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之前的压抑气氛早已被兴奋和期待取代。
装修风格我觉得要走简约中式,王强难得地提出了审美建议,不要太多花哨的东西,重点是让人感到舒适、放松。
餐具也要特别定制,林晓雨补充道,要能衬托出食物的美感,特别是文思豆腐羹,一定要用深色的碗,才能突出豆腐丝的纤细。
陈洋听着伙伴们的建议,心中暖流涌动。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还有一个问题,王强突然想到,如果我们开了店,摊位还保留吗?
陈洋和林晓雨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答案。
保留。陈洋肯定地说,摊位是我们的根,不能丢。而且,摊位和店面可以形成差异化经营。摊位继续做实惠的经典菜品,店面主打高端和特色。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妙啊!王强一拍大腿,这样既留住了老顾客,又能开发新客源!
林晓雨也点头赞同:这就像是一个品牌的两个产品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讨论持续到深夜,三人都毫无睡意。策略已经清晰,接下来就是执行。
我来分配一下任务。陈洋最后总结道,我负责菜品研发和品质把控,特别是文思豆腐羹的标准化——虽然每份都是手工制作,但要保证基本的水准。
我负责店面寻找和后续的装修监督。王强主动请缨,保证在一个月内找到合适的店面!
我负责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林晓雨合上电脑,文思豆腐羹的预热宣传明天就开始,新店的视觉设计我也会同步进行。
三人相视而笑,彼此眼中都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对了,林晓雨想起什么,新店开张后,我们可以考虑开通预订系统,不仅可以预订文思豆腐羹,也可以预订其他需要时间的特色菜品。这样既能控制客流,又能提升体验。
好主意。陈洋赞赏地点头,科技我们要用,但不是像他们那样取代人工,而是辅助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王强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突然觉得,对面那个未来面馆也没那么可怕了。他们做他们的科技快餐,我们做我们的手艺精品,各走各的路!
第二天开始,三人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陈洋每天收摊后,都要花数小时练习文思豆腐羹。这道菜不仅考验刀工,更考验心境。他发现在制作过程中调动【能量共鸣】的能力,能够让豆腐丝更加细腻均匀,仿佛每一根都注入了生命力。
王强几乎跑遍了夜市周边的所有待租店铺,每天晚上都会带着一堆资料来找陈洋商量。最后他们选定了一个离夜市入口不远的老房子,虽然只有三十五平,但带了一个小小的后院,正好可以用来做食材的初步处理。
林晓雨的宣传也开始见效。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陈洋制作文思豆腐羹的短视频,配文即将消失的技艺,在逍遥面馆重生。视频迅速获得了大量关注,很多人留言表示期待。
更让人惊喜的是,郑老伯听说他们要开店后,主动表示可以投资一部分资金。我这把年纪了,钱留着也没用,老人笑着说,能看到传统手艺发扬光大,比什么都强。
连之前被陈洋帮助过的赵明远也打来电话,说他现在工作的公司有装修资源,可以帮忙介绍靠谱的施工队。
这些支持让陈洋深深感动。他意识到,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由善意和信任编织起来的网络。
一周后的晚上,三人再次聚在陈洋的出租屋里。这次的气氛与上次截然不同。
王强带来了店面租赁合同的草案:价格谈下来了,比预期还低了百分之十!房东听说我们要做传统面馆,特别支持。
林晓雨展示了新店的视觉设计方案:简约的木质招牌,上面是苍劲有力的逍遥面馆四个字,店内设计以原木和青砖为主,营造出温暖质朴的氛围。
陈洋则端出了他练习多日的文思豆腐羹。清澈的汤底中,豆腐丝如同绽放的菊花,配上细细的火腿丝和青菜丝,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件艺术品。
太美了......林晓雨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这根本舍不得吃啊!
王强直接舀了一勺送入口中,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鲜!太鲜了!而且这口感......洋哥,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陈洋看着伙伴们满意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道菜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厨心的磨练。每一次制作,他都仿佛在与古代的厨人对话,感受着他们对完美的追求。
新店开业那天,陈洋看着窗外的霓虹,目光坚定,我们就用这道文思豆腐羹,告诉所有人什么是真正的厨艺。
对面的未来面馆依旧灯火通明,但此刻的三人已经不再感到压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一条用匠心铺就的路。
这条路或许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守护真味的梦想。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美食守护者:陈洋的奇妙冒险之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