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在蝉鸣与燥热中缓缓流逝。大吴皇朝,这个在废墟与战火中崛起的庞然大物,已然彻底站稳了脚跟。
北伐契丹,收复燕云;西平巴蜀,尽收天府;中原腹地,政令畅通;江淮财赋,滚滚而来。
四海之内,再无成规模的割据势力敢于公然挑战汴梁的权威。
伪唐虽部分地方尚苟延残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天下格局,已从群雄逐鹿,转向了一超独强。这个由徐天一手缔造的崭新王朝,其根基之稳固,远超世人之想象,再也无法撼动。
皇宫深处,宣政殿内,即便放置了冰盆,依旧驱不散那份因繁重政务而带来的沉闷气息。
徐天放下手中关于伪唐边境驻军换防的奏疏,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他的目光掠过殿顶精雕细琢的藻井,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待伪唐彻底平定,这天下才算初定。”他心中默念,“届时,跟着朕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这些老兄弟们,也该有个像样的交代了。”杜仲、李仁、徐忠、周本、张谏、高郁……一个个名字在他脑海中闪过。从寿州城西乱葬岗的溃兵,到光州盐场的挣扎求生,再到席卷江淮,定鼎中原,直至如今虎视天下,这些心腹文武,是他霸业之基。封公封侯,裂土赐爵,不仅是酬谢功勋,更是确立新朝秩序、稳固统治的必要手段。这份名单,他已在心中反复斟酌,只待伪唐的烽火彻底熄灭,便要昭告天下,大封功臣。
然而,与徐天思考着如何封赏功臣、规划帝国未来蓝图不同,皇宫之外的汴梁城,乃至大吴各州的官员权贵们,此刻关注的焦点,却更多地投向了皇帝的私事,子嗣。
陛下雄才大略,武功赫赫,文治亦初见成效,大吴江山看似铁桶一般。
可细数下来,陛下子嗣却显得单薄。中宫皇后朱清珞所出的嫡子徐承岳、嫡女徐昭曦,自然是金枝玉叶,地位尊崇。
花见羞如今正怀着龙种,亦是万众瞩目。除此之外,竟再无其他皇子公主。这对于一个疆域万里、正处上升期的庞大帝国而言,难免让人心生隐忧。
国本不固,则易生觊觎之心,这是历代王朝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于是,一股暗流开始在朝野上下涌动。先是几位御史台的言官,在例行奏对时,小心翼翼地提及“陛下子嗣关乎国本,宜广纳淑女,以繁皇枝”;紧接着,与张谏、高郁等重臣有姻亲或故旧关系的世家大族,也开始拐弯抹角地递话、送礼,希望能将族中适龄的嫡女送入宫中;甚至连杜仲、徐忠等军中大将的家族长辈,也被族中渴望“族中荣耀”的子弟说动,以“为陛下分忧,稳固国本”为由,委婉地表达了支持选秀的意思。
很快,“选秀充后宫,固国本安天下”的呼声,便从窃窃私语变成了联名上奏的奏章,一份份堆满了徐天的御案。
徐天对此,并非毫无察觉,只是眼下他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处理。
伪唐虽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边境的军事布防、内部的政治动向、残余力量的整合情况,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去研判、决策。
所有关于选秀的奏请,他都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便对侍立一旁的李肆吩咐道:“这些,先搁置起来。眼下伪唐之事为重。”
“老奴遵旨。”李肆躬身应道,麻利地将那些用词华美、引经据典的奏章挪到一旁。
徐天重新拿起一份关于伪唐新复地区春荒请求赈济的急报,刚看了几行,觉得口中干渴,便顺手端起手边玉碗,饮了一口其中冰镇的酒液。然而酒一入口,他眉头便微微一皱,放下玉碗,有些不满地问道:“李肆,今日这酒,滋味怎地与前几日大不相同?寡淡了许多,远不及前几日的甘醇爽口。”
李肆忙上前一步,赔着小心回道:“回大家,前几日的果酒,并非尚食局常备的贡酒,乃是……乃是后宫的嫔妃献上的。今日大家饮的,是尚食局按例进上的西域葡萄酿。”
“嫔妃献上的?”徐天挑了挑眉,有些疑惑。
他日理万机,后宫妃嫔虽多,但能让他记住并时常念起的,也就那么几位。
谁会特意献酒?而且这酒的味道,确实别致,让他在这烦闷的夏日里印象深刻。
李肆见他似有追问之意,便低声提醒道:“大家忘了?前些时日,老奴曾禀报过,是当初随蜀国降表一同入宫的那几位……与徐婕妤一同进宫的旧人。”
