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晨光刚漫过老巷的墙头,就被一层薄云裹住了暖意。孙晓挎着竹篮刚走到槐树下,就看见张叔蹲在石桌旁翻晒竹条,竹条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微光里闪着细弱的光。
“张叔,您怎么这么早就在晒竹条呀?”孙晓跑过去,伸手摸了摸竹条,指尖沾了点凉丝丝的潮气,“是不是怕明天手作日下雨,竹条会潮呀?”
张叔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笑着说:“还是晓晓心思细。昨晚听天气预报说今天傍晚可能下雨,这竹条要是潮了,编的时候容易断,得趁现在太阳好,多晒会儿。你看这捆细竹条,是特意给小朋友准备的,软和,不容易扎手。”他说着,拿起一根细竹条,轻轻弯了弯,竹条顺着力道弯成个小圈,一松手又弹回原样。
孙晓凑过去看,竹条的横截面光滑得没有毛刺,还带着淡淡的竹香:“张叔您打磨得真仔细!昨天我在心愿筐里看到一张便签,有个小朋友说想编个竹蜻蜓,您能教他吗?”
“竹蜻蜓简单,我昨晚特意编了个样品,放在家里了。”张叔说着,眼睛往巷口瞟了瞟,“说起来,宇宇和晓雅怎么还没来?昨天说好今天一起整理竹条的,别是睡过头了吧?”
他话音刚落,就听见巷口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苏晓宇拎着一个竹编小筐跑在前头,苏晓雅跟在后面,手里抱着一摞粗布:“张叔!我们来啦!昨晚我妈把粗布都洗了一遍,今天晾干了,正好给大家编完竹篮擦手用。”
苏晓宇把小筐往石桌上一放,里面装着几个编到一半的竹篮半成品:“张叔您看,我昨晚练编竹篮,编到半夜才睡,现在编筐底再也不会歪了!今天我要教三个小朋友编竹篮,保证比上次教得还好。”
张叔拿起一个半成品,看了看筐底的纹路:“确实进步不少!你看这交叉的竹条,间距比上次匀多了。等会儿我教你编竹蜻蜓的翅膀,学会了就能教小朋友了。”
苏晓宇眼睛一亮,拽着张叔的胳膊就想往家里走:“现在就教吗?我早就想学制竹蜻蜓了,学会了还能编一个送给孙晓姐姐。”
“别急,先把竹条分分类。”张叔笑着把他拉回来,“粗点的竹条编竹篮底,细点的编侧面,最细的编竹蜻蜓。咱们把材料分好,明天大家来了就能直接用,省得手忙脚乱。”
孙晓蹲下来帮忙分竹条,突然发现石桌底下藏着个东西,伸手一摸,是个铁皮盒子:“咦?这是什么呀?好像是刘奶奶的剪纸盒子。”她把盒子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放着几叠剪好的窗花,有小兔子、小老虎,还有上次说要贴在通知栏上的人物窗花——李奶奶扶着石磨的样子,张铁匠举着铁锤的侧影,都剪得活灵活现,连李奶奶围裙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
“刘奶奶肯定是昨天整理通知栏的时候忘在这里了。”苏晓雅拿起一张人物窗花,对着光看了看,红纸的纹路里还夹着细细的金粉,在微光里闪着细闪,“您看这金粉,是我妈上次给刘奶奶的,说剪在窗花上好看,果然比普通红纸亮堂多了。”
孙晓拿起一张李奶奶的窗花,忍不住笑:“刘奶奶把李奶奶的皱纹都剪出来了,太像了!等会儿咱们给刘奶奶送过去,顺便问问她要不要把这些窗花贴在槐树上,明天手作日看着更喜庆。”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嘎吱嘎吱”的推车声,李奶奶推着一辆小推车走过来,车上放着两个大瓦盆,一个装着泡好的黄豆,一个装着洗干净的纱布:“你们几个小家伙在忙呢?我把黄豆泡好了,纱布也洗干净了,明天磨完豆浆,用纱布过滤一下,豆浆更细腻。”
她看到石桌上的剪纸盒子,拍了拍脑门:“哎呀!我昨天帮刘姐收拾通知栏,把她的盒子忘在这里了。刘姐今早还跟我说找不到盒子,急得不行,咱们现在给她送过去吧。”
孙晓赶紧把窗花放回盒子里,抱着盒子站起来:“我去送!我正好想问问刘奶奶,窗花能不能贴在槐树上。”
她刚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剪刀声。推开门一看,刘奶奶正坐在小凳上剪窗花,桌上铺着一张红纸,上面画着个大大的“福”字,旁边还留着几个小空位。
“刘奶奶!您的剪纸盒子找到了,在槐树下的石桌底下呢。”孙晓把盒子递过去,“我看里面有好多人物窗花,能不能贴在槐树上呀?明天手作日,小朋友看到肯定特别开心。”
刘奶奶接过盒子,松了口气:“可算找着了!我今早翻遍了家里都没找到,还以为丢了呢。这些人物窗花就是准备贴在槐树上的,你看我正剪这个‘福’字,等剪好了,贴在槐树的树干上,咱们老巷的手作日就更有福气了。”
孙晓凑过去看,刘奶奶手里的剪刀转得飞快,红纸在她手里翻折了两下,剪刀“咔嚓”几声,就剪出个小福字的轮廓:“刘奶奶您剪得真快!昨天心愿筐里有个小朋友说,想剪个带小梅花的福字,您能教他吗?”
