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首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霸蜀大战在即,我倒卖了军中粮草云澜乱世志讨逆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盛唐不遗憾大国重工大唐第一少资本大唐桃运无双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全文阅读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txt下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2章 宋应星入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京西的煤尘似乎还沾在靴底,那规划中钢铁厂所在山谷的秋风犹在耳畔呼啸,朱由检回到紫禁城已有数日。御案上堆积的奏章,大多仍是各地催饷、报灾的常规文书,但他处理起来,心境已与数月前截然不同。内帑因抄家而充盈,“复兴基金”的设立堵住了朝堂上关于“滥用私财”的非议,银元铸造事宜在徐光启主持下稳步推进,新军的雏形与燧发枪的成功更给了他坚实的底气。

然而,“煤铁复合体”的宏大构想,如同一个初具骨架的巨人,急需血肉筋骨的填充。那些精密的图纸、先进的概念,最终都需要落地为具体的工艺、可靠的技术、合格的材料。朱由检深知,自己脑海中的知识是方向性的、框架性的,而真正支撑起工业革命的,是无数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技艺——如何制备最耐火的砖材?如何保证铸造的铁水纯净少渣?如何打造高强度且密封良好的金属构件?

这一日,他正在审阅徐光启呈上的关于宝源局选址及银元冲压模具钢口处理的报告。徐光启在报告中详细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渗碳工艺,其严谨令朱由检赞叹,但也让他更加迫切地感受到,需要一位能将天下百工技艺融会贯通、系统梳理的专才。

“徐先生大才,学贯中西,然其精力分散于历法、农政、火器、财政诸多方面,于这底层工艺的细微之处,恐难一一深究。”朱由检放下奏章,对侍立一旁的王承恩感慨,“格物院现有匠师,手艺精湛者不少,却多局限于自身行当,缺乏总览全局、归纳总结之能。朕需要一个人,一个能走遍南北,将散落如珠的民间智慧串联起来的人。”

王承恩躬身道:“皇爷圣明。徐大人此前也曾提及,江西有位宋应星举人,屡试不第,却醉心实学,游历四方,对各地物产工艺记录极详,似有编纂工艺全书之志。”

“宋应星!”朱由检眼中精光一闪,这个名字与他记忆深处的某个形象瞬间重合。他之前已暗中命人查访,如今王承恩再次提及,更证实了此人的价值。“不错,正是此人!他可有了消息?”

“回皇爷,前日已有密报,宋应星已离京返乡,目前正在江西奉新老家。按您的吩咐,使者持陛下密旨及徐大人的亲笔信,已南下前往征召,算算时日,若一切顺利,年前当有回音。”

朱由检点了点头,心中期待更甚。他知道,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价值无可估量。若能在此世,借助朝廷之力,让他更早、更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并直接服务于自己推动的工业建设,其意义将远超原时空的那本着作。

“找到他,务必礼请入京。告诉他,朕这里,有他施展平生所学的广阔天地,无需再困于科场蹉跎岁月。”

旨意悄无声息地融入南下的驿道,穿过初冬的寒雾,抵达了江西奉新。

---

江西奉新,宋家老宅。

书房内,宋应星正对着一摞厚厚的笔记发呆。油灯如豆,映照着他清癯而略显疲惫的面容。去岁京师春闱,他再次名落孙山。年近不惑,五次会试均告失利,纵有万千不甘,那根紧绷的科举之弦,也到了几欲断裂的边缘。

他的行囊里,没有多少经史子集的讲章,反而塞满了沿途记录的各地物产、风俗、工坊见闻。从江西的瓷土窑炉,到福建的糖车蔗寮,从两广的冶铁场,到江浙的织机绸庄……那些被正统士人视为“奇技淫巧”的东西,在他眼中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智慧。他正在着手整理这些庞杂的资料,试图将其分门别类,编撰成册,暂定名为《天工开物》,聊以自慰,也算不辜负这半生游历。

“兄长,”其弟宋应昇推门进来,面带忧色,“还在整理这些?科举虽暂不如意,然学问不可废,圣贤书还需常读才是。”

宋应星苦笑一声,指了指满桌的笔记:“应昇,你看这些,难道就不是学问吗?《考工记》亦为经典,为何如今研究这些,反倒成了不务正业?”

“非是不务正业,而是……而是于仕途无益啊。”宋应昇叹息。

就在这时,管家急匆匆来报,声音带着惊疑:“老爷,二老爷,外面……外面有京城来的官差,说是……说是皇帝陛下有旨意给大老爷!”

“什么?”宋应星兄弟二人都吃了一惊。皇帝旨意?给一个落第举人?

宋应星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是福是祸?他自问从未与朝中显贵有深交,更不曾得罪过什么人。他定了定神,整理衣冠,快步走向前厅。

厅中站着几名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的使者,为首一人并未穿着官服,但气度不凡,见到宋应星,态度颇为客气,拱手道:“可是宋应星宋长庚先生?”

