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日头渐渐升高,金牙去跟相熟的摊主谈事,临走前叮嘱陈默:“别走远,就在附近看看,遇到拿不准的别下手,等我回来。”陈默点头应下,揣着放大镜,在周边的摊位慢慢转悠——刚才捡漏铜炉的兴奋还没褪去,心里多了几分跃跃欲试,想着要是能再认出件老物件,也算没白来。
转到一个卖旧瓷的摊位前,他停住了脚步。摊主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服,手里拿着块碎瓷片,见陈默过来,连忙热情地招呼:“哥,看看吧?刚从乡下收来的老瓷,都是正经玩意儿,没一件假货。”
陈默蹲下身,目光落在摊位角落一个巴掌大的瓷碗上。碗身绘着浅青色的鱼藻纹,釉色看着温润,碗底印着个模糊的“大明成化”款识。他心里一动——爷爷的《古玉鉴》里虽以玉器为主,却也提过明代瓷器的特点,说成化瓷的釉色“如脂似玉”,鱼藻纹多是“灵动鲜活”。他拿起瓷碗,用放大镜仔细看,碗沿有细小的开片,纹路像蜘蛛网似的,看着倒像是老瓷该有的样子。
“这碗怎么卖?”陈默抬头问,声音里带着点刻意压制的紧张。
年轻人搓了搓手,一脸“实在”地说:“哥,看你是真心懂行,我也不跟你绕弯子。这碗是成化年间的民窑货,虽然不是官窑精品,但也是老物件,我收的时候花了八百,你要是要,一千块给你,就赚个辛苦费。”
陈默心里犯了嘀咕——一千块不是小数,差不多是他给奶奶半个月的药费。可他看着碗身上的鱼藻纹,想着刚才金牙说的“漏藏在不起眼处”,又觉得这碗看着不像假的。他又用指甲轻轻敲了敲碗壁,声音清脆,没有发闷的杂音,跟金牙之前教他辨瓷的“声脆为真”对上了。
“能不能便宜点?”陈默试着砍价,想看看对方的反应。
年轻人皱了皱眉,犹豫了半天,才咬咬牙说:“哥,看你诚心想买,九百块!不能再少了,再少我就亏本了。”他说着,还从包里掏出个塑料袋,“我给你包好,这玩意儿易碎,你拿回去可得小心点。”
陈默心里的顾虑渐渐打消——要是假货,摊主未必会这么爽快降价,还特意提醒易碎。他摸了摸兜里的钱,昨天从金牙那借的五十块还没动,加上自己剩下的八十块,不够;他又想起金牙刚才收铜炉花了三百,说不定自己也能先垫付,回去跟金牙说清楚,要是真赚了,再把钱还上。
“行,九百就九百。”陈默咬了咬牙,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九百块——那是他原本打算给奶奶买进口蛋白粉的钱,攥在手里还带着体温。他把钱递给年轻人,接过包好的瓷碗,小心地揣进怀里,心里满是期待,想着回去让金牙看看,说不定还能被夸几句。
没等多久,金牙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个纸包,里面装着刚收的两枚古钱。陈默连忙迎上去,献宝似的把瓷碗拿出来:“金叔,您看我收的,成化年间的瓷碗,九百块,是不是捡着漏了?”
金牙接过瓷碗,先是看了看碗身的鱼藻纹,又翻过来瞅了瞅碗底的款识,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从兜里掏出自己的放大镜,对着碗沿的开片仔细看,又用指甲刮了刮碗底的款识,脸色越来越沉。
“你从哪收的?”金牙的声音带着点严肃。
陈默心里一紧,指着刚才的摊位:“就在那边那个卖旧瓷的摊位,摊主说是成化民窑的,我看开片和釉色都像真的……”
金牙没等他说完,就把瓷碗放在旁边的石台上,用手指轻轻一抠碗沿的开片——一块细小的釉片竟然掉了下来,露出里面新瓷的白色。“你自己看!”金牙把瓷碗递给他,“这开片是人工做的,用胶水粘了层老釉,一抠就掉;还有这鱼藻纹,看着鲜活,其实是印上去的,你用放大镜看,能看见纹路边缘的印刷痕迹;最假的是这款识,‘大明成化’的‘成’字,真货是斜钩,这玩意儿是直钩,典型的仿品套路!”
陈默拿着瓷碗,手指触到刚才抠掉釉片的地方,冰凉的触感让他浑身发冷。他用放大镜一看,碗身的鱼藻纹果然有细微的印刷痕迹,碗底的“成”字也确实是直钩。他想起刚才摊主的“实在”,想起自己花掉的九百块,想起奶奶期盼的眼神,心里像被重锤砸了一下,又酸又疼。
“这玩意儿最多值五十块,还是算上手工费的。”金牙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还是太嫩了,潘家园里这种‘温情骗子’最多,看着实在,其实满肚子套路,专坑你这种想捡漏的新手。这九百块,就当交学费了。”
陈默没说话,只是攥着瓷碗,指节泛白。阳光照在瓷碗上,釉色看着依旧温润,却像在嘲笑他的愚蠢。他想起刚才递钱时的期待,想起自己以为捡了漏的兴奋,现在都变成了满满的懊恼——不仅亏了钱,还差点在金牙面前丢了脸,更重要的是,奶奶的蛋白粉泡汤了。
“走吧,别在这杵着了。”金牙拎起铜炉和古钱,“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收东西,不管看着多真,都得等我来掌眼,别再自己瞎做主了。”
陈默点点头,跟着金牙往市场外走,怀里的瓷碗沉甸甸的,像揣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摸了摸兜里的放大镜,爷爷留下的物件,今天没能帮他辨出假货,反而让他交了这么贵的学费。他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这么冲动,一定要把眼力练扎实,再也不被这种低级的假货骗了——这九百块的教训,他得记一辈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京门地下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