“当然能!”刘奶奶放下剪刀,从盒子里拿出一张剪坏又改好的福字,“你看这张,上次有个小朋友把福字的一点剪坏了,我叫他改成小梅花,现在这张福字比原来还好看。明天我多准备几张红纸,谁想剪梅花福字,我都教。”
孙晓看着那张福字,小梅花的花瓣剪得层层叠叠,还带着点弧度,像是真的能闻到花香:“太好看了!我明天也要学剪梅花福字,剪一个贴在我的漫画本上。对了,林晚姐姐说今天要去买彩绳,您要不要一起去?昨天有小朋友说想要彩色的绳系窗花。”
“要去要去!”刘奶奶赶紧把剪刀收进盒子里,“我正好想看看有没有细点的彩绳,编在窗花的挂绳上,更精致。咱们现在就去找林晚吧,别等会儿下雨了。”
两人刚走到巷口,就看见林晚和陈屿推着小推车走过来,车上放着几卷彩绳和一摞小相框:“晓晓!刘奶奶!你们来得正好!我买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绳,还有这种小相框,小朋友剪好窗花就能装进去,带回家不容易坏。”
陈屿拿起一个小相框,相框的边缘是竹制的,还刻着简单的花纹:“这相框是在巷口的木工店买的,老板听说咱们办手作日,还特意便宜了几块钱。他说要是下次还需要,还能帮咱们做带老巷图案的相框。”
刘奶奶拿起一个相框,摸了摸边缘的花纹:“这木工师傅的手艺好!你看这花纹刻得多细致,装窗花正合适。我刚才还在想,剪好的窗花容易皱,有了相框就方便多了。”
林晚从推车里拿出一张便签,是从心愿筐里取出来的:“你们看,这张便签是个妈妈写的,说想给孩子剪个生肖窗花,再装在相框里,挂在孩子的书桌上。咱们准备的相框正好能用上,等会儿再去王爷爷家看看,芝麻饼准备得怎么样了。”
几人往王爷爷家走,刚拐过巷口,就闻到了芝麻饼的香味。王爷爷正站在灶台前,往烤盘里摆生饼胚,烤盘里的芝麻饼已经烤好了一炉,金黄的饼皮上撒着密密麻麻的芝麻,油光锃亮。
“王爷爷!您的芝麻饼好香呀!”孙晓凑到灶台边,深吸了一口气,芝麻的焦香混着面香钻进鼻子,“明天能烤多少芝麻饼呀?上次的芝麻饼一会儿就被抢光了。”
王爷爷笑着拿起一个刚烤好的芝麻饼,递给他:“尝尝,刚出炉的,还热乎着。明天我准备了两倍的面,能烤五十个芝麻饼,还多放了点芝麻,保证比上次的香。对了,我还准备了红薯泥,要是有小朋友不爱吃芝麻,就给他们烤红薯饼。”
孙晓咬了一口芝麻饼,酥脆的饼皮在嘴里化开,芝麻的香味裹着淡淡的甜味,让人忍不住想再咬一口:“太好吃了!比上次的还香!王爷爷,您能不能教我揉面呀?我想学着烤一个芝麻饼,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
“揉面简单,明天手作日不忙的时候,我教你。”王爷爷说着,从旁边的竹篮里拿出几个小油纸袋,“我还准备了这种油纸袋,小朋友吃不完的饼能装在袋子里,带回家也不会凉。”
林晚看着油纸袋上印的小槐树图案,忍不住笑:“王爷爷您想得真周到!这油纸袋上的图案跟咱们老巷的槐树一模一样,太可爱了。”
“是我孙子帮我印的,他说这样更有老巷的味道。”王爷爷说着,突然抬头看了看天,“你们看这云,越来越沉了,说不定真要下雨。咱们得把明天用的东西都搬到屋檐下,别被雨淋湿了。”
陈屿赶紧点头:“我现在就去槐树下,把竹条、粗布都搬到李奶奶家的屋檐下。林晚你跟我一起,刘奶奶和孙晓帮忙把相框、彩绳搬到张叔家。”
几人分头行动,刚把东西搬完,就听见“滴答滴答”的雨声落在青石板上。孙晓站在张叔家的屋檐下,看着雨丝把老巷染成一片朦胧,槐树叶被雨水打湿,绿得发亮,竹条在屋檐下散发着更浓的竹香。
“下雨了也好,明天空气更清新。”刘奶奶拿起一卷彩绳,在手里绕了绕,“我现在就把彩绳剪成小段,明天大家来了就能直接用,省得明天忙不过来。”
孙晓赶紧帮忙剪彩绳,每段剪得一样长,还在末尾打了个小结:“刘奶奶,您看这样行不行?打个小结,系窗花的时候不容易滑掉。”
“太行了!晓晓真会想办法。”刘奶奶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我昨天把明天要教的剪纸步骤都记下来了,先教剪简单的小爱心,再教剪生肖,最后教剪梅花福字,一步一步来,小朋友学得快。”
