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站在街道办后院的铁门前,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两圈,“咔哒”一声,门缓缓打开。一股陈旧的木头味扑面而来,混合着灰尘的气息。他用手捂住口鼻,抬脚跨过门槛,踩在斑驳的地砖上。
仓库不大,但堆满了各种杂物。从褪色的办公桌椅到破损的文件柜,再到一摞摞发黄的纸箱,几乎每个角落都被占满。阳光透过高处的小窗斜照进来,照亮了一角堆积如山的椅子腿和断裂的抽屉板。
这是他接手综合科以来第一次彻底清点仓库。前两天在整理环境卫生台账时,环卫科的老王随口提了一句:“咱这儿还有个老仓库,好多东西都压着没动过。”
林辰当时就记下了。
他花了大半个下午,才大致理清仓库的布局。最靠里的角落里,一个破旧的工具箱引起了他的注意。箱子是铁皮做的,边角已经锈蚀,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他蹲下来,轻轻打开盖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把扳手、锤子和螺丝刀,虽然有些生锈,但还能用。
他把工具箱拎出来放在地上,拍了拍上面的灰。这玩意儿搁在这儿吃灰,不如……
念头一闪而过,却像点燃了什么似的,在他脑子里迅速成型。
第二天上午,林辰带着刘伟一起去了社区服务中心。他让刘伟帮忙联系几个热心居民,自己则坐在服务台前,一边翻看社区活动记录,一边琢磨着怎么开口。
“小林,你有事找我们?”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
林辰抬头笑了笑,请他们坐下:“是这样,我想跟大家商量个事。咱们街道办有个老仓库,里面堆了不少旧办公家具,我想看看能不能利用起来,做点对社区有用的事。”
大妈皱眉:“旧家具?你是说那些破桌子烂椅子?”
“也不能说是破。”林辰不急不躁,“有些只是年头久了,稍微修一修就能用。我打算把这些家具改造一下,做成‘共享工具房’,供居民借用日常维修工具,比如梯子、电钻、扳手之类的。”
年轻人听了来了兴趣:“那得有人管理吧?谁来负责维护?”
“这个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志愿者小组,由社区居委会牵头,安排专人轮值。”林辰早有准备,“工具房设在社区一角,空间不大,但足够存放常用工具。居民登记后就可以借,损坏要赔偿,确保长期使用。”
大妈点点头:“听起来不错,不过你得先让我们看看那些家具到底什么样,别到时候修了半天,结果没人愿意用。”
林辰笑了:“没问题,明天我就带你们去看。”
回到办公室后,他立刻开始整理仓库照片和初步改造方案。他把每件家具的状态都标注清楚,列出哪些可以修复,哪些需要更换零件,并计算出大致成本:主要是油漆、五金配件和人工费用,总体预算控制在五千以内。
下班前,他拿着资料敲开了李建国的办公室门。
“李主任,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想法。”他把文件放在桌上,“这些旧家具堆在仓库里,既占地又浪费。我想把它们改造成共享工具房,既能服务居民,又能体现街道办的创新意识。”
李建国翻开资料看了几页,眉头微皱:“之前区里也推过类似项目,后来不了了之。”
“那次是统一采购新设备,投入太大,后期维护跟不上。”林辰解释道,“我是利用现有资源,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居民参与度高,不会变成摆设。”
李建国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你先把试点做起来,如果效果不错,再考虑推广。”
得到支持后,林辰立刻着手推进。他带着刘伟和几位居民代表进了仓库,逐件检查家具状态。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抱着怀疑态度,可当看到那些结构完好、稍加修补就能使用的家具时,态度逐渐转变。
“这张桌子修一修,刷个漆,完全可以当工作台。”一位年轻居民指着一张老旧的会议桌。
“那个柜子还能用,装上滑轨,改成工具架正好。”另一位大爷摸了摸柜门。
林辰趁热打铁:“那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起动手,把能修的都修好。”
接下来的几天,仓库成了临时加工厂。刘伟请来了几个会木工的朋友,居民们也自发参与进来。有人打磨木料,有人刷漆,有人搬运工具。林辰亲自监督进度,确保每一项工序都符合安全标准。
完工那天,工具房门口挂上了“和平街道社区共享工具房”的牌子,旁边贴着使用规则和值班表。第一批居民前来试用,反应热烈。
“真没想到,这些破家具还能派上用场。”大妈满意地点点头,“以后家里修个水管、换个灯泡,再也不用到处借工具了。”
消息传到区里,王为民副区长专门派人来考察,并将该项目作为“基层创新案例”上报市局。
林辰站在工具房前,看着居民们有序地登记借用工具,心里踏实了许多。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雪发来的信息:“听说你的‘旧物利用’项目被区里表扬了?”
他嘴角微微上扬,回复道:“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远处,夕阳洒在工具房的玻璃窗上,反射出温暖的光。
风从巷口吹过,卷起一片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落在门口的台阶上。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