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田家村早已不是旧时模样。
平整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口,路边立着醒目的指示牌——“茵岳集团”、“田家村手工艺生态园区”。
昔日的土坯房大多被翻修成了整洁的砖瓦小楼,不少人家门口还停着小汽车。村中心广场上,老人们带着孙辈悠闲散步,孩子们在崭新的健身器材上玩耍嬉戏。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息。
村头那棵见证了无数岁月的老槐树下,依旧是信息交流的中心。
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晒着太阳,喝着茶,话题总也绕不开那个改变了村子命运的人。
“啧,想想几年前,咱村啥光景?现在呢?家家户户,只要肯干,谁一年不挣个几万块?”一个豁牙老头眯着眼,感慨万分。
“那可不!多亏了茵茵那孩子!”旁边一个老太太接过话茬,脸上满是与有荣焉,“要不是她硬生生把‘茵岳’搞起来,带着咱们村的媳妇闺女们干活,咱现在指不定还在土里刨食呢!”
“何止是咱们村?”另一个戴着老花镜、看起来有些文化的老头扶了扶眼镜,“邻村,甚至镇上,多少人在‘茵岳’上班?多少人家靠着种他们需要的藤条、果子发了家?茵茵这孩子,是带活了一大片啊!”
这时,一个骑着崭新电动三轮车、车斗里装着“茵岳”半成品的中年汉子路过,听到议论,停下来笑着插嘴:
“叔,婶儿,你们又夸咱们关总呢?我刚从镇上新开的编织技能培训班回来,好家伙,乌泱泱全是人!都是听了关总的故事,想来学手艺的!”
老太太拍着腿乐:“听听!咱们茵茵,都成‘关总’了!还成了榜样了!”
老槐树不远处,是“茵岳”最早的那片工坊,如今已被改造成“田家村妇女创业孵化基地”和一个小小的村史展览馆。
展览馆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
有关茵茵最初在镇上摆摊的模糊影像;有“茵岳工坊”省城店开业时的热闹场景;有她和田铭岳补办婚礼时幸福的合影;有法庭上她慷慨陈词的瞬间;也有“茵岳集团”成立和“桂香基金”启动时的大合照……
一张张照片,串联起一个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经常有外地来的考察团、游客,甚至是媒体记者,在这里驻足,听着村里指派的讲解员,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着“关茵茵”和“茵岳”的诞生与发展。
“……就从咱们这田家村,一个差点被唾沫星子淹死的小媳妇,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带着全家,带着咱们全村,走到了今天!”讲解员往往是村里比较伶俐的年轻人,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游客们听着,脸上露出惊叹、敬佩,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神情。
“太励志了!”
“这才是真正的逆袭啊!”
“回去得让我家那口子也听听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早已超越了田家村的范围。
它被写进了县志,被市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被许多遭遇困境的女性视为照亮前路的一盏灯。
关茵茵这个名字,在很多人心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逆袭、救赎、奋斗、坚韧,以及那份弥足珍贵的家庭之爱与反哺之情。
夕阳西下,将田家村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
老槐树下,闲聊的老人们准备起身回家。
豁牙老头望着远处“茵岳集团”总部楼顶的招牌,悠悠地总结了一句:
“咱们田家村,往后多少年,怕是都离不开‘茵茵’这个名字咯!”
其他人纷纷点头,脸上带着满足而平和的笑容。
一个新的传说,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将继续流传下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恶媳罢工后全家都慌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