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出租屋的晨光里,麦秆书签被阳光晒得泛着暖光,斜斜地贴在苏晚星摊开的《田野上的星光》手稿旁。她正对着 “科技 + 非遗” 的章节修改笔记发呆,陆知衍从身后递来一杯热豆浆,杯壁印着小小的麦田图案 —— 是上次去农场时,李婶用麦秆拓印的样式。
“还在想怎么写麦秆编织与模型的结合?” 陆知衍坐在她身边,指尖划过手稿上 “传感器保护套绣麦田纹” 的标注,“昨天张叔说,村里想把麦秆编织做成文创礼盒,要是能印上模型的简易操作图,既能卖钱,又能帮老人记步骤,这不就是你要的‘故事里的科技’?”
苏晚星眼睛一亮,握着豆浆的手顿在半空:“对啊!我之前总想着在故事里加技术细节,却忘了把实际合作写进去。比如写李婶教年轻人编保护套时,顺便说‘这个图案对应模型的浇水按钮’,既自然又有实用价值。” 她翻到手稿末尾的 “未来设想” 栏,快速写下 “小说出版后,推动农场文创与模型绑定推广”,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窗外的鸟鸣混在一起,格外清亮。
陆知衍看着她专注的模样,从背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地图 —— 是绿源农场及周边五个自然村的手绘版,用红笔标出已装传感器的地块,蓝笔圈出待推广区域:“我跟王经理聊过,明年春天想把模型覆盖到邻村的东风农场,那里有大片果园,正好能测试模型的‘果树生长模式’。” 他指着地图上的空白处,“这里还能建个‘科技 + 非遗’的小展厅,一半放模型设备,一半摆麦秆编织、草席手艺品,让来参观的人既懂技术,又记得住乡村文化。”
苏晚星凑过来看地图,指尖点在东风农场的果园标记上:“我可以把那里的果园故事写进小说番外,比如果农王大伯用模型防霜冻的经历,再结合当地的剪纸非遗,让故事更有地域特色。” 她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这段时间收集的乡村素材 —— 有李婶编的迷你麦秆传感器套、张叔画的麦田地形草图,还有老陈孙女写的 “我家麦田有个小盒子” 的作文,“等小说定稿,这些都能当文创的设计灵感,说不定还能申请乡村文化扶持资金。”
两人头挨着头,在地图上勾勾勒勒:苏晚星用粉色笔标 “文学调研点”,比如东风农场的老果园、西坡村的剪纸作坊;陆知衍用蓝色笔标 “科技推广站”,每个站点旁都备注 “需配麦秆保护套 + 方言手册”。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林薇薇发来微信语音,背景里混着顾言泽的笑声:“你们俩的规划别只停在纸上啊!我帮你们问了文创厂,麦秆礼盒的样品下周就能做出来,顾言泽还说要帮你们查乡村扶持资金的申请流程呢!”
苏晚星笑着回复 “周末请你们吃糖醋排骨”,转头看向陆知衍:“要不我们下午去农场,跟老陈他们说说文创和推广的事?顺便把新章节读给李婶听,让她提提意见。” 陆知衍立刻点头,起身收拾东西时,特意把模型的平板装进背包 —— 里面存着最新的果树生长参数,“正好跟张叔核对下果园的土壤数据,免得推广时出岔子。”
骑车去农场的路上,风里带着刚收割的麦秆香。苏晚星坐在后座,抱着装手稿的帆布包,突然说:“等我研究生毕业,我们就在农场附近租个带院子的房子吧?院子里种点小麦,既能当模型的实验田,又能给我提供写作素材。” 陆知衍握着车把的手紧了紧,声音里带着笑意:“不止租房子,还要建个小工作室,墙上贴满你的手稿和农户的照片,桌上摆着李婶编的收纳盒,这样才算真正的‘星光田野工作室’。”
刚到绿源农场的蓝色围栏外,就看到老陈举着一个麦秆编织的灯笼迎上来,灯笼面上绣着 “绿源” 两个字:“陆顾问!晚星丫头!俺们按你说的,试着编了带字的麦秆品,你看能不能当文创样品?” 李婶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一篮传感器保护套,有的印着水滴纹,有的绣着麦穗,“俺们还琢磨着,在保护套上编农户的名字,这样丢了也好找。”
苏晚星接过保护套,翻来覆去地看,兴奋地说:“太好看了!我小说里就写‘每个保护套都藏着农户的心意’,以后读者买模型,就能收到专属的麦秆套,多有意义。” 陆知衍则拿出平板,跟张叔核对果园数据:“东风农场的苹果园土壤偏碱,模型的施肥参数要调高点,下周我带新的检测仪来,咱们一起测。”
中午在老陈家吃饭时,苏晚星把《田野上的星光》第三章读给大家听。读到 “张叔把麦秆套套在传感器上,像给自家娃穿新衣” 时,张叔笑得合不拢嘴:“丫头,你咋把俺的心思都写出来了?俺第一次给传感器套保护套时,确实怕给碰坏了,小心翼翼的。” 李婶也跟着说:“要是小说出版了,俺们都去买,给亲戚朋友看看俺们农场的故事。”
饭后,陆知衍跟王经理在仓库谈明年的推广计划,苏晚星则帮李婶整理麦秆样品,准备下周寄给文创厂。突然,顾言泽发来微信,附带一张截图:“查到老赵昨天去了东风农场,跟果农说‘有更便宜的模型设备,还能帮着卖文创’,好像想抢你们的合作名额,王总监还跟他一起吃了饭,估计没安好心。”
