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室的灯闪了一下,又亮起来。
电流声在墙内低响,像是还没走远。林浩的手还搭在控制台上,指尖压着星图仪残余的温热。刚才那场能量分流耗掉了系统大半储备,备用电源刚接上,信号还在跳。他没动,盯着窗外那片被蓝光扫过的月壤——那里原本是裂痕最深的区域,现在表面浮出了一层细密的划痕。
不是乱刮的。
“有规律。”苏芸已经走到观测窗前,发簪贴在玻璃上轻轻划动,“像甲骨文的起笔方式。”
她手腕上的音叉微微震了一下。唐薇立刻戴上耳机,把接收频率调到最低档。次声波从地表传上来,断断续续,但能听出节奏。
“这不是震动……是声音。”唐薇抬头,“和《甘石星经》里的星官排列频率一致。”
林浩转身调出地表监控画面。鲁班AI的子程序还在运行,勉强撑起了三台探测器。画面上,西南区的月壤正被某种力量缓慢刻写,线条整齐,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不是攻击。”他说,“它们在传递东西。”
阿米尔站在鼓边没动。刚才那段“和”字算法消耗太大,他的手还在抖。但他听到了,那股脉冲频率里藏着熟悉的律动,接近塔布拉鼓的“观象节拍”。
赵铁柱抱着地球仪蹲在冷却环旁,指针已经回到正常区间。他看了一眼林浩,“这回不是时空褶皱,是有人在写字。”
林浩点头。他打开通讯频道,接入所有可用传感器。信号不稳定,图像时断时续,但足够看清那些刻痕的走向。他让系统尝试建模,结果弹出错误提示:编码类型未知。
“用人工比对。”苏芸拿起控制屏边的朱砂盒,沾了一点粉末,在玻璃上描下第一组符号。她的手指稳,一笔一划顺着古文字的笔顺走。“‘北极悬枢’……后面是‘二十八宿周天而行’。”
唐薇对照数据库快速检索。三分钟后,她抬起头:“这是《甘石星经》卷三的开篇句。这本书早在战国末年就失传了。”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阿米尔站起身,走到鼓前。他没急着敲,而是把手掌贴在鼓面,感受地面传来的微震。那些刻痕每延伸一段,就会停顿一次,像是在等待回应。
“它在等我们读完。”他说。
林浩看向苏芸。她正把断裂的发簪嵌进音叉共鸣腔,动作熟练。这是她最近养成的习惯,说是能增强接收精度。他没问原理,只记得她在修复应县木塔投影时也这么干过。
“试试共振。”苏芸说,“用敦煌星图残片做校准源。”
音叉接通瞬间,嗡鸣声扩散开来。控制屏上的乱码开始重组,一行竖排文字浮现出来:
**“北极悬枢,二十八宿周天而行。”**
系统终于识别成功。
“不是单向传输。”林浩迅速调整参数,“它们知道我们在接收。”
唐薇立刻将次声波数据导入地质模型。她发现这些刻痕的深度与月壤沉积层完全对应,最深的一道落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地磁记录层上。这个年代正好是甘德、石申活跃的时期。
“内容真实。”她说,“不是伪造,也不是记忆篡改。”
阿米尔闭上眼,开始模拟那段脉冲节拍。他敲下第一个鼓点,轻而缓。鼓声通过地板传入月壤,外侧的刻痕随即延长了一段。
第二次尝试时,他节奏快了半拍,结果地面突然扬起一阵尘暴,警报响起。
“别刺激它。”林浩按住他的肩,“上次母亲修壁画,她说过一句话——‘静下来,才能听见老东西说话’。”
阿米尔睁开眼,深吸一口气。他放慢呼吸,重新把手放回鼓面。
这一次,他跟着脉冲的节奏走,不抢,也不拖。第三击落下时,地面的刻痕缓缓延展,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轮廓。中心位置汇聚成一个“目”字形符号。
“古代的‘见’字。”苏芸低声说,“意思是‘显现’。”
林浩盯着那幅星图。结构清晰,标注详尽,包含了二十八宿的运行轨迹,还有几条陌生的行星轨道线。他调出当前天文数据对比,发现其中一条预测路径,竟和三年后即将掠过月球的小行星群完全吻合。
“超前两千年的计算模型。”唐薇的声音有点抖,“这不是记录,是推演。”
赵铁柱一直守在地球仪旁。他看着指针稳定不动,才松了口气。“这回不是乱来的,是真的太平了。”
没人接话。
苏芸继续用音叉捕捉后续信号。新的数据包陆续传来,全是星象推演公式,结构严密,逻辑闭环。她一边记录一边输入“和”字算法进行反向验证,确认每一组参数都能自洽。
就在最后一段文本生成时,全息屏突然跳出警告:检测到非汉字符号序列。
图像一闪,出现一串楔形文字。
系统翻译失败。
“不是病毒。”唐薇快速检查数据流,“也没有恶意指令嵌入。”
阿米尔凑近看那串符号。几秒后,他伸手在空中虚划了一下。“这是早期楔形数字系统……和吠陀天文记录里的计数法很像。”
“多文明交汇?”林浩问。
“有可能。”阿米尔点头,“我曾在印度西北部遗址见过类似铭文,记载的是同一时期的日食观测数据。”
苏芸将“和”字模型套入整个信息结构。结果显示,这些楔形符号并非干扰项,而是校验码的一部分,用于确保知识传承的准确性。
全息屏再次更新。
星图完整呈现,底部浮现出一行新文字,经转译为:
**“知识归还者,当得谢。”**
主控室陷入沉默。
林浩望着窗外。那片被刻写的月壤在微光下泛着蓝纹,像一张铺开的古老卷轴。他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噬极体不是入侵者,也不是望舒的残余意识。它们是守护者,是某种机制的执行终端,把人类遗失的知识重新埋进月壤,等我们有能力读懂时再交还。
“它们一直在等这一天。”苏芸轻声说。
阿米尔坐在鼓边,手指无意识地抚过鼓面。刚才那串告别旋律是自动响起的,他只是顺势跟奏。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明确的意图。
唐薇摘下耳机,记录板上写着:“《甘石星经》卷三复原进度78%”。她没急着保存,而是反复核对着那一行楔形文字的译文。
赵铁柱抱着地球仪,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没人听清。
林浩走到观测窗前,手掌贴在冰凉的玻璃上。星图仪零件还在发热,但不再刺痛。他知道这场危机过去了,但另一件事才刚刚开始。
苏芸拿着音叉和发簪组合装置,正准备录入下一组声波数据。她的指尖沾着朱砂,一笔一划记下新浮现的符号。
阿米尔闭上眼,默记那段旋律的节奏。
唐薇重新戴上耳机,调高灵敏度。
赵铁柱把地球仪放在台面,轻轻推了一下。
球体开始转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