孙晓凑过去看,本子上画着简单的步骤图,还有标注的“对折两次”“剪弧度要慢”,比课本上的图解还清楚:“刘奶奶您太细心了!有了这个步骤图,小朋友肯定一学就会。”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叮铃”的自行车铃声,赵爷爷披着雨衣,推着自行车走过来,车把上挂着一个布包:“下雨了,我怕你们明天用的毛笔和墨汁不够,特意把家里的都带来了。”他说着,打开布包,里面装着几支毛笔、一锭墨和两个砚台,“我还磨了点墨,装在墨水瓶里,明天直接倒在砚台里就能用,省得磨墨费时间。”
林晚赶紧接过布包,把墨水瓶放在干燥的地方:“赵爷爷您太贴心了!昨天心愿筐里有个小朋友说想写‘老巷’两个字,您能教他吗?”
“当然能!我昨晚特意写了几张‘老巷’的范本,放在布包里了。”赵爷爷说着,从布包里掏出几张宣纸,上面写着不同字体的“老巷”,有的圆润,有的刚劲,“小朋友喜欢哪种字体,我就教哪种,保证他能学会。”
孙晓拿起一张范本,纸上的墨香混着雨水的潮气,别有一番味道:“赵爷爷您写的‘巷’字,像不像咱们老巷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的,特别有感觉。”
赵爷爷笑了,指了指“巷”字的走之旁:“我就是照着青石板路写的!走之旁的弧度,跟巷口那段青石板路的弧度一模一样,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带着老巷的味儿。”
雨越下越大,大家坐在张叔家的屋檐下,看着雨丝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苏晓宇拿着竹条,在手里比划着编竹蜻蜓;苏晓雅把粗布叠成小块,整齐地放在竹篮里;刘奶奶继续剪彩绳,彩绳在她手里变成一个个小小的蝴蝶结;赵爷爷则拿出毛笔,在宣纸上写着“福”字,准备明天送给小朋友。
孙晓靠在门框上,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想起什么,从竹篮里掏出笔记本,飞快地画了起来:“我要把今天的场景画下来,贴在通知栏上,让大家看看咱们老巷人下雨也在为手作日准备,多热闹。”
林晚凑过去看,笔记本上已经画好了屋檐下的几个人,雨丝画得细细的,还在旁边写了几个字:“雨前的老巷,满是手作日的期待。”
“画得真好!”林晚笑着说,“明天手作日结束后,咱们把大家的作品都贴在通知栏上,有小朋友编的竹篮、剪的窗花,还有写的毛笔字,再加上你的漫画,就是咱们老巷的‘手作成果展’。”
陈屿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便签,是刚从心愿筐里取的:“你们看,这张便签是个爷爷写的,说想跟张叔学编竹篮,给他老伴装菜用。明天咱们多准备点粗竹条,保证让他学会。”
张叔接过便签,看了看:“没问题!编装菜的竹篮简单,我再教他编个提手,这样提着方便。下次手作日,咱们还能教大家编竹筛子,筛面粉、筛豆子都能用。”
雨渐渐小了,青石板路上积起小小的水洼,映着屋檐下的灯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孙晓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剪好的彩绳、赵爷爷写的“福”字范本,还有画了一半的漫画。
走到槐树下,她忍不住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槐树,雨滴从树叶上落下来,滴在石桌上,发出“嗒嗒”的声音。心愿筐挂在通知栏旁边,里面的便签纸被雨水打湿了一点,却还是整整齐齐的。
“明天肯定会很热闹吧?”孙晓小声说,伸手摸了摸心愿筐,里面的便签纸好像还带着大家的温度。
林晚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会的。你看这心愿筐里的期待,这准备好的材料,还有咱们老巷人的心意,明天的手作日,一定会比上次更热闹,更温暖。”
晚风拂过,带着雨后的清新,槐树叶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巷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映在水洼里,也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满是对明天的期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