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战既罢,血气未散。东风犹在,天边云压似铁,镐京的晨色被一层薄雾笼罩,金阙之上,仍留着昨夜未熄的灯火。
成王披玄袍立于殿前,手中那卷“封周公庙诏”尚未干墨,风吹动边角,轻抖如叶。他的脸色比那朝光更冷,眉宇之间,一线倦意,三分悔意,却掩不住更深的迷茫。
召公在侧,俯身叩首,道:“洛水之役已止,齐、卫军退三十里,边境暂安。唯是周公伤重未醒,鲁、召二子已回洛护卫,恐朝中生变。”
成王默然不语,只缓缓合上诏卷。
“他未死?”
召公道:“尚存一息。”
那短短三字,却似千钧落地,震得殿内烛火微晃。成王垂眸,眼底的光明暗交替,良久方轻声道:“孤以为天不容他,却原来……孤不容天。”
召公抬头,心中一震。王言中自悔,却又似有一股冷烈在暗涌。
成王忽问:“召公,若孤死,天命可传?”
召公神色陡变,急叩首道:“王言慎之!国未定,礼未稳,天命岂可再乱!”
成王抬手止之,低声道:“孤心中有梦,梦中雷火焚宫,天下覆地,周血东流不止。或此梦,即天意。”
殿外风声渐起,铜铃乱鸣,像是有无形的力量在天地间呼应。
——
镐京之南,天火庙前。
火焰未熄,香烟缭绕。鲁公披甲而来,额上血痕未干。庙中周公卧于榻上,面色如纸,呼吸微弱,似随风而去。
鲁公俯首,泪落衣襟。
“父亲,洛水血战,礼已明矣,王心将悟,您可安心。”
周公却微微张口,声音如丝:“王……未悟。天命……尚迷。”
鲁公神色一紧,正欲再问,周公已抬手,缓缓指向案旁那卷未封的竹简。
“此言……传王。天若乱,唯礼可续。”
他手指微颤,最终垂下。
鲁公泣不成声,跪地叩首。庙中烛火忽然自燃,一线烟光直上而灭。风从破窗掠过,吹散几页竹简,落在地上,发出轻响。
——
夜色再临,镐京城外的天幕被雷光划开。风中传来诸侯密语,隐约可闻。
“周公若逝,王失依托。”
“群侯各据一方,礼谁能主?”
“成王优柔,太师老迈,此乃天时也!”
低语如蛇,穿梭在殿阙与街巷之间。暗潮再起,似要将刚平的天下再次推入风口浪尖。
——
宫中,太师倚杖入殿,见王独坐不语,前案的青铜鼎已冷透。
“王,天色已晚,宜歇。”
成王未应,目光凝在殿外那轮血色残月上。
“太师,若天命本无,吾等所争,又为何?”
太师叹道:“天命非虚,惟在人心。人若惑,命自散。”
成王缓缓闭上眼,似在回味这一句,喃喃重复:“人若惑,命自散……”
忽然,他睁眼道:“孤要祭天。”
太师怔然:“此时祭天?天雷未歇,兆示不吉!”
“越不吉,越要祭。”成王起身,衣袂翻动,声音如铁,“天若弃周,孤欲问之!”
——
夜,镐京天坛。
风急如刃,云涌如涛。成王独立高台,祭火冲天,赤光映面。
“先祖在上,孤以血祭天,以问此命!”
他取匕割掌,血滴入鼎,火焰骤高,风声如哭。
“若天命在孤,愿雷止!若天命不在,愿孤焚身!”
话音未落,雷声大作,银光撕裂长空,震碎祭鼎。火焰迸射,照亮王之面,汗与血交混,他却仍立而不动。
召公与太师冲上高坛,齐声呼:“王——不可!”
雷声轰然,一道银芒直劈坛心,火焰腾空,天幕尽赤。
那一刻,镐京百姓跪地惊呼,众侯闻变,尽皆动心。
天火未息,王气若断。
——
殿中内史急报入宫:“王于坛前……未见!”
召公双膝一软,跌坐殿阶,口中喃喃:“天……不忍乎?”