苏晚星心里一紧,赶紧把消息拿给陆知衍看。陆知衍的脸色沉了下来,王经理在旁边皱着眉说:“东风农场的刘主任之前还跟我提过,说有人找他谈模型合作,原来是老赵!他们要是用劣质设备坑了果农,咱们的模型也会受影响。” 陆知衍立刻拿出手机,给东风农场的刘主任打电话,语气坚定:“刘主任,关于模型合作,我想明天带最新的检测数据和农户反馈去跟您聊聊,有些情况您可能不清楚。”
挂了电话,苏晚星握住陆知衍的手,轻声说:“别担心,我们有老陈他们的支持,还有顾言泽帮忙盯着,老赵想抢合作没那么容易。而且我们的文创有农户参与,比他们的空口承诺靠谱多了。” 陆知衍点头,把手机揣进兜里:“明天我去东风农场,你帮我整理下农户的反馈记录和模型的成效数据,用事实说话,总比他们的花言巧语管用。”
傍晚返程时,老陈塞给他们一篮刚摘的苹果,还有李婶连夜编的 “星衍” 字样麦秆挂饰:“这个挂饰你们挂在工作室,保佑你们的计划顺顺利利。” 苏晚星接过挂饰,指尖摩挲着编织的纹路,心里满是温暖 —— 有这些农户的支持,再难的路好像也能走下去。
回到出租屋,两人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明天要用的资料。苏晚星把农户的口述记录、模型的亩产对比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好,还在每页都夹了一张小小的麦秆书签;陆知衍则优化模型的果树生长参数,把东风农场的土壤数据输进去,生成新的预测报表。台灯下,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偶尔交换一个眼神,疲惫里满是并肩作战的默契。
“对了,” 苏晚星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信纸,“我们把长期规划写下来吧,比如明年完成东风农场的推广,后年申请乡村文化扶持资金,三年后建自己的工作室,这样就像约定一样,每次看到都有动力。” 陆知衍笑着点头,接过信纸,认真地写下 “2024 年:东风农场模型覆盖 +《田野上的星光》出版;2025 年:‘科技 + 非遗’文创量产 + 乡村文化调研全覆盖;2026 年:建立‘星光田野工作室’,实现生活与事业融合”,每一条后面都画了个小小的星星,和苏晚星的笔迹相映成趣。
刚把规划表贴在书桌旁的墙上,苏晚星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那条熟悉的匿名号码发来的短信:“老赵明天会带劣质传感器去东风农场,说是你们的‘升级款’,让刘主任当场测试,小心他们调包数据。” 没有署名,却精准地指出了老赵的计划,让两人的脸色再次凝重起来。
陆知衍立刻打开电脑,调出模型的核心数据,设置了 “数据对比预警”—— 只要检测到与标准参数偏差超过 5% 的设备,就会自动报警。“明天我带两台传感器去,一台现场测试,一台给刘主任留着对比,让老赵的劣质设备无所遁形。” 他握住苏晚星的手,指尖带着坚定的力量,“不管他们耍什么花样,我们都有准备。”
苏晚星点头,把匿名短信截图保存到加密文件夹,然后看着墙上的规划表,轻声说:“我们的约定不会被他们破坏的,对吧?” 陆知衍把她搂进怀里,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当然不会,只要我们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等这件事解决了,我们就去申请乡村扶持资金,把文创和模型推广做得更好,离我们的工作室更近一步。”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规划表上,“2026 年建立工作室” 的字样被镀上一层浅银。苏晚星靠在陆知衍怀里,渐渐睡着,梦里都是农场的麦田、麦秆编织的挂饰,还有属于他们的小小工作室。陆知衍却没太困,他看着手机里老赵的资料,又想起匿名消息的事 —— 这个神秘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总能提前知道老赵的动作?是朋友还是敌人?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资料和传感器,往东风农场赶。车驶过乡间小路时,苏晚星突然指着远处的果园说:“你看,那就是东风农场的苹果园,好像已经有人在那里等着了。” 陆知衍放慢车速,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园门口停着一辆黑色轿车,正是王总监的车。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警惕。这场围绕模型与文创的较量,还没结束,而今天的东风农场之行,将是他们守护约定的关键一战。老赵会不会真的调包数据?刘主任会相信他们吗?匿名消息里的预警,又会不会还有其他隐情?这些疑问像藤蔓一样缠绕在心头,为接下来的交锋埋下了令人揪心的悬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