“正是在下。”宋应星还礼。

那使者取出一个密封的紫檀木盒,郑重递上:“此乃陛下密旨及徐光启徐大人的亲笔信,陛下慕先生才学,特命我等前来,礼请先生入京,共商格物兴国大计。”

宋应星双手微颤地接过木盒。打开后,先看徐光启的信。信中,徐光启以老友般的口吻,盛赞他于工农技艺方面的见识,并透露当今圣上极为重视实学,欲大兴格物之道,正需他这样的人才,信末恳切邀请他北上。

再看那黄绫密旨,言辞更是恳切:“朕闻先生博学务实,深谙百工艺事,游历所见,记录详实,此乃强国富民之真才实学也。今国家多艰,正需先生此等栋梁。特遣使礼聘,望先生不辞劳苦,速速入京,朕于西苑格物院虚席以待,共图大业。切勿因科举蹉跎而自轻,先生之学,胜八股多矣。”

没有居高临下的命令,只有真诚的欣赏和殷切的期盼。尤其是最后一句“先生之学,胜八股多矣”,如同一声惊雷,震散了宋应星心中积郁多年的块垒。他眼眶瞬间湿润,捧着旨意和信笺,久久不语。

“陛下……徐大人……”他喃喃道,一股热流在胸中激荡。原来,他视为个人癖好的学问,在最高统治者眼中,竟是“强国富民之真才实学”!这种认同感,是他在科举路上从未得到过的。

“兄长?”宋应昇担忧地唤道。

宋应星深吸一口气,转向使者,目光已变得坚定无比:“请回复陛下与徐大人,宋应星接旨!草民即刻收拾行装,随诸位入京!”

---

北上的路途,在宋应星感觉中,不再是以往赶考时的沉重与忐忑,而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与使命感。抵达北京时,已是寒冬,细碎的雪花漫天飞舞。

他没有被安排到嘈杂的驿馆,而是直接被引到了西苑附近一处清静雅致的院落。此地守卫森严,却无官衙的压抑感,倒像是一处专心学问的场所。

安顿下来不过半个时辰,便有内侍前来,声音恭敬:“宋先生,陛下于格物院值房相候。”

如此迅疾的召见,再次让宋应星感受到皇帝求贤若渴的诚意。他跟随内侍,踏着薄雪,走向不远处一座灯火通明的建筑。

格物院值房内炭火温暖,驱散了外面的严寒。朱由检依旧是一身藏蓝常服,正与徐光启俯身于一张巨大桌案前,上面铺满了京西矿区的地形图和初步的钢铁厂规划草图。

“陛下,宋先生到了。”王承恩通传。

朱由检立刻直起身,脸上露出笑容,迎上前来。徐光启也含笑转身。

宋应星连忙要行大礼:“草民宋应星,叩见陛下!”

“宋先生快请起!”朱由检抢先一步托住他的手臂,“一路风雪,辛苦了!朕与徐先生可是盼了你许久啊!”

这亲切随和的态度,让宋应星最后的拘谨也消散了。他抬头,看到了一位目光清澈、神情睿智的年轻君主,那眼神中的欣赏与期待,毫不掩饰。

“劳陛下挂念,草民愧不敢当。”

徐光启笑道:“长庚兄,不必过谦。陛下求才若渴,尤重实学。你那些宝贝笔记,在陛下这里,可是无价之宝。”

寒暄几句后,朱由检便直接引宋应星到桌案前,指着那幅还带着许多空白和疑问符号的钢铁厂草图,开门见山:“宋先生请看,此乃朕规划于京西的钢铁厂。欲炼好钢,需解决焦炭、高炉、鼓风、耐火材料等诸多难题。先生游历四方,见多识广,于各地土法冶炼,如江西、广东、湖广等地,有何独特工艺可供借鉴?譬如炉型、风箱、耐火黏土选取、火候掌控之诀窍?”

宋应星凝神细观图纸,虽觉其中许多概念新颖甚至前所未见,但涉及的基本原理却与他考察过的无数民间工坊相通。他略一沉吟,便指着几处关键点,从容道来:

“陛下,徐大人。草民在湖广所见,有匠人采用活门式双动风箱,以水力和畜力驱动,鼓风效率远超寻常皮囊,或可参考其结构加以改进,用于陛下所言‘蒸汽鼓风’之前期尝试。”

“江西萍乡、景德镇等地,于耐火材料上颇有心得。景德镇窑工调配耐火泥坯,需加入特定比例的熟料和瓷石粉末,并经反复踩练、陈腐,其耐高温与急冷急热性能极佳,或许可用于高炉内衬。”

“至于广东佛山冶铁,其‘灌钢法’虽与陛下所言新法不同,但其对炉温精准掌控、以及利用生铁水灌注熟铁渗碳成钢的思路,其中蕴含的‘扩散’与‘合金’之理,或可启发我们对转炉……呃,陛下所言那种新式炼钢法的思考。”

他引证具体,数据详实,不仅说出了工艺现象,更尝试着点出背后的科学原理,虽然用的还是传统词汇,但其思路已暗合现代工程学的分析模型。朱由检越听眼神越亮,徐光启也频频点头,补充一些自己了解的泰西相关技术以作对比。

“妙极!”朱由检抚掌赞叹,“先生果然是真才实学!这些看似土气的法门,正是我等闭门造车所欠缺的实践经验之精华!唯有博采众长,方能根基牢固。”

他转向宋应星,神情变得无比郑重:“宋先生,朕欲在格物院下设‘工艺标准化司’,专司天下百工技艺之调查、记录、整理、研究与推广事宜。朕今日便委任你为格物院副院长,领工艺标准化司主事,官秩五品!望你莫要推辞!”