太师抬头望天,只见云仍未散,似有血色在翻滚。
镐京之夜,无一灯敢燃。
——
风中传来远远的马蹄声,来自东方洛邑。那是鲁公的使队,携来最后一卷竹简,上书四字——
“礼在,天存。”
而此刻,镐京火未灭,风中隐有哭声如雷。
——
镐京天坛火光未灭,雷声渐远,却余烬未散。夜色被烧成赤色,天地之间弥漫着焦烟与血腥的味。宫阙的瓦在风中作响,宛若在哭。
召公与太师率百官登坛,只见高坛中央焦黑一片,铜鼎碎裂,玉案倾倒,唯有一缕黑烟自灰烬中升起,盘旋不散。火中,似有人影立过,残留的一角玄袍尚带血迹。
太师叩地,泣道:“天命何在!吾王何在!”
召公默然,只抬头望天。那一刻,雷已止,云却未开,风中仿佛有低语在回荡。
“王未亡,天未息。”
这声音并非来自人间,却在众人心头泛起。
——
黎明时分,宫中传来诏令。
内史高声宣读:“王祭天不返,或升天问命。命召公、太师摄政,保社稷安。”
百官跪地,泣声连天。那一卷诏书被血染半边,印玺残裂,显然出自仓促之时,却无人敢质疑。
召公目中血丝浮现,声音如石砾摩擦:“王祭未归,天命无定,此诏当如何传?”
太师闭目叹息:“王若归,则此诏为虚;若不归,此诏即天。此世,恐再无王矣。”
召公抬头,望着仍在翻滚的云幕,低语:“王气若断,周德可续否?”
太师摇头,答得极轻:“唯礼可续。”
——
与此同时,洛邑方向,鲁公疾驰北上,手中紧握那卷竹简,鬓发散乱,衣甲斑驳。
洛水之战未久,他尚未歇息,便接得王祭天消息。沿途百姓皆传天火焚坛,王气尽散。
“天命若绝,诸侯将乱。”
鲁公喃喃,策马加鞭。
至镐京南郊时,天色已亮,烟尘弥漫。他远远望见天坛的废墟,心头一震。
“王果然不返。”
他缓缓下马,取出竹简,双手捧起,步履如山般沉。
入宫时,百官皆列阶而立,殿中静得连呼吸都显得沉重。
鲁公跪于殿前,朗声道:“先王有诏——天命在人,非天定也。礼在则天在!”
他展开竹简,纸上残血未干,笔迹如刀:
“吾若问命不归,尔等守礼以继天。礼亡则周灭,心若一,天必还。”
殿中无人敢言,唯烛光在跳。召公手抚竹简,泪流满面。
“周公死守之志,王以血证之心,皆为此言。”
太师重重一叩首:“是天命复留之兆。”
众臣齐拜,殿内钟声骤鸣,宫外百姓皆伏地而哭。那哭声并非为王之逝,而是为礼之存。
——
数日后,镐京上空的阴云终于散开,雨水洗尽废墟的焦痕。
天光初现,一缕光照在天坛焦土之上,光影之中,似有龙气隐隐升腾。
有老者低声叹道:“天未弃周。”
召公登阙远望,只见东方云开,一道霞光正照向洛邑。
他喃喃自语:“东风又起,周心未绝。”
——
可就在同一日夜,诸侯国书自东南、西北齐至,皆以问诏为名,实探天命之虚。
齐侯曰:“天不明,礼若变。”
卫伯曰:“周心乱,诸国自理。”
楚人更以檄文示意,言“天既夺命,礼自可革”。
召公阅毕,手指微颤。
“天下……要乱了。”
太师沉声道:“群侯若争,血必再流。此火未灭,不过歇于风前。”
鲁公立于殿侧,握拳道:“若无王在,当以礼立。周公之志,吾等可承!”
召公回首,看着这年轻而决然的眼神,似看见昔年周公在风中的身影。
“礼立,则天命续;人心定,则天下安。”
他抬手,缓缓落下。
“传召诸侯于镐京——论天命之礼。”
此令一出,天下再震。
——
镐京夜,风起如潮。天坛余火已冷,王气犹存。
殿中铜鼎重铸,鼎烟升起之时,似有一线赤光穿云而出,直上九天,隐入星河。
太师抚须长叹:“王气未绝,天火未尽。此世将乱,亦将立。”
召公应声:“天破有痕,礼为其缝。”
而殿外,风声呼啸,似在低语。
——
云断残天白,火余梦未平;
血流三月冷,礼在一心生。
王气归何处,天声待后听;
东风新卷地,变起万邦惊。
洛水余战未息,镐京之上风起新潮。群侯将至,礼与权的对决再度开篇,天命之争,远未终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