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林辰走出办公室时,街道办的大楼已经安静了不少。走廊尽头的灯光还亮着,隐约能听见打印机嗡嗡作响的声音。他看了眼手机,刘伟的消息还在屏幕上闪烁。
王建军果然没闲着。
他没有立刻回拨陈雪,而是站在楼梯口,思索片刻后,转身下了楼。外面风有点大,吹得路边的树枝轻轻摇晃。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脑海中开始梳理接下来要面对的局面。
赵德柱是街道办的老油条了,和王建军关系密切,可以说是王建军的绝对亲信。
这次副科长提名,这次王建军是打算把赵德柱提拔上去的,所以林辰便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不过,林辰也知道,如果让自己顺利通过党委会,以后他们在街道办的话语权就会被削弱。
这种局面绝对不是王建军想要看到的,所以他们绝对会有所动作,自己应该早做准备,以免被打个措手不及。
谣言是最直接也是最隐蔽的打击方式,林辰没想到王建军居然从这方面下手。
第二天一早,林辰刚到办公室,就察觉出一丝异样。几个平日里点头之交的同事,见了他都显得有些拘谨,甚至有意无意地避着他走。他知道,这是谣言开始发酵的征兆。
上午九点,张涛照例召集科室开会。会议内容依旧是围绕本周的重点工作展开,但气氛明显不如以往轻松。张涛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最近外面有些风吹草动,大家别受影响,安心做事。”
散会后,林辰叫住了刘伟。
“昨晚你听到的消息,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刘伟点点头,压低声音:“我听老李说,赵德柱前两天在茶水间跟几个老科长聊天,说你‘急功近利’,还提到你在背后议论领导作风问题。”
林辰眉头微皱,这话听着像是无中生有,但偏偏又是最容易动摇上级信任的软刀子。
“有没有人录音或者写下来?”他问。
刘伟摇头:“这种事哪敢留下证据。”
林辰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笑:“没事,既然有人想给我添堵,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实打实的成绩。”
当天下午,他把整理好的“智慧街道”项目资料送到了组织部,并附上了一份详细的述职报告。这份材料不仅包括项目的推进过程、技术应用、居民反馈,还有来自社区代表的联名推荐信。
这些都不是临时拼凑的,而是他从接手这个项目起,就一直在做的记录。他很清楚,在现代官场,光靠嘴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数据、有案例、有群众基础,才能真正站得住脚。
晚上,他在办公室加班整理其他项目的资料,陈雪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这是我查到的。”她将文件放在桌上,“去年那几个老科长的考核结果都不太理想,尤其是分管旧城改造的那个,居民投诉最多。”
林辰接过文件翻看,嘴角微微扬起:“很好,看来他们也不是什么铁板一块。”
“你想怎么做?”陈雪问。
“先不动声色。”林辰合上文件,“等他们自己跳出来再说。”
接下来几天,街道办内部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王建军和赵德柱的动作也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先是私下找了几位老干部吃饭,试图拉拢支持;随后又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放出风声,暗示林辰“年轻气盛、不懂规矩”。
然而,林辰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他带着团队完成了新一轮的社区调研,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反馈数据,并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做了汇报。
这一次,连平时不轻易表态的几位老同志都对他的表现给予了肯定。
“林辰这小伙子,确实干实事。”一位年过五旬的科长在会上说,“不像有些人,只会耍嘴皮子。”
这句话像是一块石头投进了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赵德柱的脸色当场就变了。
会议结束后,他特意走到林辰身边,语气阴阳怪气:“听说你最近很忙啊?”
林辰微笑:“为人民服务嘛,应该的。”
赵德柱冷哼一声:“年轻人不要太着急往上爬,有时候,稳一点反而走得更远。”
“谢谢赵科长提醒。”林辰依旧笑眯眯的,“不过我觉得,只要方向对了,快一点也没关系。”
说完,他拿起笔记本,转身离开会议室。
回到办公室后,刘伟悄悄跟了进来:“哥,赵德柱刚才在走廊上跟王副主任说话,好像有点不高兴。”
林辰点头:“很正常,他们原本以为能把我压下去,现在发现不行,自然要加码。”
“那你打算怎么应对?”
林辰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缓缓说道:“等他们的下一招。”
第二天一早,林辰刚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封匿名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字:“小心背后的人。”
他打开信纸,里面的内容更是耐人寻味:
“赵德柱已向某位区领导递话,称你‘能力不足、作风浮夸’,建议暂缓提拔。若想破局,需掌握确凿证据,方可反击。”
林辰盯着那几句话,良久未语。
他知道,这封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人在提醒他,对手已经出手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陈雪的号码。
“帮我调一下赵德柱近三年的项目审批记录,特别是涉及企业补贴的那一类。”
挂断电话后,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盘算下一步的布局。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