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病人的增多,济世医馆的药材日渐枯竭,钟鹏举自掏腰包拿出五百贯(五十万文铁钱)又进了数批药材并扩大了馆舍,人手的紧缺暂时由孙医官使带来的人顶替。
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免费送医送药,期间少不了出现病人及其家属磕头痛哭的画面。钟鹏举并没有任何的沾沾自喜和自豪感,而是心情沉重。
看病难和大病返穷的问题,不要说现在,即使是一千年后,这个问题照样是一个问题。
穿越前,在自己工作的那家大医院,多少人因为医病倾家荡产,多少人因为无力承担医药费而放弃治疗,钟鹏举对此已经麻木了。
无数次,手术台上的心跳检测仪,那原本规律的线条,陡然变成令人绝望的直线,宣告着生命的消逝。钟鹏举站在一旁,双手沾满鲜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中的麻木悄然滋生。每一次这样的场景,都像是在他心上轻轻划了一刀,日积月累,那层对生死的敏感,渐渐被磨平。
可当面对那些因没钱而放弃治疗的患者时,又是另一番心境。记得有个年轻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肾病,眼神里满是对生的渴望。她的丈夫,那个憨厚朴实的男人,站在一旁,紧紧攥着衣角,粗糙的手心里,是皱巴巴的几张诊断书。他们低声下气地向他询问,有没有更便宜的治疗方法,哪怕只是能多拖些日子。那一刻,钟鹏举看着他们,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在医院的长廊里,钟鹏举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家属们聚在一起,低声商量,声音里满是无奈与绝望。有的甚至直接蹲在地上,双手抱头,身体止不住地颤抖。路过他们身旁,心中一阵揪痛。他深知,自己虽然是医生,掌握着医学知识和技术,却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此无力。他可以私下帮他们医治,但药品总是要钱的,高昂的药费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他们眼中的希望之光,在听到治疗费用的那一刻,瞬间黯淡。钟鹏举看着他们,内心充满了悲悯,却又深深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试图寻找哪怕一丝可能,能帮他们减轻负担,可医院的规定、医疗资源的有限,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钟鹏举和他们之间。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他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种无力感如同潮水般将钟鹏举淹没。
所以钟鹏举才决定对部分穷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免费送医送药。
也正是这一点,不少老百姓不惜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只因有个活菩萨钟医师。
孙医官等以前对钟鹏举的怀疑和疑惑早已烟消云散。
因为他医德高尚。
因为他资助穷苦的病人。
因为他有全新的医学理论和无比精湛的医技。
因为他能用最精妙最合理最经济的药方在最短时间内治好病人。
孙医官在这段时间里发现自己爱上这里,只有这里自己才能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这里才是一个医者最应该待的地方,也只有这里他才找到作为一个医师的快感、自豪感和尊严。
钟鹏举的免疫力理论和预防接种的学说已在行内流传开来并在医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
很多同行都想来认识一下钟鹏举并就上述的两个学说展开探讨。
相当一部分医师认为,免疫力理论和预防接种学说将对医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们至少得到了一些启发,深化了一些认识,改变了一些观念,转变了一些思路。甚至有部分人愿意追随钟鹏举。
病因认识深化: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多停留在外在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免疫力理论的提出,使医学界开始从人体自身内在的防御能力角度去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意识到即使外界存在致病因素,若人体免疫力强,也可能不发病,深化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
治疗观念转变:以往治疗主要侧重于针对病症本身,采用药物、针灸等手段直接对抗疾病。免疫力理论让医生们认识到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通过药物调理、饮食调节等方式来提升患者的整体状态,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对疾病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在预防接种学说提出之前,疾病预防主要依靠改善生活环境、调整饮食等被动措施。预防接种学说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通过主动接种特定的物质,激发人体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这是疾病预防理念的重大飞跃。
群体免疫概念的形成:预防接种学说不仅关注个体的疾病预防,还强调通过大规模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即当一定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即使部分未接种者也能因群体的免疫屏障而得到保护,这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疫苗研发与应用:预防接种学说为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和开发针对各种传染病的疫苗,如牛痘疫苗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等,极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另外钟鹏举提及的人类疾病的病原体除了病毒和细菌外,还有真菌、寄生虫等,这个观点也震动了整个医学界,包括其它国家和政权的同行,反正他已成为医学界的焦点和信仰。
这些革命性的观点理论虽然荒诞,但还是不少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医师都想与之进行深入的交流。
相对于免疫力和预防接种,人类疾病的病原体除了病毒和细菌外,还有真菌、寄生虫等这个观点最令医学界费解,受制于现在的科技水平,微观世界的东西目前是看不见的。
按照钟鹏举的讲法要借助能把物件放大很多很多倍的显微镜才能看得见,难道这些平常看不见的病原体真的存在?这激发了很多同行的好奇心。
总之,不管钟鹏举到底是什么人,是骗子也好,是神人也好,至少他目前的医术还是很过硬的,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尊敬。
当得知杨吴最高的医疗管理机构里的翰林医官使也在济世医馆后,本州县的部分医师乃至其它各地的一部分医师,甚至其他国家的,包括太医院和各地医官署里的,闻风而动,慕名而来,他们名义上是过来帮忙和拜见孙医官使交流和学习,实际上是想向钟鹏举学习及探讨医学理论。
医学无国界,钟鹏举来者不拒。
因为钟鹏举还在忙于生产生铁、炼钢、开发农具和造船,无暇一一接待。他们到来之后先在钟鹏举的指导下开展诊治,在诊治过程中,钟鹏举开展现场教学,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他们传授现代的医学知识,同行们则把他开过的药方如获似宝地抄下来。江县钟家村俨然成为的这块大陆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中心。
目前医学的传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家族传承。在家族内部,中医知识和技艺由长辈传给晚辈,通常是父亲传给儿子,也有传给女儿或其他家族成员的情况。许多中医世家数代人都从事中医行业,如江苏的孟河医派,费伯雄、费绳甫派等数代人传承医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和临床经验。
其弊端系传承范围相对狭窄,受家族人口数量和天赋的限制,如果家族中没有合适的传人,或者传人资质不佳,可能导致医术的传承中断或水平下降。
二是师徒传承。中医名家会选择有潜力的弟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中医知识和技能。弟子们跟随师父学习经典着作、临床经验等,如清代叶天士,一生收徒众多,其温病学说通过弟子们的传承得以广泛传播。
其弊端系师徒传承往往取决于师父的个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如果师父的知识体系存在局限性,可能会影响弟子的成长。此外,师徒之间可能存在门户之见,导致某些知识和技艺传承不全面或不公开。
