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外,吴军大营连绵数十里,营寨错落有致,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甲胄铿锵之声不绝于耳。中军大帐内,吴三桂一身玄色龙纹铠甲,腰悬七星剑,正对着沙盘凝神沉思。沈落雁一袭青衫,手持羽扇,立于侧旁,指尖轻点沙盘上的南京城轮廓。
“大王,穆青岚与柳如眉已按计划夺取马鞍山、句容,如今南京城东侧、南侧的外援通道已彻底切断。”沈落雁声音清冽,如寒泉漱石,“唯有西侧长江水路,凌霜将军正在全力肃清,不出三日,南京城便会成为真正的孤城。”
吴三桂抬眸,目光锐利如鹰:“马士英、阮大铖皆是贪生怕死之辈,困守孤城之下,必生内乱。但南京城垣坚固,粮草尚可支撑月余,强行攻城伤亡必重,需用巧劲瓦解其心防。”
“大王所言极是。”沈落雁羽扇轻摇,“南明守军虽有五万之众,却多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且军心涣散。如今外援断绝,只需再添一把火,让城内军民彻底绝望,破城便指日可待。”
正说着,帐外传来脚步声,传令兵躬身而入:“启禀大王、军师,苏婉清先生派人送来捷报,檄文已传遍江南各州府,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士族纷纷遣使归附,愿献粮草物资助我军破城;就连南京城内,也有百姓暗中传阅檄文,不少守军家属人心惶惶。”
吴三桂接过檄文副本,只见字迹隽秀有力,文辞酣畅淋漓。开篇便引《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痛斥南明政权“苛政猛于虎,官吏噬于民”,历数马士英、阮大铖贪赃枉法、滥杀无辜的罪状,再言吴军“吊民伐罪,轻徭薄赋,复汉家衣冠,救苍生于水火”的宗旨,最后呼吁“江南父老,士族贤达,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附者既往不咎,顽抗者严惩不贷”。
“好一篇檄文!”吴三桂赞不绝口,“苏先生以儒家道义为刃,直刺南明软肋。民心向背,乃胜负之关键,这篇檄文,可比十万雄师。”
沈落雁颔首:“苏婉清先生深谙江南士人心理,既以道义感召,又以利害相胁,城内军民本就对南明不满,如今见各州府纷纷归附,必生动摇。我们可再添一把火,让苏凝香在城内散布‘吴军攻城只诛首恶,不伤百姓’的消息,进一步瓦解其抵抗意志。”
吴三桂点头应允:“传令下去,让围城大军放缓攻城试探,每日只在城外列阵示威,同时让士兵高声宣读檄文,让城内人人皆知。另外,严令各部不得骚扰周边百姓,缴获物资分与贫苦民众,彰显我军仁德。”
“遵命!”传令兵应声退下。
与此同时,马鞍山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穆青岚一身银甲染血,手持虎头湛金枪,立于城头之上,目光扫过城下溃散的南明残兵。她身后,柳如眉一袭红衣,手持双刀,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神采飞扬。
“穆将军,马鞍山已被我军攻克,南明守将李虎被擒,残余士兵要么投降,要么逃窜,从此南京城东侧门户大开,再也无人能从东路驰援。”柳如眉走到穆青岚身边,声音爽朗。
穆青岚颔首,语气带着一丝冷冽:“李虎这厮,平日在马鞍山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今日落入我手,定要好好处置,以儆效尤。”她转头看向柳如眉,“柳首领,此次夺取马鞍山,你的义军立下大功,尤其是你率部从后山奇袭,打乱了敌军部署,功不可没。”
柳如眉哈哈一笑:“穆将军过奖了!我等义军本就是为了反抗暴政,如今投靠吴大王,能为平定江南出一份力,乃是分内之事。再说,若不是穆将军正面强攻,吸引敌军主力,我也难以得手。”
两人正说着,一名亲兵快步跑来:“启禀将军、首领,大王有令,命我等加固马鞍山防线,阻断南京城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安抚城内百姓,收缴粮草物资,运往围城大营。”
“知道了。”穆青岚点头,“柳首领,你率部安抚百姓,收缴粮草;我率军加固城防,防备南明残兵反扑。务必做到秋毫无犯,不得辜负大王信任。”
“放心吧!”柳如眉拍了拍胸脯,“我柳如眉虽为草莽,却也知晓民心的重要性。马鞍山百姓受够了南明的欺压,如今我们来了,定要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
说罢,柳如眉便率部下了城头,直奔城中。她深知义军出身民间,与百姓天然亲近,安抚民心之事,交给义军再合适不过。进城之后,柳如眉立刻下令,严禁士兵抢掠百姓财物,同时打开南明守军的粮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百姓。
“乡亲们,我们是吴大王麾下的义军,是来解救大家的!”柳如眉站在粮仓前,高声喊道,“南明官吏欺压你们,搜刮你们的粮食钱财,如今我们把粮仓打开,把粮食还给你们!从今往后,有吴大王在,再也没人敢欺负你们了!”
