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年味儿已经像浓得化不开的糖稀,弥漫在田家村的每一个角落。
田家老宅更是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
“慢点慢点!这箱是给孩子的玩具,别磕着了!”田铭启指挥着两个小伙子从物流公司的车上往下搬东西,自己怀里还抱着个大纸箱,额头冒汗,脸上却笑得灿烂。
他的未婚妻跟在后面,手里拎着几大包新衣,笑着对迎出来的关茵茵说:“嫂子,铭启恨不得把整个县城都搬回来!”
关茵茵系着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见状赶紧帮忙接过一些:“回来就好,买这么多东西干嘛,家里什么都不缺。”
“那不一样!这可是咱家最团圆的一个年!”田铭启把箱子放下,搓着手,意气风发。
院子里,田明红正举着手机做直播,镜头扫过挂着红灯笼的屋檐、贴了一半的春联和忙忙碌碌的家人。
“家人们看!我二哥给我带的新年礼物!超大只的毛绒熊!……谢谢‘春暖花开’送的跑车!祝大家也团团圆圆!”
她清脆的声音为热闹更添了几分鲜活。
田明雪和丈夫赵栋梁带着他们刚满一岁、裹得像个小棉球似的宝宝也回来了。小家伙不怕生,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一切,引得大家都围过去逗弄。
“哎呀,看看这小鼻子小眼,长得真像明雪小时候!”田老汉坐在轮椅上,被田铭岳推到院子中央,看着重孙,笑得合不拢嘴,精神头比平时足了不少。
田明喜和丈夫是开车从省城回来的,后备箱里塞满了集团年货和给她负责的质量检测部门优秀员工准备的额外奖励。
就连在偏远山区跟进公益项目的田明悦,也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身边果然跟着那位斯文白净的省城志愿者小伙。小伙子有些腼腆,但手脚勤快,一到就帮着搬东西、贴春联,眼神却总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田明悦。
这还不算完。
下午,几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车陆续停在了老宅外。
首先下来的,是几位穿着朴素、眼神却充满感激的中年妇女。她们是“桂香基金”首批成功创业的代表,周大娟和王秀芬就在其中。
“关总!田老板!过年好!我们……我们没啥好东西,这是自家养的鸡、做的腊肉,还有这些鞋垫,是我们合作社姐妹们一点心意,您千万别嫌弃!”周大娟提着大包小包,激动得脸泛红光。
关茵茵连忙迎上去,握住她粗糙的手:“大娟姐,你们能来,就是最好的年礼!快屋里坐!”
紧接着,集团的几位核心高管,也带着家人一起来给关茵茵和田铭岳拜早年。他们中有的跟着田家干了七八年,从一个小作坊做起,早已不仅仅是雇员,更像是家人。
老宅的堂屋、甚至院子里临时支起的棚子下,都摆上了大圆桌。
人头攒动,笑语喧哗。
孩子们在人群中追逐嬉闹,男人们凑在一起聊着事业见闻,女人们则挤在厨房里,一边手上飞快地忙活着年夜饭,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家长里短。
砧板上的剁肉声,油锅里的滋啦声,洗菜的哗哗声,还有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最生动、最温暖的生活交响乐。
关茵茵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济济一堂、繁荣兴旺的景象,有些恍惚。
她想起了重生后第一个春节,婆婆新丧,家里冷锅冷灶,孩子们瑟缩,田铭岳眉头紧锁,亲戚邻里避之不及……
与眼前这热气腾腾、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的画面,形成了太过强烈的对比。
田铭岳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轻轻揽住她的腰,低声问:“是不是有点吵?”
关茵茵摇摇头,将头轻轻靠在他肩膀上,眼眶微热,嘴角却高高扬起。
“不,这样真好。”
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
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夜幕渐渐降临,大红灯笼亮起,映照着每一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年夜饭的香气,已经浓郁得让人食指大动。
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而温暖的团圆年,即将开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恶媳罢工后全家都慌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