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晨光刚漫过寮屋区的铁皮屋顶,陈东就踩着湿漉漉的露水在阁楼里打包胶板。
二十张胶板用旧报纸裹得方方正正,边角还细心垫了块小木板防折——这是要给昌盛办馆补的货。周叔昨天特意打电话叮嘱,让他早点送,说周末街坊们采购日用品多,胶板可能不够卖。
“东仔,我跟你一块儿去!”父亲从楼下上来,手里拎着个洗得发白的布袋子,“上次听周叔随口提了句喜欢嚼花生米,我记在心里了,正好带点自家炒的给他尝尝。”
陈东看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霜,心里一暖:“爸,您歇着吧,我送完货很快就回来。”
“歇什么歇,走动走动筋骨更舒坦。”父亲不由分说地把布袋子挂在老旧的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推着车就往外走,“顺便跟周叔多聊聊,说不定还能多要些订单。”
父子俩推着沉重的自行车,小心翼翼地穿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窄巷。
清晨的巷子里弥漫着豆浆油条的香气,夹杂着早起街坊的问候声。快到昌盛办馆时,就看见周叔正站在门口抽着烟,身边还围着两个穿着短褂、一看就是生意人的男子,他们手里都拿着一张陈东的胶板,正低头仔细研究着。
“东仔来啦!”周叔看见他们,立刻掐了烟迎上来,脸上带着笑,“来得正好,给你介绍两位老板。”
他指着左边那位戴着瓜皮帽、面容精干的男人说:“这位是西边街福源办馆的张老板,他家的办馆主要做码头工人的粮油配送,一天的流水比我这铺子还多三成呢!”
又指向右边那位身材微胖、面色和善的男子:“这位是北边街裕兴办馆的李老板,他家铺子紧挨着学校,客流量旺得很!”
张老板连忙拱手,语气带着试探:“这位就是小陈老板?周哥昨天在电话里把你这个胶板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我今儿个特意起了个大早过来瞧瞧。”
李老板也附和道:“是啊!我那铺子挨着学校食堂,老鼠闹得特别凶,上个月刚被咬坏两桶菜油,亏了好几块钱!要是你这个胶板真像周哥说的那么好用,我肯定要多订些!”
陈东赶紧从包里抽出两张预备好的样品递过去,语气诚恳却不卑不亢:“张老板、李老板,您二位先拿回去试试。我这胶板下了真功夫,胶料足,老鼠闻到味儿就容易上钩,只要踩上去就肯定跑不掉。要是觉得不好用,我分文不收,还赔您油钱。”
周叔在一旁积极帮腔,指着自己的货架:“两位兄弟放心,我进的这30张胶板,才摆了五天就快卖光了!昨天王婶来买米,还说用这板子粘了三只大老鼠,今天一早又带了三个街坊来回购。”
说着他还拿出记账本翻给两人看:“您瞧,我每天卖多少都记着账,绝不说瞎话。而且小陈老板做人实在,给我的批发价一直是九毛一张,从来没乱加过价,靠谱!”
张老板接过样品,用指腹反复按压胶面,又用力拉扯感受其韧性,沉吟片刻问道:“小陈老板,你这胶板,批发价怎么算?我那办馆要给码头工人配送,订量肯定比周哥这儿大,能不能给个更实在的价?”
李老板也跟着点头:“是啊,我要是每月固定订60张,你给个优惠,以后我还可以帮你介绍学校周边的小铺头。”
陈东心念电转,面上却保持镇定,清晰地说道:“张老板、李老板,多谢二位看得起。但这批发价,九毛一张,真是实在价,对您二位也和周叔一样,不能再减了。”
见二人面露诧异,他立刻诚恳地解释:“二位别误会,不是我不肯让利,而是这价钱确实没什么水分了。而且我给二位的服务,跟别家不一样:第一,您要多少,我保证当天送到;第二,万一胶板有任何质量问题,我无条件退换;第三,以后我要是研发出更好的新产品,第一个先给您铺货,还按这个价算。”
周叔也笑着打圆场:“两位兄弟,小陈老板说得在理。我刚开始也觉得九毛贵,可用下来才知道,他这胶板一张能顶普通的两张用,街坊买一次就认准了这个,根本不愁卖。”
张老板与李老板对视片刻,交流了下眼神,终于拍板:“行!九毛就九毛,我先订70张,今天能送到吗?”