百姓们起初还有些畏惧,不敢上前,直到几名胆大的百姓领了粮食,发现吴军士兵果然秋毫无犯,才纷纷围了上来。一时间,粮仓前人头攒动,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纷纷称赞吴军仁义。
而在句容,情况与马鞍山如出一辙。柳如眉的义军旧部与穆青岚的亲卫营配合默契,顺利攻克城池后,立刻展开安抚百姓、收缴物资的工作。短短数日,马鞍山、句容两地便恢复了秩序,百姓们纷纷支持吴军,不少青壮年还主动报名参军,为吴军补充了新鲜血液。
南京城内,气氛愈发压抑。街道上行人稀少,巡逻的南明士兵面带惶恐,不时朝着城外张望。马士英府邸内,灯火通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正围坐一堂,面色凝重。
“诸位,如今马鞍山、句容失守,南京城外援断绝,吴军又在城外日日宣读檄文,城内百姓人心惶惶,士兵们也士气低落,这可如何是好?”马士英搓着手,语气焦虑。
阮大铖阴沉着脸,说道:“马大人,事到如今,唯有坚守待援。我们尚可支撑月余,只要北方清军出兵相助,定能击退吴军。”
“清军?”马士英皱起眉头,“清军与我南明乃是世仇,他们怎会出兵相助?”
“如今吴军势大,若南京城破,江南尽归吴军所有,清军也将腹背受敌。”阮大铖眼中闪过一丝算计,“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定会出兵。我已暗中遣使前往清军大营,联络多尔衮,愿以江南赋税为条件,请求清军出兵救援。”
马士英闻言,眼中露出一丝希望:“若清军真能出兵,那再好不过。只是,吴军檄文传遍江南,各州府纷纷归附,清军会不会见风使舵,坐山观虎斗?”
“放心吧!”阮大铖自信满满,“多尔衮野心勃勃,一心想要一统天下,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吴军壮大。只要我们许以重利,他们定会出兵。”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启禀大人,不好了!城内百姓纷纷传阅吴军檄文,不少士兵家属跑到军营外哭闹,要求士兵投降,还有部分士兵已经偷偷逃出城,投靠吴军了!”
马士英、阮大铖闻言,脸色骤变。阮大铖猛地一拍桌子:“混账!是谁敢私传檄文?立刻下令,全城搜捕,凡是私藏、传播檄文者,一律格杀勿论!另外,加强军营守卫,严禁士兵擅自离营,违者军法处置!”
