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动了桌上的纸页。张月琴抬头看了眼窗外,天色灰沉,山那边起了雾气。她刚把一片滑落在地的山藿香捡起放回竹篓,就听见外头脚步声急促。
“张医生!我家娃早上咳得厉害,还发烧。”
来的是王家媳妇,怀里抱着孩子,脸被风吹得发红。
张月琴放下篓子,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听了几声咳嗽。孩子鼻音重,呼吸时胸口起伏明显。她问:“昨晚睡觉有没有盖好?是不是出了汗没换衣裳?”
“是盖了的,可半夜他蹬被子,今早就这样了。”
她点头,让王家媳妇先回去,药稍后送过去。人刚走,李婶也来了,说自家孙子昨夜开始打喷嚏,今天一早流清涕,饭都没吃下。接着赵大爷拄着拐过来,说老伴夜里喉咙发痒,咳得睡不着。
一个上午,来了五户人家,说的都是类似症状:怕冷、咳嗽、鼻塞、低烧。
张月琴坐在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近期集中发热咳嗽病例”。她一条条记下各家情况,发现这些人最近都干过农活,有的在田里割草,有的去溪边洗菜,都在湿地上待过许久。天气阴冷,早晚温差大,衣服湿了没及时换,风一吹便受了寒。
这不是个例。她合上本子,心里清楚,这波病要传开了。
她起身走到药柜前,拉开几格抽屉查看。防风只剩一小撮,荆芥没了,连常用的紫苏叶也不足。这些药散寒解表,本该用上,但现在不够分给全村人。她不能等药材补全再行动,得用现有的东西想办法。
她想起前几天采的山藿香。那草性温,能理气化湿,对脾胃虚寒的人有帮助。这次感冒多由风寒夹湿引起,山藿香可作主料。再加上紫苏叶、生姜、葱白,都是常见食材,家家都有,煮汤也不难。若再加一点黄芪,可增强体质,预防外邪入侵。
她立刻动手配量。山藿香三钱,紫苏叶两钱,生姜三片,葱白带须两段,黄芪一片。这个方子温和,大人小孩都能喝,不会伤身。她先取小半份药材,加水煎煮,熬出一碗汤汁,晾到温热后自己喝下。
接下来两个时辰,她坐在桌边观察身体反应。胃里没有不适,手脚渐渐回暖,鼻腔通畅了些。她确认无碍,才在纸上写下正式配方,抄了五份,贴在诊所门外的木板上。
傍晚时,她提着陶罐出门。罐里装着刚熬好的药汤,还冒着热气。第一户去了王家。她把碗递过去,让孩子母亲喂孩子喝下。对方皱眉:“这味儿有点冲。”
“喝完会出点汗,记得擦干,别吹风。”
第二户是李婶家。孙子缩在被窝里,满脸通红。张月琴把药端过去,看着孩子一口口喝完,又叮嘱老人:“明早要是还烧,我再来换药。”
第三户、第四户……她一家家走,一碗碗送。每到一处,都说同样的话:“这不是治病,是防病。就像下雨前关窗,别等淋湿了才换衣。”
有人听完点点头,有人还是嘀咕:“我没病干嘛喝药?”
但她不管那些话,只管把药送到。第二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在诊所后院支起铁锅,架上柴火,开始熬大锅药。一锅能装二十碗,她算好了量,山藿香为主,其他辅料按比例加入。药香很快飘出去,引来了几个路过的人。
“这是做啥?”
“预防感冒的汤,免费领,一天一次,连喝三天。”
起初没人动。她也不催,盛了一碗放在桌上晾着。过了一会儿,王嫂来了,说昨天孩子喝了药,夜里没再咳醒,今早鼻塞也轻了。她一听,主动上前端了一碗喝下。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赵大爷也来领了一碗,喝完咂咂嘴:“没多苦,倒是暖胃。”
从那天起,每天上午九点,锅准时开熬。药汤煮好后,由几位愿意帮忙的妇女轮流分发。她们自带碗筷,领回去给家人喝。张月琴不再挨家送,但每天仍要巡查几户重点人家,看有没有新发病的。
第三天,她拿出一张纸,画了简单的格子图,横着标日期,竖着标人数。她在上面写:第一天发病七人,第二天新增四人,第三天只有两人。她把这张图贴在黑板旁边,底下写一行字:“服药后发热咳嗽人数变化”。
有人驻足看,有人凑近问:“这图啥意思?”
“意思是,喝药的人多了,生病的人少了。”
一位老太太拉着孙女过来,说孩子昨晚打喷嚏,今天一早就来领药,想早点预防。张月琴给她倒了一碗,看着祖孙俩坐下喝完才离开。
到了第五天,村子里咳嗽声少了许多。原先常听见哪家孩子咳个不停,现在安静下来。诊所在早晨不再挤满求药的人。她翻看记录,本周新增感冒病例只有三人,且症状轻微,未出现高烧。
这天晚上,她坐在灯下更新笔记。笔尖在纸上移动,写下:“群体预防初见成效。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众人配合。药方以平和为主,重在持续服用,不在猛攻。”
她写完合上本子,抬头看了眼墙角的陶碗。十几个碗整整齐齐摆在地上,全是今天收回的,已经洗净晾干,明天还能用。锅里的残渣她没倒,留着明早再煎一次二煎汤,不浪费一点药材。
她站起身,把空陶罐放进柜子里。手指碰到药箱,顺手打开看了一眼。黄芪少了三分之一,山藿香也快见底。她记在心里,打算后天再去南坡看看,那里还有几株长得茂的。
窗外夜深了,风停了。她吹熄油灯,屋里暗下来。
她刚躺下,听见外面有脚步声靠近。门轻轻敲了两下。
“张医生,我家婆娘刚发烧,我能领碗药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母亲是赤脚医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