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靠坐在床头,指尖轻轻摩挲着床单,脑海里翻涌着华佗经验书中的诊疗案例。如今再回想之前遇到的病症,竟有种 “大学生做小学作业” 的通透感 —— 比如当初张政委的偏头痛,以前他需要针灸五六个穴位,配合七天的汤药才能缓解;现在只需在 “百会穴” 和 “风池穴” 各扎一针,再开三天调理气血的药方,就能药到病除。
“这医术提升得也太明显了……” 陈墨忍不住握紧拳头,轻轻挥了一下,眼底满是兴奋。可下一秒,他又皱起眉头 —— 华佗的诊疗方法里,有不少 “就地取材” 的偏方,比如用香灰止血、用新鲜狗血做药引、甚至用特定树下的泥土调理腹泻。这些方法虽然在当时有效,可放在现在,要是他开的药方里写这些,别说病人不信,恐怕还会被当成 “神棍”,甚至被医院质疑医术。
更让他顾虑的是外科手术 —— 华佗的 “刮骨疗毒”“剖腹取子” 等手术技巧,现在已经深深印在他脑海里,连缝合的针法、消毒用的草药配比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外科,突然掌握这么精湛的手术技能,要是贸然显露,别说解释不清来源,恐怕还会被当成 “异类”。他甚至能想象出被拉去 “研究” 的场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还是得藏着点,小命重要,不能太嘚瑟。”
中医方面的显露倒不用担心 —— 他之前的三本笔记已经奠定了 “年轻中医人才” 的形象,偶尔展现出更精湛的针灸或开方技巧,也能归结为 “临床经验积累”;可外科手术这一块,只能暂时压在心底,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慢慢 “不经意” 地显露。
墙上的挂钟指向五点半,窗外的天色已经蒙蒙亮。陈墨下床拉开窗帘,清晨的冷风带着一丝凉意钻进屋,让他精神一振。他换上宽松的线衣线裤和布鞋,走到院子里,深吸一口气,开始做华佗开创的五禽戏。
虎戏时,他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双臂前伸,腰腹发力,指尖仿佛能感受到 “扑抓” 的力道;鹿戏时,伸展头颈,身体缓缓扭转,颈椎和腰椎都得到充分拉伸;熊戏则注重伏倒站起,双腿下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锻炼下肢力量;猿戏需要脚尖点地起跳,身形轻盈,像猿猴般灵活;鸟戏则展开双臂,模仿鸟类展翅飞翔,呼吸随着动作起伏,胸口的沉闷感渐渐消散。
一套五禽戏做下来,足足用了半个小时。陈墨站在原地,浑身大汗淋漓,线衣都湿透了,可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畅,比跑五公里还解乏。“这五禽戏也太厉害了!” 他忍不住感叹 —— 以前他晨跑五公里,总会觉得腿酸;现在做一套五禽戏,不仅全身轻松,还能调理气息,比单纯的跑步效果好多了。
他快步走进卫生间,冲了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内衣,心里盘算着:以后每天都要做五禽戏,还要教给丁秋楠 —— 她刚生完宝宝,身体需要恢复,五禽戏温和又能强身;姐夫王建军和姐姐陈琴平时工作忙,也适合练这个;王叔王婶年纪大了,练五禽戏还能预防老年病。
至于丁妈和丁爸,他想了想,还是算了 —— 他们住在大杂院,院里人多眼杂,让他们像 “动物” 一样蹦蹦跳跳,恐怕会不好意思,还是继续用中药调理更合适。
小黑蹲在院门口,歪着脑袋看着陈墨,眼神里满是疑惑 —— 平时这个点,男主人早就带它出去遛弯了,今天不仅没遛弯,还在院子里 “瞎蹦跶”,难道是女主人不在家,男主人憋坏了?
陈墨被小黑的眼神逗笑了,走过去摸了摸它的头:“走,带你出去转一圈,刚才忘了。” 小黑立马摇着尾巴,跟在他身后,时不时用头蹭蹭他的裤腿,还是那副黏人的样子。
清晨的胡同格外热闹,卖豆浆的小贩推着车走过,吆喝声此起彼伏;邻居们提着菜篮子,准备去早市买菜;几个小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学校走。陈墨领着小黑,慢悠悠地逛着,偶尔和熟悉的邻居打招呼,心里满是惬意。
转过拐角时,正好碰到隔壁的冉秋叶 —— 她穿着蓝布连衣裙,背着帆布书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显然是要去学校。“陈大哥,早上好!” 冉秋叶看到他,停下脚步,脸上泛起浅浅的红晕。
“冉同学早上好,这是去学校啊?” 陈墨笑着回应 —— 冉秋叶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他不敢像逗她妹妹冉子叶那样随意,只能客气地称呼 “冉同学”,避免不必要的闲话。
“嗯,今天有早课。” 冉秋叶点点头,双手轻轻攥着书包带,眼神有点躲闪,“陈大哥,你带小黑遛弯啊?”