徐天经他这么一提醒,才恍然想起。是了,除了已册封为婕妤的徐氏姐妹(徐贤妃、花蕊夫人),似乎还有两位姿容不俗的蜀宫旧人,一个叫金飞山,性情温婉;一个叫李舜玹,带有异域风韵。
只是他政务繁忙,加之这两人初入宫时并未获得正式品级,住处也偏僻,他几乎将她们遗忘了。
“是金飞山和李舜玹?”徐天确认道。
“正是。”李肆答道,“前次大家批阅奏折至深夜,饮了她们献上的果酒,还赞了一句‘滋味甚佳’。”
徐天想起来了,似乎是有这么回事。当时只觉得那酒酸甜适口,果香浓郁,冰镇之后饮下,浑身暑气为之一消,比那些滋味厚重的贡酒更合他彼时的心意。
对比之下,今日这碗葡萄酿,确实显得涩口寡淡了。
“原来是她二人。”徐天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沉吟片刻,对李肆道:“你去问问,她们那里可还有酿好的果酒?若有,取些过来。这贡酒,比之真可谓难以下咽。”
李肆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个机会,连忙躬身:“老奴遵旨,这就亲自去办。”
李肆退出宣政殿,并未指派小内侍前往,而是点了两名得力的小太监,亲自往后宫西苑方向行去。
陛下难得对这两位几乎被遗忘的美人提起兴趣,他自然要亲自走一遭,以示重视,也顺便看看那两位如今是何光景。
西苑的宫室,比起徐婕妤所居的玉簪阁、花蕊夫人的金钗阁,乃至花见羞的凝香馆,自是偏僻简陋了许多。听竹小筑,院落不大,陈设也简单,但收拾得颇为整洁。
金飞山和李舜玹听闻大太监李肆亲自前来,还奉了陛下口谕,心中虽早有准备,也不免一阵紧张与激动。
自那日从徐婕妤处回来,她们便按照吩咐,精心准备了数种果酒,时刻盼望着能有面圣的机会。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二人连忙敛衽行礼,口称:“妾身恭迎李公公。”
李肆笑容可掬,并未摆出御前大太监的架子,温言道:“二位娘子快快请起。咱家奉陛下口谕,陛下尝了前次二位进献的果酒,甚是喜爱。今日饮及贡酒,觉得远不及二位娘子所酿,特命咱家前来,问问可还有存货?若有,请再进献一些。”
金飞山闻言,喜色几乎掩藏不住,连忙道:“有!有!承蒙陛下不弃,妾身与李妹妹近日正好新酿成一些,正不知该如何进献……”说着,她便与李舜玹一起,引着李肆去看她们储存在阴凉处的酒坛。
她们取出的,是两种精心准备的果酒。
一种是桑椹酒,酒色深邃如紫宝石,在光下流转着迷人的光泽,又称“紫酒”,乃是用被誉为“民间圣果”的桑椹酿造,口感醇厚绵长。
另一种是杨梅酒,色泽鲜红透亮,宛如“夏日红宝石”,用的是今夏最新鲜的杨梅,酿好后冰镇,饮之可“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
李肆看了看酒色,闻了闻隐约透出的果香,点了点头:“果然是好东西。二位娘子且准备一下,随咱家一同前往宣政殿,亲自向陛下进献吧。陛下此刻正在殿中批阅奏章,饮了这酒,或能解解乏。”
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金飞山和李舜玹强压下心中的狂喜,连忙应下,仔细检查了妆容衣饰,确保无不妥之处,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酒装入精致的玉壶中,又用冰桶镇着,这才跟着李肆,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第一次踏入了象征着帝国权力核心的宣政殿。
踏入殿门,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殿柱,光滑如镜的金砖,御座上那位身着玄色常服、不怒自威的年轻帝王,都让她们心生敬畏,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屏住呼吸。
“妾身金飞山(李舜玹),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二人依着宫规,盈盈下拜,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徐天从奏疏中抬起头,目光落在殿中跪着的两名女子身上。
相较于记忆中模糊的印象,此刻真人就在眼前,倒是清晰了不少。金飞山果然如传闻般,身段丰腴,眉眼温顺,低眉顺眼间自带一股我见犹怜的怯懦之态;而李舜玹,则身姿挺拔,肤色微深,鼻梁高挺,眸色浅淡,那份异域风情与周遭的中原女子截然不同,更透着一股沉静的疏离感。
“平身吧。”徐天语气平淡,“酒带来了?”
