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墨就独自踏上了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路边的梧桐树落下金黄的叶子,踩上去沙沙作响,不远处的早点铺飘来豆浆的香气,一切都和二十年前外公带着她来超市时一模一样。当那间熟悉的红色门头出现在眼前,“振山超市”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林墨的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眼眶微微发热。
超市门已经开了,守店的是跟着外公干了十几年的张叔,他正弯腰给门口的老槐树浇水,那棵树比当年粗了一圈,枝桠上还挂着街坊们祈福的红绸带。“丫头,你可算回来了!”张叔抬头看见她,立刻放下水壶迎上来,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她的,“这几天街坊们还念叨你呢,说全国都开了振山的店,可不能忘了咱们老根儿。”
走进超市,熟悉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左边是民生粮油区,右边是老手艺商品专柜,最里面的“邻里互助角”依然保留着,桌上放着血压仪、针线包和免费的老花镜。几位晨练回来的老人正在挑选蔬菜,收银员小李笑着给王婶装袋:“婶,您要的嫩菠菜给您留着呢,刚从直供基地送过来的。”王婶抬头看见林墨,立刻招手:“墨丫头,快来让婶看看,出息了啊!上次在电视上看你演讲,说得真好!”
林墨走到柜台后,拿起外公当年用过的算盘,冰凉的木珠被磨得光滑发亮。柜台上的账本还是当年的样式,不过现在除了手写记录,旁边多了一台简易的收银系统。“张叔,这账本还在用啊?”她笑着问。“用着呢,电子系统记大账,这账本记街坊的小情分。”张叔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你看,上周李大爷忘带钱,赊了两斤鸡蛋,备注是‘孙子回来’;前天赵姐买了红糖,说要给坐月子的女儿寄去。这些都得记着,这才是振山的本分。”
正说着,赵天磊带着配送员推着货车进来,车上装着刚从基地运来的生鲜。“林总,您怎么回来了?”赵天磊擦了擦额头的汗,“今天要给独居的陈奶奶送药,她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林墨眼睛一亮:“我跟你一起去。”跟着赵天磊穿过几条小巷,来到陈奶奶家,老人正坐在门口盼着,看到林墨,颤巍巍地拉她进屋:“墨丫头,还记得小时候你外公带你来给我送年糕吗?那时候你才这么高。”林墨点点头,帮老人测了血压,又把药分好放在药盒里,标注好服用时间。
回到超市时,苏哲和刘胖子也赶了过来,他们是听说林墨回来,特意从总部过来的。“林总,全国推广的新方案我们整理好了,想跟您汇报一下。”苏哲拿出平板电脑,刚要开口,就被林墨按住了。“先不急着谈工作,”她指着超市里的街坊们,“你们看,这里的货架没变,街坊的笑脸没变,张叔记小情分的账本没变,这才是振山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全国推广得再远,也不能丢了这份烟火气。”
中午时分,超市里更热闹了。张婷提着刚做好的豆腐脑过来,给大家分着吃;老方带着联盟里的商户代表来串门,说要请林墨给新加入的商户讲讲初心;海外矿区的陈阿福也发来了视频,屏幕里他正带着侨胞们给槐树苗浇水,身后的侨乡创业园里,豆腐坊和丝绸店已经开起来了。“林总,我们这里的槐树苗也开花了,跟老城区的一样香!”陈阿福的声音里满是喜悦。
林墨站在超市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明白了“守心”的真正含义。不是守住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守住对街坊的真诚;不是固守一方小小的门店,而是把这份真诚带到更多地方。从外公的一家小超市,到全国五十家门店,再到海外的侨胞服务点,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把街坊当家人”的初心,是“共生共赢”的信念。
傍晚,林墨帮着张叔关店,夕阳透过门头洒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她抚摸着墙上外公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笑容慈祥。“外公,我没让您失望。”她轻声说。张叔在一旁感慨:“老林要是看到现在的振山,肯定比谁都高兴。他常说,做生意就像种槐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
走出超市,老城区的路灯亮了起来,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青石板路。林墨知道,这次回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振山还会开更多的店,走更远的路,但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记得这间最初的社区超市,记得老槐树下的承诺,记得“守心”二字的重量。因为她明白,最伟大的商业,从来都扎根在最朴素的烟火气里,扎根在每一位街坊的心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外公的神秘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