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肖雅琴,宿舍里似乎还残留着她身上淡淡的馨香和那份令人心安的温暖。李双林没有开灯,独自一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任由窗外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入,在地板上勾勒出模糊的光影。
寂静的夜里,白日的喧嚣与争斗渐渐远去,他的大脑变得异常清晰和冷静。肖雅琴的话语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如同警钟,敲醒了他一度被愤怒和焦虑占据的思绪。
他回想起自己就任以来的种种。凭借着在“鑫盛”案和王猛案中积累的威望,凭借着破格提名带来的气势,他一路高歌猛进,烧起了“三把火”。他满心以为,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就能无往不利。他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具体的事务和与马文斌的正面冲突上,却忽略了官场中最微妙、也最重要的一环——人。
在省直机关工作时,他更多的是从事政策研究和文稿起草,虽然也接触人事,但远不如基层这般直接和复杂。空降到青云镇,他凭借着一股锐气和实干的决心,确实打开了一片天地,但也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唯业务论”的思维惯性。他看重干部的能力,却可能忽略了平衡;他追求效率,却可能轻视了程序背后的政治意义;他坚持原则,却可能缺乏了必要的灵活性。
马文斌的这次反击,给他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在镇一级的政治生态中,纯粹做事是行不通的。这里盘根错节着各种利益关系、人情网络和历史积怨。要想推动改革,实现抱负,光有理想和冲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懂政治,会团结,善于运用策略和手腕。
“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一句他曾经在理论文章中读过的话,此刻有了全新的、血肉丰满的诠释。
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与马文斌进行消耗性的正面冲突。那正是对方希望看到的。他需要改变策略,从“破局者”向“布局者”转变。
他开始在脑海中细细梳理青云镇的权力格局:
马文斌及其核心圈子,是明确的反对派,利益捆绑深,难以争取,是主要斗争对象。
以孙莉、王建国、张斌为代表,是坚定的支持者,是他的基本盘。
而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中间派”。比如镇人大主席老周,政协工委主任老吴,还有几位资历老、但不太管事的副镇长,以及一些关键部门如财政所、国土所、组织办的中层干部。这些人,或许能力不算突出,或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但他们往往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稳健的力量,在镇里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他们之前大多持观望态度,马文斌的匿名信,很可能让这部分人更加犹豫和疏远自己。
此外,在马文斌的阵营内部,也绝非铁板一块。是否存在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对马文斌个人作风不满,而心存怨言,可以被分化瓦解的对象?
还有县里的态度。县委书记杨国威讲究平衡,希望稳定,但内心深处肯定是希望看到青云镇发展的。县长刘国栋显然是支持马文斌的。那么其他常委呢?有没有可以争取的对象?
一条条思路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李双林意识到,接下来的斗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较量,而是更为复杂的“力与势”的博弈。他需要运用更高级的政治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极少数顽固对手。
他拿出笔记本,就着月光,开始勾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1.团结“中间派”:主动放下身段,拜访老周、老吴等老同志,尊重他们的资历和经验,虚心请教,甚至在非核心事务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参与感,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分化“反对派”:仔细摸排马文斌阵营内部的情况,寻找可能的裂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接触和争取。
3.巩固“基本盘”: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把火”,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来凝聚人心,增强支持者的信心。
4.争取“上级”:不仅要向杨国威书记汇报工作,也要适时向其他可能支持改革的县领导,如党群副书记、纪委书记陈静等,沟通情况,寻求理解和暗中支持。
想通了这些,李双林心中那股因被诬陷而产生的郁结之气,终于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如水、却又充满力量的斗志。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秋夜晚清冷的空气涌入肺腑,让他精神为之一振。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黛青色的轮廓,沉静而雄浑。
他知道,从明天开始,他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这场复杂而精彩的权力博弈之中。主角心态的转变,如同宝剑入鞘,敛去锋芒,只为更致命的一击。这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觉悟,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日惊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