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馆回来后,孩子们对皮影的热情越发浓厚。周一的美术课上,乐乐突然举手:“苏老师,我们能不能在学校办一个‘校园皮影小剧场’?让更多同学看看皮影戏,还有我们学的非遗知识!”
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安安举着手里的皮影纹样书签,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可以演原创剧目,把张爷爷讲的老故事和现在的事情结合起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连坐在后排的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
苏晚看着孩子们满脸的期待,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太棒了!老师这就去跟校长申请,咱们一起把校园皮影小剧场办起来!”
校长对这个传承非遗的想法十分支持,不仅批准了使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作为剧场,还特意拨了一笔经费用于购买幕布、灯光和制作材料。消息传来,孩子们欢呼雀跃,立刻自发分成了几个小组:编剧组负责打磨剧本,制作组负责设计制作新的皮影,表演组负责排练动作和配音,宣传组则忙着画海报、发邀请函。
编剧组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争论着剧本的主题。“要不就写一个‘皮影精灵守护非遗’的故事吧!”乐乐提议,“主角是一只从老皮影里跑出来的精灵,它遇到了一群喜欢皮影的小朋友,一起阻止了‘遗忘怪兽’把皮影手艺变消失。”
“我觉得可以加一个情节,精灵教小朋友们刻皮影、演皮影,就像张爷爷和周师傅教我们一样!”安安补充道。大家一拍即合,你一言我一语地构思起剧情,苏晚则在一旁帮忙梳理逻辑,把“镂空雕”“透雕”“一口道尽千古事”这些非遗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剧情里。
制作组的孩子们则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参考张师傅教的技法,找来厚实的卡纸、透明胶片,甚至还有家里闲置的硬塑料板,代替驴皮制作皮影。乐乐想做一只威风凛凛的龙皮影,可刻龙鳞的时候总也刻不整齐,急得直跺脚。这时,周师傅刚好受苏晚邀请来学校指导,看到乐乐的窘境,笑着拿起刻刀:“刻龙鳞要顺着鳞片的生长方向,一刀一刀慢慢刻,就像绣花一样细致。”他手把手地教乐乐用“斜刀刻”的技法,不一会儿,一片片整齐的龙鳞就出现在卡纸上。
安安则在给“皮影精灵”上色,她想起张师傅说的“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胆地用了荧光颜料。在灯光下,“皮影精灵”的翅膀泛着淡淡的蓝光,格外灵动。“这样在幕布上表演,一定像真的精灵在飞!”安安兴奋地说。
表演组的孩子们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把多功能教室的角落当成排练场,拉上临时的幕布,反复练习皮影的操控和配音。一开始,大家总是手忙脚乱,要么是皮影的动作跟不上台词,要么是配音和剧情脱节。苏晚便提议:“我们可以把台词和动作做成小卡片,贴在幕布旁边,慢慢找感觉。”
张师傅也特意赶来指导,教孩子们“手眼协调”的秘诀:“操控皮影时,眼睛要盯着幕布上的影子,手里的连杆要跟着剧情走,配音的时候要融入角色的情绪,这样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他还亲自示范了《皮影精灵守护非遗》中“精灵传授技艺”的片段,一只手操控精灵皮影,另一只手同时操控小朋友皮影,嘴里还切换着两种不同的语气,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学着模仿。
宣传组的孩子们也不含糊。他们用彩笔绘制了色彩鲜艳的海报,上面画着孙悟空、皮影精灵、龙皮影等角色,还特意标注了“非遗小知识”板块,写着“皮影戏始于西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大家把海报贴在学校的宣传栏、教室门口,还亲手制作了邀请函,送给各个班级的老师和同学,甚至不忘给社区的居民和非遗馆的张师傅、周师傅也送了一份。
筹备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小插曲。制作组的卡纸不够用了,孩子们就把家里的旧贺卡、快递盒拆了重新利用;表演组的同学因为配音语气不合拍闹了小矛盾,苏晚便引导他们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宣传组的海报被风吹破了,大家就一起动手重新绘制,还加了一层透明胶带加固。
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分工明确、默契配合,苏晚心里满是欣慰。多功能教室里,幕布已经挂好,新制作的皮影整齐地摆放在道具架上,灯光设备也调试完毕,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周五下午,校园里到处都弥漫着期待的气息。乐乐和安安穿着统一的小围裙,正在最后检查皮影的连杆;宣传组的孩子们还在给路过的同学分发节目单;苏晚则在和周师傅、张师傅一起调整灯光,确保幕布上的影子清晰灵动。
“苏老师,张爷爷,周爷爷,我们都准备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眼里满是自信与期待。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崭新的幕布上,映出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苏晚知道,这场即将上演的校园皮影小剧场,不仅是孩子们对皮影热爱的展现,更是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的见证。而属于他们的非遗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时光织就的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