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城,总兵衙门临时充作的帅府内,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巨大的北疆沙盘前,汇聚了此刻大明在蓟镇前线的几乎所有高级将领。主位自然是督师袁崇焕,其下左右分别坐着蓟镇总兵朱国彦、副将何可纲等关宁军系将领,而新军参将孙应元及其麾下两名核心司长,则坐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两种不同体系的军人共处一室,虽目标一致,但无形的隔阂与迥异的气质,却让堂内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几分。
袁崇焕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手指点向沙盘上代表后金主力位置的标记,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据最新哨探,皇太极主力已齐聚遵化周边,其意明显,欲图我蓟州,撼动京畿。我军虽有关宁精锐与新军助阵,然兵力仍处劣势,且久守必失。本督之意,当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寻其主力决战于野!凭借我关宁铁骑之锐,一举击溃建奴,将其逐出边墙,方可保京畿无虞,扬我大明国威!”
他目光扫过朱国彦等人,关宁系将领皆微微颔首,面露赞同之色。野战破敌,正是他们赖以成名的看家本领,也是他们自信的来源。
然而,孙应元的眉头却微微皱起。他起身,向袁崇焕及众人行了一礼,语气恭敬却坚定地提出了异议:“督师明鉴,主动寻战,破敌于野,自是上策。然,末将以为,当下并非最佳时机。”
此言一出,堂内关宁诸将的目光顿时齐刷刷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审视与些许不悦。
孙应元走到沙盘前,指向石门口、白草洼一带的棱堡模型:“督师,诸位将军,请看。建奴新至,士气正盛,且其骑兵野战之利,天下皆知。我军新成,虽仗火器与棱堡之固,挫其前锋,然若离营垒庇护,于平原旷野与之对决,实乃以短击长。末将以为,当依托棱堡群,发挥我军火器射程与威力优势,稳守要冲,不断消耗建奴兵力、锐气与粮草。待其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人心懈怠之际,再与督师铁骑里应外合,前后夹击,方可稳操胜券!此乃‘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孙参将此言差矣!”袁崇焕麾下大将何可纲忍不住出言反驳,声音洪亮,“我关宁儿郎,与建奴血战经年,何曾惧其野战?倚靠土墙木垒,终是怯战之举!若待其分兵劫掠,荼毒地方,我军坐视不理,岂非徒耗国力,寒了百姓之心?兵贵神速,当一鼓作气,将其击溃!”
另一位关宁参将也附和道:“正是!孙将军的新军火器虽利,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岂能一味固守?若皇太极避实就虚,绕开你部防线,直扑京师,届时我等是救是不救?被动挨打,绝非良策!”
朱国彦虽与孙应元有隙,此刻却也难得地站在了关宁军一边,阴阳怪气道:“孙将军莫非是舍不得你那‘宝贝’营垒?守着那几座土堆,便能将十万建奴吓退不成?”
面对质疑,孙应元并未动怒,他深吸一口气,继续据理力争:“何将军,朱总兵,非是末将怯战。末将曾细研近年与建奴战例,其野战多以骑兵两翼包抄,重甲步兵中央突破,辅以精锐巴牙喇护军突击,极难应付。我军新军战术,重在火力协同与阵型严密,需依托工事方能发挥极致。若仓促野战,阵型一旦被骑兵冲散,火器之利便大打折扣。”
他看向袁崇焕,语气诚恳:“督师,末将深知关宁铁骑之骁勇。然,建奴亦非易与之辈。与其冒险浪战,不如稍待时日。棱堡防御体系已初步验证其效,足以将建奴主力牢牢吸引在此地。待其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士气受挫,补给困难之时,才是关宁铁骑发挥雷霆之威,一举定乾坤的最佳时机!此非怯战,实乃万全之策,望督师明察!”
袁崇焕听着双方的争论,面色沉静,手指无意识地在沙盘边缘敲击着。他承认孙应元所言有其道理,新军火器与棱堡的结合,确实展现出惊人的防御韧性。但他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完全依赖工事和火器的“怪异”战法,始终存有一丝疑虑和不适应。他更相信麾下将士的血勇、将领的临阵决断以及骑兵冲锋时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更重要的是,他身负督师重任,需要考虑全局。若任由皇太极在蓟镇外围盘桓,即便无法突破棱堡,其对京畿地区的潜在威胁和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朝廷中的反对声音,皇帝那审视的目光,都让他感到必须尽快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稳定朝野人心。
“孙将军,”袁崇焕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威严,“你的顾虑,本督知晓。新军善守,确应扬长避短。然,军国大事,岂能一味固守,将主动权拱手让人?”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中央,做出了决断:“这样吧,新军第一旅,依旧固守石门口、白草洼一线棱堡,务必确保此处万无一失,将建奴主力牢牢钉在此地!本督亲率关宁主力,移师蓟州城西,倚城立营,与你的棱堡群形成犄角之势。一方面监视建奴动向,防止其分兵迂回;另一方面,寻其破绽,一旦发现战机,便果断出击,力求重创其一部!如此,既可发挥你部防守之长,亦不堕我军进攻之锐气!孙将军,你以为如何?”
这个方案,算是折中。既肯定了新军的防守职责,也保留了关宁军野战的主动权,并未强行命令孙应元出堡浪战。
孙应元心中明了,这已是袁崇焕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再争下去,恐伤和气,于战局不利。他当即拱手:“督师安排周详,末将并无异议!新军第一旅,必不负重托,定让建奴在棱堡之下,碰得头破血流!”
“好!”袁崇焕点头,“既如此,各自依令行事!望诸位同心戮力,共破强敌!”
军事会议在表面的一致中结束。孙应元带着部下匆匆返回石门口前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而袁崇焕则开始调兵遣将,将关宁主力部署至蓟州城西。
回到自己的中军大帐,袁崇焕屏退左右,独自望着摇曳的烛火,眉头却并未舒展。孙应元那张年轻而坚定的面孔,以及那套迥异于传统的战术理念,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陛下啊陛下,您亲手打造的这把利剑,究竟是想用来御外侮,还是……”他喃喃自语,后半句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一种难以言喻的危机感,如同细微的藤蔓,悄然缠绕上这位帝国督师的心头。他与孙应元之间,那源于理念与出身差异的芥蒂,并未因暂时的战术妥协而消弭,反而在这战云密布的前线,沉淀得愈发深沉。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