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良不敢耽搁,谨慎地禀报:“两位大人,依下官之见……奸贼苏牧并没有水师,若能从海上支援,幽州或许能多支撑一阵,这样一来,我们青州的压力也能减轻一些。”
听了韩中良的话,安云天点了点头,说:“不错,苏牧那贼子虽兵强马壮,但确实没有水师。如果调水师支援,我看可行。”
这些天,安云天的日子并不好过。
离开冀州之后,影响确实很大。
寄人篱下的滋味,实在令人憋屈。
况且史文恭和他的关系也一般,没少话中带刺。
安云天还留在青州,主要是因为皇帝下旨,要求全力守住青州。
他手下尚有数万兵马,是一股重要力量,因此皇帝命他领兵协防青州。
虽然史文恭对安云天有些看法,但听了他与下属的建议,也觉得这或许是个办法。
不过这件事不在他一人之权,必须请示朝廷。
因此,史文恭缓缓说道:“若能让幽州牵制贼军,确实可以一试。但此事需奏明陛下,此外还有物资问题。”
“派兵支援是不可能的,青州兵力本就紧张,目前我还嫌兵不够用,不可能再分兵支援了。”
“当然,让我支援可以,但派兵不行,最多是物资上的支持,而物资也得由朝廷调拨。”
“青州眼下并无余粮,二十多万大军驻扎在此,粮食供应已是难题。”
“说白了,我们自己都不够用,怎么支援?”
“此事要看朝廷如何决断,青州无能为力。但若调用水师,倒是可行,青州水师可以负责运送。”
史文恭明白这个办法虽可行,但如何说服朝廷,却是个问题。
于是他望向一旁的安云天。
若两位州牧一同上书,或许情况会不同。
想到这里,史文恭露出一丝笑意,对安云天说道:“云天兄,你我应当联名上书,唯有如此才能引起朝廷重视。毕竟这也是为了解救幽州百姓,你说是不是?”
无论如何,这顶大义的帽子先给你扣上。
我就不信你能推辞。
安云天心中怒火翻腾,脸上却不得不挤出几分笑意,连声应和:“说得对,我完全同意。”
随即,他又对史文恭说道:“文恭兄果然体恤百姓,是个好官。这一点,我远远不如你。”
史文恭拱了拱手,客气地回应:“不敢当不敢当,云天兄你做得更好,远胜于我。”
两人相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
场面看似十分融洽。
然而在心底,史文恭与安云天都在暗骂对方是老狐狸、无耻之徒,实在不要脸。
表面上你来我往、和和气气,实则各怀心思,巴不得对方早日倒霉。
至于在场的青州官员,一个个只装作没看见、没听见。
是啊,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千万别来问我们。
史文恭再次提起正事,语气郑重:“云天兄,事不宜迟,你我尽快联名上书,向朝廷说明从海上支援幽州的策略。只要幽州能守住,叛军便不敢轻易南下,洛阳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安云天心知此事耽误不得,当即表态:“文恭兄放心,此事重大,我自然明白,绝不会拖延。”
他暗自思量,此事最终还得由朝廷定夺,自己这边实在无能为力。
若不是情势所迫,谁愿意待在青州这地方?
不如回洛阳享清福来得实在!
……
洛阳,乾阳殿。
青州州牧史文恭与冀州州牧安云天的联名上书,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奏报中提到的幽州局势,也让皇帝夏侯玄颇为关注。在他看来,从海上支援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
冀州被苏牧占据后,幽州已成孤地,仅能通过海路联系,陆路已断。
因此,朝廷对幽州情况一直无从得知。如今青州方面传来消息,确认幽州尚在坚守。
幽州州牧公孙琦请求朝廷支援,此事显然需要群臣共议。
夏侯玄阅毕奏章,也让众臣传阅。
随后,他开口问道:“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殿内一时寂静。
片刻后,大将军武士彟站了出来。
而他开口第一句,便表示此事难以施为。
“陛下,幽州那里……其实难以支援,所以这件事……”
武士彟一边说,一边小心观察皇帝的表情,见夏侯玄神色不对,立刻住了口。
然而他这话一出,自然有人跟着开口。很快,兵部尚书张中就站出来说道:
“陛下,若从海路运送兵力,青州水师真的能胜任吗?水师向来只在江河行动,海上……臣实在不敢看好。”
在他看来,海上支援实在不太稳妥。
万一出了事,谁来担这个责任?
能不做,最好就不做。
“陛下,臣附议。”
礼部尚书袁可立紧接着站出来,支持张中的意见。
不止是他,吏部尚书王世游、礼部尚书吴达利也明确支持张中。
接着,群臣纷纷跪倒,齐声高呼:“臣等附议!”
“够了,不必再说。”
夏侯玄一掌拍在御案上,勃然大怒。
他听着群臣这番言论,心中极为不满。
要他们拿出对策,一个个闭口不言;如今青州、冀州的州牧上书建议从海上支援幽州,以牵制叛军,他们却认为海路不安全。
既然如此,你们倒说说,到底该怎么支援幽州?