“是!”亲兵应声退下。
然而,禁令下达后,非但没有阻止檄文的传播,反而让城内的恐慌情绪愈发严重。百姓们本就对南明政权不满,如今见马士英、阮大铖动辄杀人,更是人心惶惶,纷纷暗中祈祷吴军早日破城。
南京城西北角的一处民宅内,苏凝香正与“红袖阁”的情报人员接头。她身着一身妇人装扮,头上裹着头巾,遮住了大半容貌。
“阁主,城内情况正如您所料,马士英、阮大铖下令搜捕传播檄文者,滥杀无辜,百姓们对南明政权愈发不满,不少守军也心生动摇。”情报人员低声说道。
苏凝香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笑:“马士英、阮大铖这是自寻死路。我们再加一把火,让城内军民彻底绝望。你立刻派人散布消息,就说清军已经同意出兵,但要求南明献出南京城,任由清军屠戮三日,以报昔日仇恨。”
“阁主,这消息会不会太假,没人相信?”情报人员有些疑虑。
“如今城内军民已是惊弓之鸟,只要消息传播开来,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苏凝香自信地说道,“另外,你去联络兵部主事李大人,告诉他清军即将入城屠城的消息,再给他看吴军的檄文和各州府归附的书信,让他尽快交出守城布防图,投靠吴军,保全南京城百姓性命。”
“明白!”情报人员应声而去。
苏凝香站起身,走到窗边,透过窗缝望向远处的南京城墙。她知道,只要这个消息传播开来,城内必然会陷入更大的混乱,马士英、阮大铖的统治将彻底动摇。而她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拿到守城布防图,为吴军破城铺平道路。
城外,吴军大营内,叶轻眉正指挥着士兵们清点从马鞍山、句容运来的粮草物资。她身着一身淡紫色长裙,头上戴着帷帽,遮住了阳光,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
“李大人,这批粮草共计十万石,盐铁若干,足够大军支撑一个月。”一名账房先生模样的人走到叶轻眉身边,恭敬地说道。
叶轻眉点了点头:“很好。你立刻安排人手,将粮草分批次运往各营,确保每一位士兵都能吃饱穿暖。另外,将盐铁运往军械营,让工匠们加快打造兵器铠甲,为攻城做好准备。”
“遵命!”账房先生应声退下。
叶轻眉望着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她出身江南盐商世家,精通理财经商,自归附吴军以来,便一直负责后勤与经济统筹。此次夺取马鞍山、句容,不仅切断了南京城的外援,更缴获了大量粮草物资,极大地缓解了吴军的后勤压力。
“叶先生,辛苦你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叶轻眉回头,只见吴三桂不知何时来到了粮草场,正微笑着看着她。她心中一动,连忙躬身行礼:“大王客气了,这是臣分内之事。”
吴三桂走上前,看着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点了点头:“有你在,我军的后勤便无后顾之忧。如今南京城已是孤城,破城之日不远矣,待平定江南,你功不可没。”
“大王过奖了。”叶轻眉脸颊微红,“臣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正辛苦的是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还有为破城出谋划策的沈军师、苏先生等人。”
吴三桂笑了笑:“你们各司其职,皆是大功。江南富庶,乃是天下粮仓、钱袋子,待破城之后,整合江南的经济资源,还需仰仗你。”
“臣定不辱使命!”叶轻眉郑重地说道。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传令兵快马加鞭赶来:“启禀大王,沈军师有请,说是苏凝香在城内传来消息,马士英、阮大铖暗中联络清军,请求救援,苏凝香已按计划散布清军将屠城的消息,城内军民人心惶惶,兵部主事李大人已有归附之意,不日便会献出守城布防图。”
吴三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好!沈军师果然神机妙算,苏凝香也不负所望。传令下去,全军做好攻城准备,待拿到守城布防图,便一举破城,生擒马士英、阮大铖,平定南京!”
“遵命!”传令兵应声而去。
吴三桂抬头望向南京城的方向,眼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攻克南京城,是他平定江南的关键一步,也是他逐鹿天下的重要基石。只要拿下南京,整合江南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便能与北方的清军分庭抗礼,最终实现统一全国、改写历史的宏图大业。
城内,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清军将屠城的消息越传越广,百姓们纷纷闭门不出,哭声、叹息声不绝于耳。不少南明士兵更是心神不宁,私下里议论纷纷,不少人已经在盘算着如何投降吴军,保全性命。
马士英、阮大铖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却又无可奈何。他们派出大量士兵搜捕散布谣言者,却始终一无所获,反而让城内的恐慌情绪愈发严重。他们试图安抚士兵,却发现士兵们早已人心涣散,根本无人听从指挥。
南京城,这座曾经的南明都城,如今已是风雨飘摇,人心尽失。破城的钟声,即将敲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吴三桂称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