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彻彻底底弄明白这一次关乎我一辈子的,所谓这一首都大型钢铁集团招工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一九九七年的冬天,也是在这一年,我确信这辈子再也不可能上班了,因为我坐火车第二次来到了那个地方,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桃下镇,当时这家十冶建筑公司已经被首都钢铁集团抛弃,名存实亡,濒临倒闭,我在那里参考了许多的公司文件和当时媒体的报道,只是手续问题。
说实话到今天为止,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生活对我的一场愚弄,还是本就应该就注定的结局,提前交代一下这个时代背景吧。
一九九二年,也就是我高中毕业的这一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脚步,就已经踏向了祖国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就算再封闭的内地城市,也已经被这一伟大的举措,推动着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阶段,这时候每一个地方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在甩掉沉重的包袱后轻装上阵,在复兴之路上疯狂的扩张,开疆扩土,恨不得一夜之间,分公司就能遍地开花。
国家的红利就在眼前,白花花的银子能足以亮瞎任何一家集团公司老总的眼睛,谁也不想被落下,而首都的这家钢铁企业更是首当其中,在好多省份的城市建立了分厂,当年我知道的就有山东和甘肃。
这家首都钢铁企业下属的建设公司也在收编一些祖国各地的建设公司,当时设备老化陈旧,人员岁数都参差不齐,各地的小型建设公司多出去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充实自己年轻的力量,扩大规模,从而成为中国第一的跨国公司钢铁总集团。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打算收编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桃下镇的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经过考察以后,才发现十冶不但面临倒闭,建筑设备还停留在最原始阶段,主要人员还都是老弱病残。打算放弃的时候,十冶领导才想出来一个馊主意,心想着甘肃金昌的八冶混的也是水深火热的,干脆打着首都钢铁企业的旗号,去借一些年轻人过去,当时这家钢铁集团的建设公司领导就给了十冶一个机会,才有了我们这次的招工,怪不得招工简章上写的是兄弟单位呢,因为八冶和人家钢铁集团也论不上兄弟啊,最多能论个祖孙俩。
我们被这样的企业招工了,你说能有个好结果嘛。但当时不知道这么多内幕啊,每一位孩子的家长都好像看到了曙光,怂恿着自己的孩子好好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被这样的企业一旦招了工,就等于首都有个家啊。还有几个家长让在上中专的孩子马上退学,来参加这次考试,生怕来晚一天,我们都上了火车。
考试的过程就不过多的描述了,他们租用了八冶技校的几间老教室进行了所谓的严格考试,所有的考题都是初中的水平,只要不算太傻,能分清楚左右手,智力不是负数的人都能考上,人家十冶公司来监考的人,生怕你考不上,恨不得直接发下来带有答案的卷子,你只要负责签名就可以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回忆并未蹉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