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末的风裹着碎凉,吹得家属院的杨树叶簌簌落。每回有人掀便利店门帘,总带进来几片黄叶子,在水泥地上打了半圈旋,才停在柜台脚。
陈清清一早开门,先弯腰捡叶子。指尖碰着叶片,还带着晨霜的凉。玻璃门上凝着薄霜,她用粗布擦了擦,霜花化成水痕,露出里面满满当当的货架。
只是昨夜刚理好的货,又乱了。钙奶饼干盒歪在肥皂旁,盒盖没扣严,几片饼干露在外面,沾了点灰。
最上层的肉罐头被挪到了糖果区,标签朝下,银灰色的罐身蹭上了糖果罐洒出的糖粒,黏糊糊的。
“清清嫂子,拿双 42 码棉鞋!” 通信连的小李掀帘进来,军帽檐上还沾着杨树叶。他直奔鞋袜区,蹲下来翻找,把叠好的棉鞋翻得散开。
“咋没见 42 码的?” 小李挠挠头,指尖蹭到棉鞋上的绒毛。陈清清赶紧走过去,从最里面的空隙里翻出一双:“昨天刚进的,被压在下面了。”
小李接过鞋,鞋底敲了敲柜台,笑着说:“麻烦嫂子了,这货架一乱,我就跟瞎了似的。” 他付了钱,揣着鞋跑出门,要赶早训。
小李走后,陈清清开始理棉鞋。刚把鞋子按尺码叠整齐,家属院的张婶又掀帘进来,手里拎着个空菜篮:“清清,有窖藏的白菜不?要瓷实点的,炖肉香。”
她领着张婶到店角,那里堆着半袋白菜。张婶蹲下来挑,手指敲着白菜帮子听声,把旁边的萝卜碰掉了几个,滚到面粉袋旁。
陈清清弯腰捡萝卜,指尖蹭到面粉袋上的灰。她看着货架上歪歪扭扭的货,轻轻叹了口气 —— 昨晚关店理到八点,今天一早又乱成这样。
上午十点,进来个戴绒线帽的小姑娘,是炊事班老王的女儿丫丫。丫丫踮着脚够糖果罐,小胳膊伸得笔直,指尖还差半寸才碰到罐沿。
“丫丫要什么糖?” 陈清清走过去,抱起她。丫丫指着水果糖罐:“要橘子味的,给爸爸带一颗。” 陈清清捏了颗糖,放进她手心。
丫丫攥着糖跑出门时,撞了下货架。原本摆好的苏打饼干盒又歪了,几片饼干滑出来,落在地上。陈清清捡起来,吹了吹灰,自己吃了。
中午吃饭时,煤炉上温着的红薯粥冒热气。陈清清端着碗,看着货架发愣 —— 要是货架能分分类就好了,省得每天跟在后面理。
路修源训练回来,见她对着货架叹气,放下军帽问:“怎么了?货架又乱了?” 陈清清点点头,把粥推给他:“你先喝,别凉了。”
路修源喝着粥,眼睛扫过货架:“明天周末,我帮你把货架重新理理,分好类,贴上个标签,省得找不着。” 陈清清眼睛亮了:“真的?”
“当然。” 路修源夹了块红薯给她,“你每天看店够累的,我能帮点是点。” 红薯甜甜的,陈清清咬着,心里也暖烘烘的。
第二天一早,路修源五点就起了。天还蒙着灰,他拿竹扫帚扫店门口的落叶,扫帚尖划过水泥地,发出 “沙沙” 声,扫出一小堆金黄的叶子。
扫完地,他搬来家里的木梯子。梯子是去年修屋顶时买的,凳脚裹着旧布,怕蹭坏地板。他把梯子放在货架旁,踩上去试了试,稳稳的。
陈清清刚开门,就见他站在梯子旁。她递来一块浸了温水的抹布:“货架上灰多,尤其是角落,你擦的时候小心点。”
路修源接过抹布,先擦最上层的格子。木制货架用了两年,边角磨得光滑,只是格子角落积了圈油污 —— 上次灌酱油时洒的,陈清清没擦到。
他掏出兜里的旧牙刷,是陈清清换下来的,他没扔,留着刷小缝隙。蘸了点肥皂水,轻轻刷角落,泡沫蹭出白色,再用抹布擦干净。
擦完一层,他低头对陈清清笑:“你看,露出木纹了,比之前亮堂多了。” 陈清清点点头,递给他一块干布:“擦完赶紧擦干,别受潮。”
路修源开始往下搬东西。先把最上层的罐头抱下来,放在铺好的塑料布上。塑料布是陈清清昨天特意找的,怕罐头沾灰。
他把罐头按种类分堆:水果罐头放左边,橘子、苹果味的分开;肉罐头放右边,牛肉、猪肉的摆整齐,标签都朝上。
“白酒得放最里面。” 路修源拿起一瓶本地白酒,瓶身沾了点灰,他用布擦了擦,“怕掉下来砸到人,也怕小孩碰到。”
陈清清在下面接东西,偶尔帮他递块布。见他搬罐头时胳膊绷着劲,她赶紧说:“慢点搬,别闪着腰。” 路修源回头笑:“没事,这点劲还有。”
搬完上层,路修源又搬中间层的零食。钙奶饼干、动物饼干、苏打饼干各归一堆,他数了数,钙奶饼干还剩八包,都摆在前面。