李老板也点了头:“我订60张。要是学校周边的小铺要货,我都叫他们按这个价跟你订。”
陈东暗自松了口气,赶紧从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供货单。张老板和李老板仔细看过上面清晰印着的“长期合作,价格稳定,绝不随意调价”的字样,满意地签下了名字。
从昌盛办馆出来,推着车走在回去的路上,父亲脸上带着欣慰的笑,侧头对儿子说:“东仔,刚才我还担心你不肯降价会把生意谈黄了,没想到你讲得头头是道,不但没丢单,还把价给稳住了。”
陈东笑了笑,语气平和地解释:“爸,做生意图的是长远,不是一时的便宜。现在把价格定稳了,以后订单再多,我们也不用跟客人来回扯皮,他们也能放心跟我们合作。”
父子俩回到巷口,母亲早已焦急地守在门口张望:“怎么样?周叔那边还要补货吗?”
陈东扬起手中墨迹未干的供货单,脸上难掩兴奋:“妈,不止补货!还多了两个大客户,今天一共要送130张胶板!您快帮我们一起准备吧!”
母亲闻言,脸上瞬间绽开笑容,转身就往阁楼跑:“哎!我马上去生火,把昨天新买的麦麸拿出来,保证熬出的胶又香又粘!”
中午十一点半,130张胶板终于全部熬制完成,阁楼里热气腾腾,弥漫着浓郁的松香和麦麸的甜香。
陈东和父亲仔细地将冷却定型的胶板分装妥当,绑在两辆自行车的后座和车把上,沉甸甸的,车轮都被压得有些变形。
先到福源办馆,张老板早已带着伙计在门口等候。“小陈老板,真准时!”张老板一边指挥伙计搬货一边高兴地说,“我已经跟码头的工头打过招呼了,下午送粮油时带几张胶板给他们试用,要是觉得好,以后每个月都能多订50张!”
送完张老板的货,父子俩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裕兴办馆。李老板的铺面果然热闹非凡,临近中午,不少学生家长和街坊都在购物。
“小陈老板,你们可算来了!”李老板笑着迎上来,“刚才已经有三位街坊来问胶板了,我都跟他们说中午到货,你快摆上来吧。”
胶板刚在货架显眼处摆好,就有一位大妈过来买了两张:“我家就挨着学校食堂,老鼠多得吓人,昨天听李老板说这个胶板好用,今天特意来买的。”
送完所有货物回到家,陈东累得几乎瘫坐在椅子上,母亲赶忙递过一杯加了冰糖的凉茶。
他咕咚咕咚喝了几口,趁父母不注意,悄悄凝神唤出系统光幕——累计营收已达527.2元,系统商币余额变成了5.272枚。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对父母说:“妈,爸,咱们最近的订单越来越多,我琢磨着,以后可以多备些材料,再把熬胶的方法改进一下,争取做得更快些,这样就能接更多的订单了。”
父亲望着阁楼里堆放整齐的原材料,眼中充满了希望:“好!咱们再加把劲,争取把生意做得再大些,让更多人都知道咱们的胶板好用!”
母亲也笑着点头:“我明天一早就去多买些硬纸板和麦麸,咱们多备点货,可不能等订单来了却没货送。”
傍晚时分,周叔又打来电话,说补的20张胶板半天就卖出去18张,让陈东下周再送30张过去。
没过多久,张老板也来电,说码头工人试用后反响极好,要求下月初增送50张。
陈东握着话筒,听着耳边接连不断的订单消息,心下清明:凭借稳定的价格、过硬的质量和可靠的服务,他的胶板生意,已经在这片街坊邻里间深深地扎下了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1957:我的香江实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