“幽州尚未失守,说明还有希望。如今史文恭、安云天都建议用水师从海上支援,你们反倒担心风险,不愿行动?”
“有风险就不做了?难道什么事都能十拿九稳?叛军没有水师,从海上支援,他们能如何阻拦?”
“再说,水师难道连运送兵力与物资的能力都没有了?”
夏侯玄连连质问,怒斥群臣。
群臣皆跪伏在地,高呼:“陛下,请三思!”
“三思?那你们倒是拿出更好的办法来!”夏侯玄怒不可遏,面色铁青。
若没有更好的主意……后果自负!
“陛下,臣以为从海上运送兵力风险太大,一旦有失,损失的可是众多精锐将士!”
温体仁明白皇上对海上支援动了心,支援可以,但运兵绝不可行。
因此,他反对输送兵力,只同意物资支援。
支援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物资也是其中之一。
“丞相说得对,依臣看来,以幽州目前的状况,如果有物资供应,应当能守上一阵子,这样也就起到牵制作用了。”
温体仁刚提完建议,武士彟不甘落后,立刻上前说道。
皇上动心,不正是因为牵制这个说法吗?
如果幽州能牵制住苏牧这一路叛军的部分力量,对青州和京师洛阳而言,压力就会减轻不少。
“温爱卿、武爱卿所言,各位怎么看?”
夏侯玄见温体仁与武士彟转变了态度,便转而询问群臣。
“这……”
群臣一时沉默。
过了一会儿,礼部尚书袁可立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丞相与大将军所言极是,眼下我们能做的就是输送物资,这件事如果办好了,确实能牵制叛军。”
“臣附议!”
袁可立一带头,后面的人纷纷附和。
“好,既然如此……就这么定吧。”
夏侯玄并不十分满意,但考虑到海路风险,如果支援部队真的遭受损失,那将是一大打击。
再说,有物资供应,幽州那边没理由守不住吧?
何况敌军主力还在冀州和青州边境,进攻幽州的兵力应该有限。以目前幽州的兵力加上物资支援,守一段时间应该不成问题。
夏侯玄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他认为只要物资到位,再加上青州方面施压,叛军不可能派出太多兵力进攻,幽州这边应该问题不大。
总不能这样还守不住吧?
就在朝堂上商议如何支援幽州的同时,远在幽州这边也在讨论如何摆脱当前困境。
冀州方面军队的调动已被幽州方面探查到。
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冀州方面并未掩饰行动。
汉军的动向几乎是明示,等于直接告诉幽州军:我们要进攻了。
这样的做法令公孙琦十分愤怒。
但愤怒之后,便是头疼。
我这边刚求援,你们汉军就来进攻?
这岂不是……
到底是谁泄露了消息?
公孙琦也听说过汉军的厉害,据说汉王苏牧设立了三大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其中锦衣卫专门负责军事情报。
传闻锦衣卫无孔不入,在冀州之战中更是立下大功。
总而言之,锦衣卫确实令人畏惧。
那么,我们大夏的武德司又如何呢?各州都设有武德司的分支,幽州自然也不例外。
但就目前来看,武德司在与锦衣卫的对抗中,明显处于下风。
“说说看,到底该怎么办?”公孙琦冷冷地望着下面的人。
官员们一片沉默。
怎么办?实在太难办了!
公孙琦见状勃然大怒,拍案骂道:“汉军都快打来了,你们还这副模样?难道都想投降汉军?”
“没有,绝对没有!”众人异口同声地否认。
“既然没有,那有什么退敌的办法?”公孙琦转而看向汤山大营主将邓武光和蓟城守卫军主将公孙度。
公孙度是公孙琦的亲弟弟,与族弟公孙朗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公孙琦对他极为信任和倚重。
眼下必须商讨幽州的出路。若与汉军硬拼,公孙琦深知毫无胜算。
所以,他已萌生放弃幽州的念头。
但要说立刻放弃?那也不可能。
必须保存主力撤回中原,将来才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留在幽州这苦寒之地,终究难有作为。
虽然在幽州他说一不二,但如今汉军大举压境,能否守住还是未知数。公孙琦既无十足把握,也不愿主力受损,以免动摇自己的权势。
手握兵权,就不怕失去权力。
见公孙琦望过来,邓武光不敢怠慢,连忙起身抱拳道:“大人,末将认为应当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此言一出,当即有人表示反对。
现在防守都困难,还要主动出击?
邓武光冷眼看向说话之人,说道:“据斥候回报,汉军仅出动五万兵马。若连五万敌军都不敢迎战,必将重挫我幽州士气。”
不敢打?这像话吗?
“不打肯定是不行的。”公孙琦也认为避而不战说不过去,况且已向朝廷求援。若一仗不打就撤退,实在难以交代;若打过后发现不敌再撤,则顺理成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综武:人在边城召唤铁骑横扫北蛮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