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巷口,工作室的竹编门帘却挡不住内里的热闹。孙晓正和陈屿核对文创订单的发货清单,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王教授带着五个年轻学生走了进来,每个人胸前都别着校徽,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孙总,给你带‘新鲜血液’来了!”王教授笑着招手,“这几位是我们学院非遗设计专业的实习生,为期两个月,专门来跟着你们学习竹编工艺与市场化运营。”
孙晓连忙放下手里的单据迎上去:“欢迎欢迎!早就盼着和高校合作,让年轻人给咱们工作室添点新活力。王爷爷,您快过来看看,咱们的新徒弟到了!”
王爷爷正在打磨竹条,闻言放下工具起身,目光在几位实习生脸上扫过,笑着点点头:“好啊,年轻人有想法、学得快,咱们老手艺就需要这样的后浪来推。”
实习生们挨个做了自我介绍,为首的女生叫苏晴,主攻产品设计,说话干脆利落;男生周阳擅长新媒体运营,手里还拿着相机不停拍摄;另外三位女生李然、张琪、吴悠则分别在工艺研究和客户对接方面各有侧重。
“孙姐,我们在学校就听说过老巷竹编的故事,特别佩服你们能把传统手艺做得这么火!”苏晴递上一份提前准备的实习计划,“我们想不仅学习编织工艺,还希望能参与到产品创新和营销推广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求之不得!”孙晓接过计划翻看,“正好咱们接下来要筹备春节新品,你们可以全程参与。王爷爷,就麻烦您带他们先熟悉基础工艺,从竹材处理学起?”
接下来的一周,实习生们全身心投入到基础学习中。王爷爷从劈丝的力度、浸泡的时间教起,每一个细节都毫不保留。苏晴和李然学得格外认真,每天围着王爷爷问个不停,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周阳则一边学习一边拍摄,把竹编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记录下来,剪辑成短频在工作室的社交账号发布。
这天下午,苏晴在练习编织传统竹篮时,突然停下了手里的活:“王爷爷,咱们能不能在传统竹篮的基础上做点改进?比如把篮身设计成可拆卸的,方便储存,再加上一些现代的装饰元素,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
王爷爷闻言愣了一下,手里的竹条停在半空:“竹篮的样式传承了几百年,这样改会不会丢了传统的韵味?”
“我觉得不会,”苏晴立刻解释,“可拆卸设计不影响主体的编织工艺,反而能提升实用性。装饰方面,我们可以用彩色竹丝编织出简约的几何图案,既保留竹编的本质,又更符合现代审美。”
正在旁边整理订单的孙晓听到两人的争论,走了过来:“苏晴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咱们可以试试。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创新才能让更多人接受。王爷爷,您觉得呢?”
王爷爷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行,那你们就大胆尝试,有什么需要我指导的随时说。”
得到许可后,苏晴和李然立刻投入到设计中。她们画了十几张草图,反复修改后确定了可拆卸竹篮的方案:篮身分为上下两部分,用隐藏式卡扣连接,篮沿编织彩色竹丝几何纹,篮底增加防滑垫。
打样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卡扣的位置总是不够隐蔽,影响整体美观。王爷爷看了她们的样品后,建议道:“可以把卡扣换成竹编暗扣,用细竹丝编织成卡扣的形状,和篮身融为一体,既牢固又不影响美观。”
按照王爷爷的建议,两人重新调整了设计,果然解决了问题。当第一个改良版竹篮样品完成时,大家都眼前一亮:传统的竹编纹理搭配现代的几何图案,可拆卸设计既实用又新颖,完全打破了大家对传统竹篮的认知。
与此同时,周阳的新媒体推广也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他拍摄的“竹编工艺小课堂”系列短视频,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竹编知识,搭配实习生们学习的日常花絮,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网友留言:“原来竹编这么有趣,年轻人们学得好认真!”“改良版竹篮太实用了,什么时候上市?”
看着网上的热度,周阳提议道:“孙姐,咱们可以搞一场‘竹编创意挑战赛’,通过社交媒体邀请网友参与竹编产品设计,获胜的作品由工作室制作成成品销售,这样既能收集创意,又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这个主意不错!”孙晓立刻赞同,“你赶紧制定详细方案,咱们下周就启动活动。”
然而,在讨论活动细节时,又出现了理念分歧。周阳建议挑战赛的主题可以更时尚一些,比如“竹编与潮玩的碰撞”,吸引年轻网友参与;但王爷爷觉得,主题应该更侧重传统,突出竹编的文化内涵。
“王爷爷,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更关注潮流和个性,太传统的主题可能吸引不了他们,”周阳解释道,“而且‘竹编与潮玩结合’也能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手艺也可以很时尚。”
王爷爷摇摇头:“竹编是严肃的非遗手艺,和潮玩结合会不会显得不庄重?丢了咱们老祖宗的东西?”
