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站在博物馆门口,看着捐赠手续办妥后缓缓合上的卷帘门,心头一片清明。夜风拂过,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地铁站。
从旧货市场到鼻烟壶,再到这道捐赠手续,仿佛是一场小小的试炼。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街道办,在张涛、王建军之间微妙的平衡中,在李建国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里。
第二天一早,他刚走进办公室,张涛就敲了敲他的桌子:“小林,年度总结报告你来写。”
林辰抬头,张涛坐在自己办公椅上,翘着二郎腿,手里翻着一份文件,语气平淡得像是交代一个普通任务。
“三天内交稿。”张涛补充了一句,“领导比较看重创新举措。”
林辰点头,没多问,只是拿笔记下重点,态度恭敬又不失分寸。等张涛走远后,他才轻轻吐出一口气——这份报告,不只是个例行公事,而是他在李建国面前展现文字能力的关键机会。
接下来三天,他几乎足不出户,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报告撰写之中。
第一天,他调阅了过去五年的年度总结报告,仔细比对结构、语言风格和数据呈现方式。现代公文讲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但他深知,若想脱颖而出,仅靠格式规范远远不够。
于是,他动用了前世的记忆。那些年,他为乾隆皇帝起草奏章时的严谨与巧妙,此刻成了他最大的助力。他将奏章中层层递进、引经据典的写作手法融入现代报告之中,既保留了体制内的规范性,又增添了独特的逻辑深度。
第二天,他开始动笔。
标题简洁有力,开篇便点明全年的核心工作方向。正文部分按模块划分,每个章节都以“问题—对策—成效”三段式推进,数据详实,案例具体。在“创新举措”一节中,他引入了一个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项目,并结合实际数据说明其成效,语言平实却不失锋芒。
第三天,他通宵校对,逐字逐句检查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甚至调整段落间距,确保整份报告看起来干净利落、专业而不生硬。
当最后一行字落下,窗外已泛起晨光。
林辰伸了个懒腰,合上电脑,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满足的笑意。
第二天上午,他将报告打印成册,附上一页简要提要,亲自送到了李建国的办公室。
李建国接过报告,扫了一眼封面,点了点头:“你先放这儿吧。”
林辰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如有需要,我可以随时解释具体内容。”
走出办公室,他回头看了一眼紧闭的门扉,心中已有几分把握。
几天后,报告正式下发到各科室传阅。
林辰路过资料室时,听到几个年轻科员议论:“这次的报告真不一样,以前都是套话堆砌,这次有干货。”
“听说是综合科的小林写的?”
“难怪李主任亲自批了‘思路清晰,数据详实,望各科室学习’。”
林辰微微一笑,脚步未停。
但真正让他感到压力的,是来自王建军的反应。
那天下午,王建军把他叫到办公室,语气不咸不淡地说道:“最近挺忙啊,连轴转写了好几份材料。”
林辰知道这是试探,笑着回道:“都是职责所在,能者多劳嘛。”
王建军嘴角微扬,意味不明地说:“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不过也得注意分寸,别让人觉得你太想往上爬。”
林辰点头:“谢谢王主任提醒,我做事向来低调。”
离开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王建军的背影,心里清楚,对方已经开始对他有所警惕。
当天晚上,林辰回到家,打开电脑,登录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区档案馆的邮件。
邮件内容很简单:“您提交的年度报告已被收录至本年度优秀政务文书汇编,请于下周参加交流会。”
他愣了一下,随即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
李建国的认可,张涛的态度软化,还有王建军的试探……这一切都在告诉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入职的基层小职员了。
他正在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
可越是这样,越要小心。
他想起那件修复后的鼻烟壶,想起自己写下的那句话:“前世之鉴,今生之镜。”
权力,从来都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必须时刻警醒的存在。
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是陈雪发来的消息:“听说你要去参加交流会?恭喜啊。”
林辰回复:“运气好而已。”
他放下手机,重新坐回书桌前,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报告虽小,却是起点;文章有声,方显格局。”
然后,他合上本子,起身泡了杯茶。
窗外,晚风轻拂,树影摇曳。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沉静如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