副院长!五品官!宋应星浑身一震,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远超他的想象。他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朱由检不容他拒绝,继续阐述他的宏伟构想:“朕不要你再去钻研八股时文。你的职责,是带领专员,系统性地考察、记录、研究我大明在乃粒(粮食)、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埏(陶瓷)、冶铸(铸造)、舟车、锤锻(锻造)、燔石(烧矿)、膏液(油脂)、杀青(造纸)、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蘖(酒曲)、珠玉等所有领域的技艺!”

“不仅要记录工艺流程,更要探究其背后的‘所以然’!为何此法能成?可否优化?如何保证每次都能做出同样好的产品?这便是‘标准化’!统一度量,规范流程,定立标准!使良工之技,不致失传;使各地生产,有法可依;使格物之学,能用于实际,推动生产!”

“朕要你主持编撰一套《格物工艺全书》,图文并茂,刊行天下!使我大明能工巧匠之智慧,汇集成海,流传后世,更服务于当下之建设!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先生,可愿担此重任?”

朱由检的话语,如同洪流,冲开了宋应星心中最后一道堤防。他一生所求,不就是将这些散落的技艺明珠串联起来,发扬光大吗?只是过去看不到出路,只能孤芳自赏。而今,一条康庄大道就在眼前,当今天子亲自为他指明了方向,并赋予了他名分、资源和前所未有的舞台!

一股热血直冲顶门,宋应星后退一步,整理因旅途而略显褶皱的衣衫,向着朱由检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哽咽颤抖:“陛下!陛下以国士待我,信重至此!宋应星……宋应星何德何能!然,陛下之愿,即臣平生之志!臣虽愚钝,愿竭尽心血,穷搜博采,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将此《全书》编成,使天下工技,皆有其序,有章可循,助我大明格物之业,根基永固!”

这一拜,他拜得心潮澎湃,拜得无怨无悔。

“好!得先生相助,朕之大业,如虎添翼!”朱由检亲手将他扶起,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知道,有了宋应星这位“工艺百科全书”的加入,格物院才真正具备了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徐光启负责开拓前沿,指引方向;宋应星负责总结归纳,夯实根基。一前瞻,一溯古,相辅相成,格物院这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窗外,雪不知何时已停,一抹夕阳金辉穿透云层,洒在格物院的琉璃瓦上,与积雪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宋应星走出值房,虽然身心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状态。他回头望了望那灯火通明的窗口,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宏伟蓝图。编纂《格物工艺全书》,推动百工技艺标准化——这,就是他宋应星新的科举,新的功名!

而值房内,朱由检对徐光启笑道:“徐先生,宋先生已至,格物院人才架构算是初步完备。接下来,农政之事,也该加速了。朕看你的《农政全书》提纲甚好,京畿皇庄的试点,可以尽快推行。”

徐光启拱手称是,脸上也洋溢着振奋之色。他深知,宋应星的到来,意味着一个更注重实践、更系统化的技术积累时代即将开启。而这,正是这个积弊深沉的老大帝国,最急需的变革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亿万暖婚之夫人甜又拽狂医废材妃十月蛇胎书剑盛唐重生本人就是豪门快穿白月光有毒九流闲人都市之上门神医女神的上门贵婿全文免费阅读秦舒褚临沉重生之投资大亨医道狂尊林阳苏颜一代天骄诸葛孔明纵横异界惊涛骇浪最佳上门女婿孕妻1V1:心急老公,要二胎绝色丹药师:邪王,你好坏剑控天下爱潜水的乌贼作品
经典收藏王爷要崩溃!娶个王妃是傻子!天凉了,给本皇子披件龙袍不过分吧?从谨小慎微,苟到终结乱世许愿穿古:续命行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大唐:开局被太上皇李渊收为干孙二战那些事儿医品毒妃倾天下高贵洗尽铅华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攻略情敌手册[快穿]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大明:开局三千龙骑,震惊老朱金融帝国之宋归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大魏芳华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小将很嚣张战狼狂兵
最近更新神女转世,平定四方大明逆子:从土木堡开始挽天倾穿越大夏秀诗词墨苏传这穿越成猎户?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蟠龙谜局摸鱼世子:系统逼我卷成天下第一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飞刀圣剑2大唐乱世:我靠武神系统称霸北洋钢铁军魂天道好长生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三国:三姓家奴与大耳贼共谋天下魂穿大唐我娶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铁血逆袭:从楚云飞开始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txt下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