塑造成瓮的形状。起初,大家手法生疏,做出的泥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就塌成一团。井明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指导,鼓励大家不要气馁。
制陶如治井,贵在耐心。井明手把手教一个年轻人调整手势,心要静,手要稳,循序渐进,方能成型。
经过几天的练习,村民们逐渐掌握了要领,制作出的泥坯越来越规整。
接下来是晾干和烧制。井明指挥大家在村外空地上挖了简易的陶窑,将晾干的泥坯小心地放入窑中,点上火,控制着火候。
烧制的过程需要持续一整夜。井明和几个年轻人轮流守夜,添柴控温,不敢有丝毫懈怠。
黎明时分,窑火渐熄。当窑温降至可以触碰时,井明亲自打开了窑门。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窑内,十几个新烧制的陶瓮静静地立着,在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
井明小心地取出一个陶瓮,仔细检查。瓮身坚固,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没有任何裂缝。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阿庚激动地大喊。
村民们闻讯赶来,围着这些新烧制的陶瓮,如同看着稀世珍宝。他们用手轻轻抚摸光滑的瓮身,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井明用新陶瓮从井中打上一瓮清水。清澈的井水在崭新的陶瓮中荡漾,没有一丝泄漏。
太好了!这下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村民们欢呼起来。
在井明的组织下,村民们陆续烧制了足够数量的新陶瓮,几乎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至少一个。那些实在无法修补的旧瓮被淘汰,而经过修补尚可使用的旧瓮则作为备用。
取水的效率大大提升。现在,村民们打上一瓮水,便能完整地带回家中。井台周围再也见不到四处流淌的水渍,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取水队伍。
井养之功初显。
看着乡民们提着满瓮的清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走向家门,井明深感欣慰。他明白,治井不仅仅是清理淤泥,恢复水源,更是要完善与之相关的每一个环节。
工具虽小,却是连接资源与需求的桥梁。桥梁不固,再丰沛的资源也难以有效利用。
傍晚,井明独自站在井边,看着井水中悠然游动的小鱼,若有所思。
阿庚提着新陶瓮来打水,见他沉思,便问道:里正,井水清了,瓮也修了新的,您还在想什么?
井明回过神,微笑道:我在想,一口井要真正长久地滋养一方,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今日我们修了瓮,来日或许还要修井台,固井壁,立规矩......治井之道,如同修身,永无止境啊。
阿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看着手中满载清水的陶瓮,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夕阳的余晖洒在井台上,为新陶瓮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风泽乡的这口古井,在恢复了水源之后,又因工具的完善,真正开始履行它滋养乡民的使命。
通过描绘井明带领乡民成功清淤复泉后,发现井水虽已恢复、甚至有小鱼游弋(井谷射鲋),却因乡民使用的取水陶瓮老旧破损、漏水严重(瓮敝漏),导致取水效率低下、来之不易的井水资源被浪费的现实困境,生动阐释了井卦九二爻辞的深刻内涵。井明没有停留在恢复水源的初步成功上,而是敏锐地认识到工具完备的重要性。他率先示范,带领乡民就地取材,修补旧瓮、烧制新瓮,成功解决了取水工具破损的问题,使井水的滋养功能得以真正发挥(井养之功初显)。这深刻说明了当资源初步恢复、但利用条件不备时,必须及时完善工具、改进方法,提升效率。唯有与并举,才能使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治理与滋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