孙晓见状连忙调和:“我觉得两者可以结合。主题可以定为‘非遗新趣·竹编创意挑战赛’,既突出非遗的传统属性,又强调创意和趣味。参赛作品既可以是传统工艺的创新,也可以是与现代潮流的结合,这样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王爷爷思索片刻,终于点头同意:“这样也好,只要不丢了竹编的根本,多尝试一些新形式也无妨。”
挑战赛启动后,反响远超预期。不仅有普通网友参与,还有不少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文创爱好者提交了作品。短短两周时间,就收到了上百份设计方案。
实习生们和工作室团队一起筛选作品,最终选出了十件获奖作品,其中既有融入传统吉祥纹样的竹编挂饰,也有竹编与树脂结合的台灯,还有竹编卡通人物摆件。
在将获奖作品转化为成品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一件竹编树脂台灯,需要将编织好的竹编框架与树脂完美结合,既要保证牢固度,又不能让树脂影响竹编的质感。
“树脂凝固时会产生热量,可能会导致竹编变形,”陈屿看着设计图担忧地说,“而且树脂的颜色也需要仔细调配,才能和竹编的颜色协调。”
苏晴和李然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咨询了学校的材料学老师,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先将竹编框架进行防水处理,再用低温固化树脂,分多次浇筑,确保树脂与竹编紧密结合且不损坏竹编。
王爷爷也在一旁指导:“竹编框架的编织密度要均匀,这样树脂浇筑后受力才均匀,不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
经过反复测试,竹编树脂台灯的样品终于成功制作完成。竹编的天然纹理与透明的树脂相得益彰,灯光透过竹编缝隙洒出,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大家都对成品赞不绝口。
除了产品创新,实习生们在营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思路。张琪和吴悠分析了工作室的客户数据,发现年轻客户占比越来越高,而且大多通过社交媒体下单。她们建议,在春节前推出“竹编新年礼盒预售活动”,采用“预售+直播带货”的方式,提升销量。
“直播时可以邀请王爷爷现场展示编织技艺,我们负责讲解产品特点和优惠活动,”张琪说道,“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比如抽奖送竹编小礼品,增加直播间的人气。”
孙晓采纳了她们的建议,安排周阳负责直播策划,张琪和吴悠负责客户对接和订单统计。直播当天,王爷爷现场展示了竹编福字的编织过程,手法娴熟流畅,直播间的观众纷纷留言赞叹:“王爷爷的手艺太厉害了!”“这个福字太精美了,我要下单!”
实习生们在镜头前热情地讲解产品,回答观众的问题,互动抽奖环节更是让直播间的热度达到了顶峰。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就卖出了两百多份新年礼盒,创下了工作室直播带货的新纪录。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离别那天,工作室为实习生们举办了简单的欢送会。桌上摆满了大家一起制作的竹编产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舍。
“这段时间真的太感谢大家了,你们带来的新创意、新方法,让我们工作室焕然一新,”孙晓举起茶杯,“以后常回来看看,老巷竹编永远是你们的家!”
苏晴眼眶微红:“谢谢孙姐,谢谢王爷爷,还有各位前辈。这段实习经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竹编工艺,还有你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创新精神。我们以后也会继续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爷爷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欣慰地说:“你们是传统手艺的希望。记住,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让手艺更好地适应时代。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
实习生们离开后,工作室里还留存着他们带来的活力与创意。改良版竹篮、竹编树脂台灯等新品陆续上市,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竹编创意挑战赛”的获奖作品也成为了工作室的爆款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这天晚上,孙晓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总结实习生带来的收获。
“这次和高校的合作太成功了,”陈屿感慨道,“年轻人们的创意和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手艺更多的可能性。”
赵磊点点头:“尤其是在新媒体营销方面,他们的思路很新颖,为我们拓展了更多的推广渠道。以后我们可以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孙晓笑着说:“这正是我想说的。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老手艺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才能永葆生机。未来,咱们要继续加强与高校、设计师的合作,让老巷竹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属于咱们的非遗复兴之路。”
窗外的月光洒进工作室,照亮了一件件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竹编产品,也照亮了团队成员们充满希望的脸庞。老巷竹编的故事,因为青春力量的加入,变得更加精彩动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