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来酒楼的后厨,像一架永不知疲倦的精密机器,从黎明前的黑暗一直轰鸣到深夜。蒸笼里冒出的白汽带着面食的甜香,大锅里滚着乳白色的高汤,砧板上“笃笃笃”的切菜声清脆而密集,灶膛里跳跃的火光映着大师傅们汗津津、油亮亮的脸庞。陈青山就在这里,像一颗刚刚被投入激流的石子,努力适应着这陌生而快节奏的一切。
他穿着酒楼统一的、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腰间系着围裙,大部分时间都埋首在水池边,与堆积如山的碗碟盘盏、沾着泥污的蔬菜为伍。冰冷刺骨的井水,油腻的碗碟,还有那似乎永远也洗不完的食材,是他每日的功课。偶尔,他也会被派去搬运米面、擦拭桌椅,或者守在灶前看着火候。活儿琐碎、繁重,甚至有些枯燥,但他从不抱怨,也绝不偷懒。那双原本握惯了锄头镰刀的手,如今浸泡在碱水里,渐渐变得发白、起皱,但他眼神里的光却并未熄灭。
他的勤快和踏实,很快就被管事的和张师傅看在眼里。于是,一些需要外出、稍微“轻省”些,却又考验眼力和诚信的活计,开始慢慢落到他头上——比如,去东市采买一些时令的、用量不大的鲜蔬,或者去后门验收乡下人送来兜售的鸡蛋、山货。
第一次独自走出酒楼后门,踏入县城那喧闹的街道时,青山感觉自己像是跳出井底的蛙,眼睛几乎不够用了。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比小河湾村的土路平整宽阔得多,两旁店铺林立,幌子迎风招展。绸缎庄里挂着流光溢彩的布料,杂货铺里琳琅满目,空气中混杂着食物的香气、脂粉的味道、还有牲口和人群特有的气息。叫卖声、吆喝声、车马声、交谈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声浪,冲击着他的耳膜。他小心翼翼地避让着行人、轿子和马车,心里既兴奋又有些惶恐。这就是县城,一个与他过去十六年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很快就熟悉了去东市的路。那里是县城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各种摊贩云集,叫卖声此起彼伏。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李翠儿。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他照例去东市为酒楼挑些品相好的时鲜蔬菜。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一个姑娘的摊位吸引了他的目光。摊子上摆的不是寻常的瓜果蔬菜,而是一个个编织得极其精巧细密的篮筐,还有一摞摞绣着简单却别致花纹的鞋垫。那姑娘看上去约莫十五六岁年纪,穿着一件青色的细布褂子,虽也是寻常布料,却浆洗得干干净净,连衣角都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头发梳成时兴的样式,插着一根普通的木簪子,衬得她模样愈发俊俏。她不像其他摊贩那样大声吆喝,只是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手里还在不停地编着一个小巧的蝈蝈笼子,手指翻飞,灵巧得很。偶尔有客人驻足,她便抬起头,未语先笑,露出一口细白的牙齿,声音清脆得像清晨的雀鸟:“大娘,看看这篮子吧,柳条编的,结实耐用!”“大叔,这鞋垫吸汗,走路舒服!”
青山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摊位的东西确实做得精细,想着快月底了,或许可以买个小巧的篮子给娘和妹妹装针线。他走过去,蹲下身拿起一个篮子仔细看着。
“小哥,这篮子用的都是上好的柳条,水里泡过又晾干,保证不开裂不变形。”李翠儿见他看得认真,便笑着介绍,目光清澈,没有丝毫怯生。
青山点点头,老实地说:“是编得好。比我们村里人编的细发多了。”他付了钱,拿着篮子走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接触,平淡无奇。
过了几天,青山又来东市,这次是酒楼需要一些新鲜的、带着露水的荠菜包饺子。他正蹲在一个菜摊前挑拣,就听见旁边传来一阵略显尖锐的争执声。扭头一看,是李翠儿和一个穿着体面、却有些刻薄相的老妇人。
“你这鞋垫分明就是比昨天贵了一文钱!小小年纪,怎么做生意如此不实诚?”老妇人指着鞋垫,声音拔得老高。
李翠儿脸上依旧带着笑,语气却不卑不亢:“这位奶奶,您怕是记错了。昨天那种是寻常粗布的,今天这种是加了软木垫心的,本就贵一文钱,您摸摸看,是不是更厚实软和?一分价钱一分货,咱可不能瞎说。”
“什么软木硬木的!我看你就是看我这老婆子好欺负,坐地起价!”老妇人有些不依不饶。
周围有人围拢过来看热闹。青山见状,想起自己上次买的篮子确实做工精良,价钱也公道,便忍不住站起身,帮了一句腔:“这位大娘,她这鞋垫确实有好有次,价钱不一样。我们酒楼也常来这片买东西,她确实没骗你钱。”
他话说的有理有据,一个大小伙子往那里一站无形中给李翠儿撑了腰。老妇人看了看青山,又看了看一脸坦然的李翠儿,嘟囔了几句,最终还是按原价买了一双鞋垫走了。
人群散去,李翠儿转过头,对着青山嫣然一笑,眼睛弯成了月牙:“刚才谢谢你啊,小哥。”
青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没……没事,我就是说了句实话。”
“你是悦来酒楼的伙计?”李翠儿看着他身上的打扮,问道。
“嗯,在后厨……打杂。”青山老实回答。
“怪不得看着面善,我常去你们后门送东西呢。”李翠儿笑起来,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我叫李翠儿,是附近李家庄的。你呢?”
“陈青山,永宁镇,小河湾村的。”
“小河湾村?我知道!我五堂嫂就是你们村的。”李翠儿惊喜地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就这样,两人算是正式认识了。此后,青山每次来东市,只要看到李翠儿出摊,总会下意识地多看几眼。有时会停下来简单聊两句,问问她最近又做了什么新花样,或者听她说说李家庄的趣事。
他发现李翠儿不仅手巧,嘴也甜,脑子活络,很会做生意。李翠儿不忙的时候喜欢和周围的人聊天。大家一起杂七杂八的说一些趣事,村里谁家和谁家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啦,哪家的婆婆刻薄儿媳妇儿,什么村里的闲汉爱勾搭寡妇……酒楼里空闲的时候陈青山总是不自觉的往东市这边了,总是默默的听她说话,不知不觉间买了好几双不同的鞋垫子。
李翠儿叫卖东西时眼睛里闪着独立和自信的光,让青山觉得格外动人。
李翠儿也对青山很有好感。她觉得这个酒楼伙计虽然话不多,但眼神正,人实在,肯干活,不像有些奸懒馋滑的。知道他一个人在县里学手艺,无亲无故的,有时会顺手塞给他一个自己编的、可以挂在腰间放零碎东西的小荷包,或者在他买完菜临走时,飞快地往他篮子里放两个自家树上结的、红彤彤的果子。
“拿着,青山哥,回去尝尝鲜!”她总是笑得明媚,声音清脆。
青山推辞不过,心里却像被羽毛轻轻拂过,泛起一丝陌生的、甜丝丝的涟漪。他回到酒楼,吃着那甘甜的果子,看着腰间那个小巧的荷包,李翠儿娇俏伶俐的模样,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在这座陌生的县城里,这个同样为了生活努力奔波的姑娘,像一道亮丽的风景,悄然映入了他的心田。他开始期待每一次去东市的机会,期待看到那个叫李翠儿的姑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成为农家子,看我耕读传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