“是啊,刚做完运动,带它出来透透气。” 陈墨指了指小黑,“那你快走吧,别耽误早课。”
“好,陈大哥再见!” 冉秋叶说完,快步往前走,走到胡同口时,还回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陈墨的目光,又赶紧转过头,加快了脚步。
陈墨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笑了 —— 他刻意和冉秋叶保持距离,就是怕院里的人说闲话。毕竟他已经结婚生子,冉秋叶还是未婚姑娘,走得太近对谁都不好。
带着小黑逛了一圈,回到家时已经六点半。陈墨简单吃了点面包和牛奶(是王婶送的,当时算稀罕物),就骑着自行车往医院赶。到了医院食堂,他又买了两个肉包子和一碗小米粥 —— 早上消耗大,得多吃点。
走进中医科诊室,陈墨换上白大褂,刚拿起桌上的西医书,准备吃完早点就去内科学习,就看到梁明远推门进来。“小陈,你这阵子怎么总往内科跑?” 梁明远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语气带着几分好奇。
陈墨放下书,把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主任,是这样的 —— 我之前会诊时,发现中西医的术语差异太大,比如西医说的‘急性肠胃炎’,中医有‘湿热泄泻’‘食积泄泻’好几种说法,沟通起来特别费劲。我想多学些西医知识,把中西医的病症对应起来,以后会诊能顺畅点。”
梁明远听完,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赞同:“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多老中医会诊时,都因为术语不通闹过笑话,甚至耽误病人治疗。”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你现在能考虑到这些,说明你不仅医术好,还很有远见。”
“您过奖了,我就是想方便工作。” 陈墨有点不好意思。
“别谦虚!” 梁明远摆摆手,语气严肃起来,“我有个提议 —— 你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中西医病症对应关系,整理成一本手册。比如‘肾劳’对应西医的‘肾功能衰竭’,‘湿热泄泻’对应‘急性肠胃炎’,把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都写清楚。我会把手册提交给中医专业委员会,再联合西医各专业委员会一起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待:“这可是件大事!要是能做成,不仅能方便以后的中西医会诊,还能为国家医学发展做贡献。而且,这也能成为你的资历 —— 你现在年轻,还没进中医专业委员会,有了这本手册,以后进委员会就容易多了。”
陈墨听完,瞬间觉得头大 —— 编撰手册可不是小事,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西医的 “高血压”,中医可能对应 “头痛”“眩晕”“中风先兆” 好几种病症,每种病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要梳理清楚难度极大。他苦笑着说:“主任,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中西医术语统一,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撑,甚至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我一个人最多只能整理出部分对应关系。”
“我知道这是个大工程!” 梁明远笑着说,“中医专业委员会早就有人提过这个想法,只是一直没人牵头做。你先整理出自己确定的部分,作为‘初稿’,后面会有更多医生加入,一起完善。就像你之前的三本笔记,不也是从无到有,慢慢被推广的吗?”
陈墨沉默了一会儿 —— 他对 “资历” 没什么兴趣,可一想到这本手册能帮助更多医生,减少会诊时的误解,甚至能让中西医更好地结合,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他就动摇了。“好,我试试。”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尽快整理出初稿,争取把自己临床遇到的、有把握的对应关系都写清楚。”
“好!我等着看你的成果!” 梁明远满意地站起来,“你忙吧,我去趟院长办公室,跟他说说这事。”
梁明远走后,陈墨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脑海里开始梳理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他想起之前会诊的那个 “肾功能衰竭” 病人 —— 西医通过化验报告确诊,中医通过诊脉判断为 “肾劳”,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恢复肾脏功能,可病因解释完全不同:西医认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中医则认为是 “脾肾两虚、湿浊内阻”。要把这些差异说清楚,还要找到共同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慢慢来吧。” 陈墨叹了口气 —— 全国各地肯定有不少医生在研究这个问题,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能达成共识。他拿起桌上的病历本,起身往内科住院部走去 —— 现在还是先多学些西医知识,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整理手册。
内科的医生们看到陈墨,早就见怪不怪了。陈国栋看到他,笑着说:“小陈,今天来得挺早啊!要不要跟我一起查房?”
