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李凌云淡淡地应了一声,算是认可了溟殿的掌控力。
他话锋一转,声音依旧平淡,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无形的涟漪:“太渊立国,九千三百余载。高祖皇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功成身退,登临太一宫,为我朝定鼎神柱。太宗皇帝承前启后,创我溟殿,为帝国铸下暗影之刃,监察天下,保社稷安宁。”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五人,仿佛在追忆那煌煌历史。
“及至第八代,武宗皇帝,更是雄姿英发。有感于太宗遗泽,为固我太渊万世之基,他倾尽国力,打造四大无敌军团——飓风重骑,铁蹄踏山河;暴雨神射,箭雨蔽日月;雷霆重步,不动如山岳;闪电轻骑,疾风掠疆场。各拥二十万虎贲,乃帝国最强之矛与盾,威震八荒,令四方俯首。”
李凌云的声音带着一丝追忆,但随即,他的手指停止了敲击,整个御书房的气氛陡然变得更加凝滞。
“然,自第十代明宗帝后……”李凌云的声音低沉下去,如同寒风掠过冰面:
“这四大军团,连同其统帅、副将、乃至最底层的军士,共计八十万帝国最精锐的战士,竟如人间蒸发,再无丝毫音讯。举国之力,遍寻无踪。此事,成为悬于历代帝王心头之刺,亦是我太渊立国以来,最大之谜团。”
李凌云抬起眼,目光如同实质的冰锥,直刺向笼罩在黑袍中的溟殿殿主:“溟殿,乃太宗皇帝所立,监察天下,无孔不入。九千年来,历代秘辛,皆应记录在案。朕问你,这四大军团,究竟去了何处?是何原因,能让八十万铁血雄师,连同他们的传承,消失得如此彻底,如此……干净?”
空气仿佛凝固了。
四大掌令虽然依旧垂首,但他们的气息都出现了极其细微的波动。
溟殿殿主笼罩在宽大黑袍下的身躯,似乎微微动了一下。
沉默持续了数息。
终于,那金石摩擦般的声音再次响起:
“陛下圣明,洞悉千古之秘。四大军团之去向,确为我朝绝密中之绝密,亦是溟殿监察史上,最大之……空白。”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每一个字的分量:“自明宗帝后,历代溟殿殿主,皆穷尽心力追查此事。然……线索每每指向一处,便如泥牛入海,或……被无形之力抹去。那八十万精锐,连同所有相关的卷宗、知情者,仿佛被一只遮天巨手,从历史中彻底抹除。”
溟殿殿主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苦涩与深深的无力感:“溟殿监察天下,然……亦有无法触及之地,无法窥探之秘。此案,便是其一。”
他抬起头,兜帽下的阴影似乎正对着李凌云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眸,一字一句,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陛下若欲深究此千古悬案,解开帝国失落之根基……或许,唯有亲临‘太一宫’。”
“太一宫?”李凌云眼神微凝。
“正是。”殿主的声音压得更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据溟殿最核心、仅由历代殿主口口相传之秘录碎片所载……武宗皇帝晚年,似与当时的高祖皇帝……于太一宫深处,有过一次关乎国运的密议。其后不久,四大军团便开始了秘密调动,最终……不知所踪。此秘录亦残缺不全,语焉不详,只隐约指向……太一宫深处。”
他微微躬身:“陛下,太一宫乃我朝圣地,高祖皇帝及历代退位先帝清修之所,地位超然。溟殿之眼,绝不敢,亦不能窥探其万一。四大军团去向之谜,其终极答案,恐唯有……太一宫中的诸位先帝知晓。尤其是……武宗帝本人。”
“武宗帝……”李凌云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中锐利的光芒一闪而逝。
他缓缓靠向紫檀龙椅的椅背,指尖再次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节奏缓慢而沉重。
御书房内陷入了更深的寂静。烛火将众人的影子拉长,扭曲地投映在巨大的书架上,如同蛰伏的鬼魅。四大军团八十万精锐的消失之谜,如同一团巨大的、沉重的阴云,笼罩在太渊九千年的历史之上,而此刻,这团阴云的钥匙,似乎就藏在那个连溟殿都无法窥探的超然之地——太一宫。
李凌云的目光扫过肃立的五人,最后停留在溟殿殿主身上,声音听不出喜怒:
“朕,知道了。”
他没有再追问,也没有下达任何关于此事的命令。
“继续盯紧七府,尤其是……玉兰府天岚山脉的动静。若有异动,即刻密报。”
李凌云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淡,仿佛刚才那关于八十万军团的话题从未提起。
“臣等遵旨!”
五人齐声应道,心中都明白,关于四大军团的对话,到此为止了。更深的水,不是他们现在能趟的。
李凌云挥了挥手。
五人再次恭敬行礼,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御书房,融入外面的夜色之中。
沉重的殿门缓缓合拢,隔绝了内外。
李凌云独自坐在巨大的紫檀御案之后,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光影。他拿起朱笔,却并未蘸墨批阅奏章,只是无意识地把玩着笔杆,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无垠的夜空。
“太一宫……武宗帝……”他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摩挲着温润的玉扳指,眼底深处,是翻涌的野心与一丝冰冷的探究:
“朕,会去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在太渊铸运朝,踏骨成天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