“孩子都爱买这个,得放显眼点。” 路修源拿起一包钙奶饼干,指了指压角的地方,“这包有点压了,放最前面,先卖掉,别浪费。”
陈清清接过饼干,放进旁边的小筐:“还是你细心,我都没注意到。” 她打算晚上关店后,把压角的饼干带回家,给邻居家的孩子。
接下来是糖果。玻璃罐里的水果糖快空了,路修源从箱子里拿出新的水果糖,一颗颗放进罐里。阳光透过玻璃,照得糖粒亮晶晶的,像小宝石。
“罐口得盖纱布。” 陈清清递来一块干净纱布,是她用旧毛巾改的,“上次没盖,落了灰,我挑了半天才挑干净。”
路修源接过纱布,仔细盖在罐口,用红绳系紧。红绳是过年时剩下的,他记得陈清清喜欢红色,特意留着绑东西。
中间层理得差不多时,路修源开始搬下层的重货。二十斤的大米袋抱起来沉,他贴着货架摆,袋口朝上,还拍了拍袋身,让米实落点。
“面粉袋放大米旁边。” 路修源把面粉袋摆整齐,在袋子旁放了个小铲子,“这样顾客挖面粉时,不用弯腰翻,也不会洒出来。”
他还在面粉袋旁贴了张小纸条:“一次挖够,避免浪费”—— 上次有个新兵挖了两次,洒了不少面粉,陈清清心疼了半天。
部队战士常用的鞋垫和针线包,被放在下层最显眼的位置。路修源把鞋垫按尺码摆好,38 码到 44 码,一排排整整齐齐,像小队伍。
“针线包放鞋垫旁边。” 路修源拿起一个蓝布针线包,上面绣着五角星,“战士们训练时衣服容易破,买个针线包,随时能补。”
他还特意把针线包的价格标签贴大了点 —— 上次有个新兵眼神不好,凑到跟前才看清价格,路修源记在了心里。
摆完货,路修源又拿出白纸和毛笔。白纸是陈清清练字用的,他裁成小方块,在上面写商品名和价格。墨是陈清清用的红星墨,写出来字发黑亮。
“钙奶饼干 1.5 元 \/ 包。” 路修源一笔一划地写,笔尖蘸的墨不多,怕晕开。他的字不算特别好看,但横平竖直,清清楚楚,像他站军姿的样子。
陈清清在旁边递胶水:“把标签贴在格子正中间,这样顾客一抬头就能看见。” 路修源点点头,用手指抹一点胶水,轻轻贴上去,还按了按。
贴到鞋袜区时,路修源特意把棉鞋的尺码标清楚:“40 码棉鞋 2.8 元 \/ 双,41 码棉鞋 2.8 元 \/ 双。” 他还在旁边画了个小鞋子,怕有人看不清字。
贴到老人常用的肥皂区,他把标签写大了一圈 —— 家属院的老人多,眼神不好,大一点能看清。陈清清看着,心里暖暖的:“你想得真周到。”
忙到上午十点,路修源额头上冒了汗。陈清清递来一块热毛巾:“歇会儿吧,我温了绿豆汤,喝一口解解渴。”
路修源接过毛巾擦汗,喝了口绿豆汤,甜丝丝的。他抬头看货架,心里满是成就感:上层罐头白酒整齐,中层零食标签清晰,下层重货靠墙稳当。
“太整齐了!” 陈清清走到货架前,拿起一包饼干,又放回原位,“以后顾客来,再也不用问我东西在哪了,我也能省点劲。”
就在这时,门帘被掀动,家属院的李姐走进来。她手里拎着个空酱油瓶,抬头一看货架,惊讶地睁大了眼:“清清,你家货架咋这么整齐?”
李姐走到日用品区,一眼就看到了酱油。标签上写着 “酱油 1.2 元 \/ 瓶”,她拿起一瓶,笑着说:“上次来买肥皂,找了十分钟都没找着,这次一眼就看见。”
陈清清笑着说:“是修源周末帮我理的,怕我太累。” 李姐点点头,羡慕地说:“你真是好福气,修源这么细心,比我家老杨强多了。”
李姐付了钱,临走时还回头看了眼货架:“下次买东西还来你家,这货架整齐,买着舒坦,不用瞎翻。” 路修源站在旁边,听着这话,嘴角忍不住上扬。
没过多久,新兵小周掀帘进来。他手里攥着个破了口的训练服,红着脸问:“嫂子,有针线包吗?衣服破了,想补补。”
陈清清指了指下层:“在那边,标签上写着‘针线包’,0.5 元一个。” 小周走过去,一眼就找到了,拿起一个,又拿了包棉线。
“谢谢嫂子,这货架一理,太好找了。” 小周付了钱,攥着针线包跑出门,怕耽误下午的训练。路修源看着他的背影,笑着说:“这小子,上次还找不着肥皂。”
中午时,家属院的王大爷拄着拐杖进来。他戴着老花镜,走到烟柜前,眯着眼看标签。路修源赶紧走过去:“大爷,您想买啥烟?”