“好啊!” 陈墨连忙点头 —— 跟着陈国栋查房,能学到不少西医的诊疗思路。
不仅医生们习惯了陈墨的存在,连护士站的护士们都笑着跟他打招呼:“陈医生,今天还帮我们给病人扎针吗?你上次扎的针,病人都说不疼!”
陈墨笑着回应:“今天先跟着陈主任查房,等有空再帮你们。”
倒是内科的实习生们,看到陈墨就有点发怵。陈墨平时话不多,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爱问实习生 —— 他不是故意为难,只是想了解实习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顺便帮他们查漏补缺。可偏偏他的问题都很 “刁钻”,比如 “为什么‘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脱水症状?中医的‘补液’方法和西医有什么不同?”
要是实习生能回答上来,陈国栋还会表扬两句;要是回答不上来,陈国栋的眼神就会像 “刀子” 一样飞过来,实习生们免不了会被单独 “补课”(其实就是批评教育)。
今天跟着查房时,陈墨看到一个实习生正在给病人量血压,就走过去问:“小王,这个病人的血压是 160\/100mmhg,西医诊断为‘高血压’,你知道中医对应的病症可能有哪些吗?每种病症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小王是刚到内科实习的大学生,平时就怕陈墨提问,听到这话,脸瞬间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 我知道可能对应‘头痛’,治疗思路是…… 是平肝潜阳……”
“还有呢?” 陈墨追问,“除了‘头痛’,‘眩晕’‘中风先兆’也可能对应高血压,每种病症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比如‘眩晕’如果是‘气血不足’导致的,需要补气养血;如果是‘肝火上炎’导致的,需要清肝泻火。”
小王低着头,认真地记着,陈国栋站在旁边,满意地看着陈墨 —— 他早就发现,陈墨不仅自己医术好,还很会 “带教”,实习生们虽然怕他,却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查完房,陈国栋拍着陈墨的肩膀说:“小陈,你要是愿意来内科,我跟院长申请一下,把你调过来!咱们中西医结合,肯定能治好更多病人!”
“谢谢陈主任的好意,我还是想留在中医科。” 陈墨笑着拒绝,“不过我会经常来内科学习,有会诊的事,您随时叫我。”
“行,我不勉强你!” 陈国栋笑着说,“你整理的中西医病症对应手册,要是需要内科的数据,随时跟我说,我让科室的人帮你收集。”
“太谢谢您了!” 陈墨心里满是感激 —— 有内科的支持,整理手册就容易多了。
中午吃饭时,陈墨在食堂遇到了许大茂 —— 他今天来医院给娄晓娥拿产检的化验单。“楚哥!” 许大茂看到他,连忙走过来,“我正想找你呢!晓娥的产检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一切正常,你要不要帮她看看?”
“不用了,西医的产检很专业,只要正常就没事。” 陈墨笑着说,“你好好照顾晓娥,有不舒服的再找我。”
“好!” 许大茂点点头,又神秘地说,“对了,我听说你要整理中西医的手册?楚哥,你太厉害了!以后你就是咱们四九城的名医了!”
陈墨愣了一下 —— 没想到梁主任的动作这么快,连许大茂都知道了。他无奈地笑了:“只是整理初稿,还早着呢。”
“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最厉害的!” 许大茂竖起大拇指,“我先回去了,晓娥还在家等着呢。”
看着许大茂的背影,陈墨心里泛起一股暖意 —— 无论是医院的同事,还是院里的邻居,都在默默支持他。他知道,整理手册的路会很难走,可只要有这些支持,他就有信心坚持下去,为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陈墨在内科待了一下午,跟着医生们分析病例,记录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下班时,他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比如 “肺炎” 对应中医的 “咳嗽”“喘证”,“糖尿病” 对应 “消渴”,每种病症都标注了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的异同。
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陈墨看着夕阳,嘴角忍不住上扬 —— 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可他已经找到了方向。他会继续深耕中西医知识,整理好手册,帮助更多医生,治好更多病人,不辜负自己重生的机会,也不辜负身边人的支持。
回到家,小黑欢快地跑过来,蹭着他的裤腿。陈墨走进屋,看着空荡荡的客厅,想起丁秋楠和宝宝,心里满是思念 —— 等周末去看他们,一定要把整理手册的事告诉丁秋楠,她肯定会为他高兴的。
他拿出笔记本,坐在桌前,开始整理下午记录的内容。灯光下,他的笔尖飞快地移动着,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医学的热爱,对病人的责任,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本手册或许不会马上改变什么,可只要能为后来人铺哪怕一小步路,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陈墨的脸上。他抬起头,看着窗外的星空,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他会一直走在这条 “中西医结合” 的路上,用自己的医术和努力,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