“是,陛下。”金飞山连忙应道,双手微颤地捧起那壶紫莹莹的桑椹酒,李舜玹则捧起那壶红艳艳的杨梅酒。
早有内侍上前接过,按照规矩,由专门的尝毒内侍各取一小杯饮下验毒。
等待的片刻,殿内一片寂静。金飞山紧张得手心冒汗,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李舜玹虽表面平静,但微微抿紧的嘴唇,也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片刻后,尝毒内侍无恙,示意酒水安全。内侍这才将酒壶捧至御前,为徐天斟满一杯桑椹酒。
徐天端起玉杯,只见酒色瑰丽,香气清幽。
他浅尝一口,醇厚的甜意与淡淡的果酸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滋味层次分明,远比前次饮用的更为精妙。
他不由点了点头,又尝了尝那杨梅酒,冰镇后的酒液带着沁人心脾的凉意,酸甜爽口,果然如李肆所传的那般,能消暑解腻。
“不错。”徐天难得地赞了一句,“你二人倒是心灵手巧。这酒是如何酿制的?”
见陛下发问,且语气温和,金飞山鼓起勇气,按着徐婕妤事先的提点,柔声细语地回答道:“回陛下,这桑椹酒,需取初夏熟透的紫黑桑椹,洗净沥干,加以适量冰糖与酒曲,密封置于阴凉处,待其自然发酵……期间需留意温度,不可过高过低,方能得此醇厚风味。”她声音本就柔糯,此刻带着小心,更显得楚楚动人。
李舜玹则接着补充杨梅酒的酿法,她的声音清冷一些,但条理清晰:“杨梅需选色泽深红、果肉饱满者,用淡盐水浸泡后晾干,同样以冰糖、酒曲配比,入坛密封。因其性易腐,更需注意洁净与密封,且酿制时间不宜过长,方能保其鲜爽之味。”
徐天一边听着,一边不知不觉间,将杯中之酒饮尽,内侍连忙又为他斟上。
或许是这酒滋味确实合他心意,或许是连日操劳难得放松,又或许是殿中多了两位鲜妍柔顺的美人,他竟难得地感到一丝惬意,连日来因伪唐政务和选秀奏章带来的烦闷,似乎也消散了不少。
他并未再多问酿酒细节,反而问起了她们入吴宫后的生活,可还习惯汴梁的水土之类。
金飞山一一小心应答,话语间不免流露出些许寄人篱下的委屈与对陛下关怀的感激。
李舜玹则回答得更为简洁,但偶尔提及蜀中与中原风物的不同时,也能说出些有趣的见解。
殿内的气氛,在甘美的酒香与柔和的对话中,渐渐不再那么紧绷。徐天饮了几杯酒,俊朗的脸上泛起一丝微醺的薄红,眼神也柔和了许多。
他看着殿下并立着的两名女子,一个柔媚可人,一个冷艳别致,在这烦闷的夏夜,如同两道清新的风景。
他放下酒杯,对侍立在旁的李肆淡淡道:“今夜,朕就在宣政殿歇息了。让她二人……留下伺候吧。”
李肆心领神会,立刻躬身:“老奴遵旨。”
金飞山和李舜玹闻言,心中俱是一震,随即涌上巨大的惊喜与一丝不可避免的紧张。
她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二人连忙再次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激动与顺从:“妾身……遵旨。”
宫灯被拨得更加明亮,却又巧妙地用纱罩笼住了刺眼的光芒,只留下满室朦胧而暖昧的光晕。御座之后的屏风被移开,露出了后面供皇帝临时休憩的暖阁。熏笼里添上了助眠的安息香,丝丝缕缕,缠绕在殿宇之间。
内侍与宫人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只留下必要的几人守在殿外。厚重的殿门缓缓合拢,将外界的一切喧嚣与纷扰隔绝。
宣政殿内,酒意微醺,春色暗藏。对于金飞山和李舜玹而言,这是一个等待了太久,终于迎来的,改变命运的夜晚。对于徐天而言,这或许是繁重政务之余,一次难得的放松与宣泄。而对于这深宫,乃至整个汴梁的权贵圈层而言,皇帝今夜留宿两位无名宫人于宣政殿的消息,注定会在明日清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一个新的夜晚开始了,而某些人的命运轨迹,也将在这一夜之后,悄然转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再造山河三十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