“要盒‘大前门’。” 王大爷说。路修源指着标签:“您看,这上面写着‘大前门 0.8 元 \/ 盒’,我帮您拿。” 王大爷点点头:“这样摆好,我也能看清了。”
王大爷接过烟,又问:“有洋火吗?” 路修源指了指烟柜旁的小格子:“在这儿,标签上写着‘洋火’,您伸手就能着。” 王大爷笑着说:“方便,真方便。”
下午,丫丫又来买饼干。她这次没踮脚,直接走到中层货架前,指着钙奶饼干:“嫂子,要这个!” 陈清清拿起一包,递给她:“慢走,别再撞着货架啦。”
丫丫点点头,攥着饼干跑出门。陈清清看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整齐的货架,轻轻笑了 —— 路修源把孩子爱吃的饼干放在了矮处,刚好够到。
傍晚关店前,路修源又来帮忙。他看了看货架,把稍微歪了的肥皂盒摆正,又擦了擦标签上的灰:“以后每天关店前,花十分钟理理,就能保持整齐。”
陈清清点点头,递给他一把小刷子:“你教我怎么快速归位吧,省得总麻烦你。” 路修源接过刷子,指着货架:“比如饼干盒,按标签位置放,歪了就转过来。”
两人一起收拾店,煤炉的火苗跳动着,映得货架暖黄。陈清清擦柜台,路修源扫地板,偶尔说句话,不用多言,却格外踏实。
晚上回家,陈清清做了路修源爱吃的红烧肉。吃饭时,她想起白天的顾客,笑着说:“李姐说以后都来咱们家买东西,说货架整齐。”
路修源夹了块肉给她:“只要大家方便,我就没白忙。” 他又说:“下周我再找块木板,做个小凳子放在货架旁,方便老人挑东西。”
陈清清咬着肉,心里满是感动。她看着路修源,轻声说:“修源,有你真好。” 路修源摸了摸她的头:“咱们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
接下来的日子,便利店的货架一直很整齐。陈清清每天关店前,花十分钟归位,按路修源教的方法,很快就能理好。
有次下小雪,路修源一早来扫店门口的雪,还在货架旁放了个小煤炉:“顾客进来能暖和点,尤其是老人,别冻着。”
小煤炉上温着热水,谁进来买东西,陈清清就递杯热水。大家捧着热水,看着整齐的货架,都说:“清清家的店,比家里还暖。”
战士们训练完,总爱来买包饼干。他们不用再翻找,直接走到中层货架前,拿起就付账,还会跟陈清清聊两句:“路连长真细心,把货架理得这么好。”
家属们买菜时,也会顺便带块肥皂、一包针线。张婶每次来,都会说:“你家货架这么整齐,我家那口子都说,以后买东西就来这儿。”
11 月初,部队给战士们发了冬装补助。不少战士来买棉鞋,因为货架按尺码摆好,大家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码数,不用再麻烦陈清清。
有个新兵买完棉鞋,还特意说:“嫂子,路连长把货架理得这么清楚,我们省了好多事,训练完来买东西,也不用耽误时间。”
陈清清笑着说:“都是他应该做的。” 心里却甜甜的 —— 路修源的细心,不仅帮了她,还帮了战士们。
晚上,两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放着老电影,路修源突然说:“下周我再给货架贴点彩色贴纸,比如饼干区贴红色,日用品区贴蓝色,更好认。”
陈清清点点头,靠在他肩上:“你咋这么细心?” 路修源笑了:“跟你学的啊,你每次给我补衣服,针脚都整整齐齐的。”
窗外的风还在吹,但屋里暖融融的。煤炉的火苗跳动着,映得两人的影子落在墙上,紧紧靠在一起。
1987 年的秋末,因为这整齐的货架,便利店成了家属院最暖的地方。路修源的细心藏在每一个标签里,每一次调整中,让平凡的小日子满是爱的味道。
后来,陈清清也学会了怎么快速整理货架。她按路修源教的方法,用彩色贴纸分类,每天花十分钟归位。货架一直很整齐,来买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人问陈清清:“你家货架咋总这么整齐?” 她总会笑着说:“是我家修源帮我理的,他怕我累。” 语气里满是骄傲,像在说什么宝贝。
秋末的最后一场雨落下时,路修源又来帮陈清清整理货架。他把棉鞋挪到了更显眼的位置,因为冬天快到了。陈清清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幸福。
雨停后,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整齐的货架上,落在两人身上。路修源擦了擦汗,对陈清清笑:“好了,这样冬天大家买棉鞋,就更方便了。”
陈清清走过去,递给他一块毛巾:“歇会儿吧,我给你温了粥。” 两人站在货架旁,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都暖暖的 —— 这平凡的小日子,因为彼此,格外珍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