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主抱着书跑走后,苏桐回到文渊阁。她坐在案前,翻开学生名册,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名字一个接一个,有些是宫中贵女,有些来自乡野,还有几个是罪臣之后。她记得每个人进学堂那天的样子。
春桃进来奉茶,轻声说:“城南那边,已经回话了,明日一早就会送孩子过来。”
苏桐点头,没抬头。她在纸上开始记数,低年级多少人,高年级多少人,每日进出讲堂的学子总数。算完又翻日志,看教室使用情况。三间主讲堂,两间专修室,早上排满,午后也几乎无空档。
她放下笔,问:“现在最大的一间讲堂能坐多少人?”
“三十个,挤一挤能到三十五。”
“可昨日报名的就有二十七个新名字。”
春桃说完,苏桐没应声。她起身走到墙边,取下挂着的学堂平面图。这张图是初建时画的,纸角已发黄。她盯着看了许久,转身取出一张新纸铺在桌上,提笔重新勾画。
“你去把库房的竹尺拿来,再找些炭笔。”
春桃应了,很快回来。苏桐用尺子量着纸面,一道道线慢慢延伸。她在原讲堂东侧添了三间屋,一间画大些,标上“算学”,一间窄长,写“女红与织理”,最北头那间留空,只注“备用”。
她又在操场西侧划出一块地,画了个方框,写“习武场”。旁边加一行小字:供体弱者调息练气所用。
图纸快成时,她停下,问春桃:“若要建这些,得多少工?多久能成?”
“按内务府往常办事,先报户部核款,再派匠人,快则两个月,慢则半年。”
“太久了。”
苏桐皱眉。她想起赵禾说过的话:“先生,我们村的孩子都等着呢。”还有七公主带来的信,纸上有泥指印,字歪歪扭扭:“我想识字,不想一辈子只会绣花。”
她重新执笔,在图纸下方写下六条:
一、增建三讲堂,分科教学;
二、设习武场,强体魄;
三、辟专室,授算术女红;
四、建宿舍,容外埠学子;
五、聘新师,补不足;
六、定章程,明出入规制。
写完吹干墨迹,她将纸折好,放进袖中。
午后,皇帝派人来请。
苏桐整衣前往偏殿。玄烨宸正在批折子,见她进来,放下朱笔。
“这么快就来找朕?”
“有事禀报。”
她取出图纸,展开在案上。皇帝起身,走近细看。
“你想扩建?”
“是。现有场地已不够用。昨日又有二十余人求学,再拖下去,只能拒之门外。”
皇帝没说话,手指沿着图纸边缘慢慢移动,停在“宿舍”二字上。
“你要让外埠学子住进来?”
“他们路远,日日奔波不易。有些人天不亮就动身,夜里摸黑回家。若有个落脚处,能安心读书,何乐不为?”
“宫中规制,外人不得留宿。”
“可这是学堂,不是后宫。学生不分贵贱,只论求学之心。若因住处拒人,岂非背离‘明德启智’本意?”
皇帝抬眼看了她一眼。
她站得直,目光平静。
良久,他点头:“你说得对。匾是你挂的,路是你开的,怎么走,你比谁都清楚。”
“臣不敢自专,只望陛下允准拨款,由户部协办。”
“钱不是问题。”皇帝提笔,在纸上写了几行字,“这是给户部的手谕,你拿去。所需款项,速办。”
苏桐跪下接旨。
“起来吧。”皇帝扶了她一把,“你总想着让更多人进来,有没有想过,进来之后怎么办?师资够吗?管理跟得上吗?”
“臣已拟好章程,另寻几位老学究商议过,可聘民间有才之人为师。管理上,学生自治,设值日生轮管纪律,教师只督教不理事。”
“你还想让学生自己管?”
“人在约束中学规矩,不如在责任中懂分寸。让他们参与,才会珍惜。”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这脑子,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些事。”
“臣觉得,只要有人想学,就不能停。”
“好。”他收回笑容,语气郑重,“朕答应你,学堂扩建一事,由你全权负责。若有阻拦,直接报来。”
“谢陛下。”
她收起手谕,正要退下,皇帝又叫住她。
“图纸留下,朕想再看看。”
“是。”
走出偏殿,阳光照在肩上。她没急着回文渊阁,站在廊下深吸一口气。风里有槐花香,也有远处炉火的气息。
回到案前,她立刻提笔重绘图纸。这次更细,标了尺寸,注明材料——青砖为主,木梁用松,屋顶覆瓦。她在宿舍旁加了一口水井,在习武场边画了遮阳棚。
春桃端来点心,她没吃。一直画到天色发暗,烛火点亮时,才停下。
她把几张图摊开,从左到右看了一遍。突然想到什么,又抽出一张纸,写下几行:
需工匠二十人以上;
青砖五百匹,松木三十根;
铁钉、油灰、绳索若干;
另备床榻、桌椅、灯盏。
写完推到一边。
门外传来脚步声,春桃带人送来热水。她洗了手,擦干,重新坐回案前。
“明日一早,你持陛下手谕去户部,先把款领下来。再去找工部,问他们最快何时能动工。”
“要不要先见见匠作监的人?”
“要。但别声张,只说修缮旧屋,莫让人盯上。”
“奴婢明白。”
春桃退出后,她独自坐着。烛光跳动,映在图纸上。她伸手抚过“算学室”三个字,指尖停住。
外面传来巡夜的梆子声。
她没有动。纸上的线还沾着炭粉,一碰就会黑。她看着宿舍那一格,心想:第一间房,该留给谁住?
窗外风起,吹动帘子。她起身去关窗,看见庭院里那块新匾还在发光。明德启智四个字,清清楚楚。
她回到桌前,拿起炭笔,在图纸背面写了一行小字:
**不能等,也不能乱。一步一脚印,一个都不能落下。**
然后她重新铺纸,开始列教师名单。第一个名字,她写了“李夫子”,后面备注:善算,曾执教乡塾十年。
第二个是“陈氏女”,注:通女红,识字,愿义务授课。
她一笔一笔写着,笔尖沙沙响。
烛火渐渐短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