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按照惯例,要离开洛阳,前往城南的高平陵祭拜先帝曹叡。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其核心党羽,全都扈从前往。
这对于蛰伏已久的司马懿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洛阳城内权力空虚,而所有的对手都聚集在了城外。
正月初五,就在曹爽等人出城不久,司马懿立刻撕下了所有伪装,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他以郭太后(被他控制)的名义,下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占领武器库,派兵驻守洛水浮桥。同时,他上书皇帝曹芳,弹劾曹爽的种种罪状,声称自己此举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高平陵之变” 。用商业术语说,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雷霆万钧的 “内部政变”。
司马懿的行动,堪称政变教科书:
1. 控制中枢: 迅速占领公司总部(皇宫)和通信中心,取得官方发布信息的权力。
2. 掌握武装: 控制公司安保部门(军队和武器库),确保武力优势。
3. 争取舆论: 他争取到了朝中一大批对曹爽不满的老臣(如蒋济、高柔等)的支持,让自己的行为带有“正义”色彩。
4. 心理攻势: 他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放弃权力,便保留其性命和富贵。此举成功地麻痹和动摇了曹爽。
消息传到高平陵,曹爽集团瞬间乱作一团。他们手中握有皇帝这张王牌,身边也有少量军队。大司农桓范冒死逃出洛阳,劝曹爽挟天子前往许都,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这无疑是当时最正确、也是唯一可能翻盘的策略。
然而,曹爽的懦弱和无能在此刻暴露无遗。他犹豫了一整夜,既不甘心放弃权力,又害怕与司马懿正面冲突。他感叹道:“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他竟然天真地相信,只要交出手中的股权,还能回家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在司马懿派来的说客和自身懦弱性格的双重作用下,曹爽最终选择了投降,交出了权力。他以为能保住性命,却不知政治斗争的残酷。一旦放下了武器,就等于交出了生杀大权。
司马懿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权倾朝野的曹爽集团。随后,他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核心党羽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并其三族,全部诛杀。洛阳城血流成河。
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一举清除了曹魏公司内部最大的“控股股东家族”(曹爽宗室集团),完成了对董事会和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夺取。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对曹爽极度鄙夷):“蠢材!十足的蠢材!手握天子这张最大的牌,居然吓得不敢出!桓范之计,乃是唯一生路。曹爽这厮,志大才疏,贪权又怕死,活该被族诛!司马懿这洛水之誓,怕是史上最不值钱的誓言了。”
---
“司马昭之心”:从控制到图穷匕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然清除了最大的对手,但并未立刻取而代之。他依然保持着“魏朝忠臣”的人设,担任丞相,加九锡,但拒绝了郡公的封爵。他深知,曹魏公司经营多年,内部仍有忠于曹氏的势力,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和清理。
不久,司马懿去世,其长子司马师接替了父亲的权位,成为曹魏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司马师比其父更为强势,他废黜了试图反抗的皇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彻底将皇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橡皮图章。任何敢于挑战司马家族权威的势力,如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的起兵,都被他迅速而残酷地镇压下去。
司马师在平定淮南叛乱后病逝,权力之杖传到了其弟司马昭手中。到了司马昭这一代,司马家族取代曹魏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显,几乎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商业语言,就是:“司马昭企图恶意收购、全面接管曹魏公司的野心,连街上的路人甲乙丙丁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司马昭的权势比其父兄更盛。他加封晋公,建晋国,设置独立的官僚体系,相当于在曹魏公司内部,又成立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子公司”,并且这个子公司的规模和权力,很快就要超过母公司本身。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篡位行径,年轻的皇帝曹髦再也无法忍受。他不愿做汉献帝第二,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的悲鸣。公元260年,曹髦亲自率领宫中宿卫和奴仆,鼓噪而出,要去讨伐司马昭。
这无疑是以卵击石。曹髦的行动很快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带兵拦住。在冲突中,贾充指使部下成济,用长戈刺死了皇帝曹髦。
当街弑君,这在儒家伦理中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将成济作为替罪羊诛灭三族。但他篡位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止。他另立曹奂为帝,并加封晋王,享受皇帝级别的礼仪。
至此,曹魏公司的品牌信誉和法人资格已经名存实亡。公司的所有核心资产、人力资源、业务流程,都已牢牢控制在司马家族手中。所谓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坐在总裁办公室里的傀儡。只差最后一道法律手续—— “股权转让协议”(禅让诏书),司马家族就可以正式将曹魏公司更名为“晋朝集团”了。
【跨时空吐槽】
康熙(对弑君行为严厉批判):“当街弑君,骇人听闻!司马昭父子,跋扈至此,已无人臣之礼。‘路人皆知’四字,道尽了其狼子野心。曹髦虽死,然其血性,远胜其祖曹丕!司马氏以此等手段得国,其国祚岂能长久?朕看未必!”
---
最后的帷幕:淮南三叛与“禅让”的闹剧
在司马氏父子逐步蚕食曹魏股权的过程中,并非没有遇到抵抗。除了皇帝曹髦悲壮的绝地反击外,地方上的实力派也曾多次起兵,试图挽救曹魏公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生在淮南地区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 第一次(王淩之叛,251年): 由太尉王淩策划,企图废黜皇帝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以对抗司马懿。结果事情泄露,被病重的司马懿亲自领兵迅速平定。王淩自杀,曹彪被赐死。此事后不久,司马懿去世。
· 第二次(毋丘俭、文钦之叛,255年): 镇东大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发布檄文列举司马师罪状。司马师抱病亲征,成功平定叛乱。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司马师也在班师回朝后病逝。
· 第三次(诸葛诞之叛,257年): 接替毋丘俭镇守淮南的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见前两次叛乱被迅速镇压,心生恐惧,于是积蓄力量,联结东吴,在寿春再次起兵。司马昭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征讨,经过近一年的围城,才攻破寿春,诸葛诞战死。
“淮南三叛”的失败,标志着曹魏地方实力派对中央司马氏的反抗被彻底粉碎。司马家族通过血腥的镇压,清除了内部最后一批有组织的反对派,完全巩固了权力。
从此,曹魏境内再也无人能够挑战司马昭的权威。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收购”的最后一步——制造天命所归的舆论。
他命令手下文人制造祥瑞,编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宣扬司马家族的功德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曹氏,取代曹魏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同时,他发动了灭亡蜀汉的战争(263年),由钟会、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这一不世之功,更是将司马昭的个人威望推向了顶点。
灭亡蜀汉后,司马昭接受了晋王的封号,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然而,就在他准备完成“收购”的最后手续时,却于公元265年病逝。
最终,完成这“临门一脚”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儿子司马炎身上。公元266年2月8日(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仿效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故事,让魏元帝曹奂“自愿”将皇位禅让给自己。
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公司,这家由曹操辛苦创业,历经五代cEo的庞大集团,最终被内部的“资深合伙人”司马家族,通过长达十六年(249-265)的精心策划和步步蚕食,完成了“恶意收购”,并改了名字,重新上市。
一场“窃取革命果实”的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总结历史教训):“曹魏之亡,非亡于司马氏,实亡于自身。曹丕、曹叡猜忌宗室,导致外无藩屏;重用司马懿这等权臣,导致内失其柄。司马家三代隐忍,处心积虑,终成其事。可见这公司股权结构,至关重要,一旦被权臣架空,离破产清算也就不远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帝王串串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