三是官办教育。从汉代开始,政府就有设立医学教育机构的尝试,到了唐代,设立了太医署,成为专门培养中医人才的官方机构。太医署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包括医学理论、临床各科、针灸等多个专业。
其弊端系官办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各地来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钟鹏举认为有必要加以培训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中医理论体系庞大,涵盖经典着作、各家学说、临床经验等。中医师通过交流学习,可了解不同地域、流派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拓宽知识边界。例如,学习到其他中医师对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的《伤寒论》中经方的独特应用和理解,丰富自己对经典方剂的认识。
中医有众多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特色。中医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这些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避免流派的衰落和失传。例如,通过交流,可使类似于新安医学(肇始于宋)、孟河医派(起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等的学术精髓得以传承和创新。
不同的中医师在临床实践、探索等方面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交流,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灵感。比如在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医师交流可能会提出新方案或新研究方向。
分享各自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症及治疗方法,能够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也可从失败案例中总结教训。比如交流治疗风湿痹症时,不同中医师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疗法的经验,有助于提高自己治疗此类疾病的效果。
随着中医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出现。通过交流,中医师可以及时了解并学习这些新技术,如一些新的中医康复技术、中医护理方法等,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
交流学习为中医师提供了相互认识、了解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可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钟鹏举是喝过洋墨水的人,他很认同在大学里每门课程布置的小组作业和采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每门课程都会布置几次小组作业,每次的小组都会有不同的组员组成,几乎每个组员都有机会担任组长。
小组作业占有一定的学分比重。例如,在一些课程中,小组项目可占总成绩的30%-50%,而课堂讨论表现也会占总成绩的10%-2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积极引导和组织小组作业与课堂讨论。他们会提出具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会在小组作业中定期与小组进行沟通,提供指导和反馈,确保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会为小组作业和课堂讨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支持。例如,设置专门的小组讨论室,配备投影仪、白板、电脑等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也会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学生在小组作业和课堂讨论准备过程中的资料查阅需求。
相对于国内大学每门课只指定一本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去考试的教学模式,国外这种单在每堂课前就要指定阅读数十种书籍、文献资料和期刊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模式可能更科学一些。
在小组作业中,学生都有机会或轮流担任组长或负责人的角色,组织和协调小组的工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同时,每个成员都需要对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负责,这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
一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现代社会,许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通过小组作业,学生们学会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同学合作,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二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课堂讨论中,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由学生们需要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估和质疑,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论证来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经历的同学的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火花,更容易创新。
三可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小组作业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后和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在小组或课堂中分享和交流。这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钟鹏举力推前太医令钟良瑞和孙翰林医官使担负起教育传承传统医学的角色。自己的重点放在传授现代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面。
钟鹏举把这些医师和孙医官带来的医官根据个人的专长分到各个科室中去,边学边实践,医师与医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分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骨科、五官科、皮肤科、康复科和药剂科等。
每个来追随的医师,除了包食宿外,每人每月领二两白银,参加钟鹏举另外分派的任务的,每人每月加二钱补贴。这个月俸与朝廷的官方医官比也差不了多少。
现在的宫廷御医和医官,太医院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收入相对稳定,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无忧且处于当时社会中等偏上水平。
城镇医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患者较多,对于一些医术精湛、口碑良好的医师,收入会比较可观。他们靠收取诊金和药费盈利,若能诊治各种病症,且有稳定客源,每月收入可维持一家人较为富足的生活,能有结余用于购置房产、土地等。而普通医师收入相对较低,仅能满足温饱。
乡村医师主要服务周边村落百姓,患者多是普通农民,经济条件有限,支付能力较弱。所以乡村郎中诊金和药费都较低,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遇到灾荒疫病之年,可能还会免费施药治病,收入更无保障。
钟鹏举开始把在那个世界里自己学过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结合自己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现代中医理论逐步写出来作为教材培训这些医师,书名暂定为《钟氏临床医学》。
同时他开始组织一些医师与药师参与编写一部药典,书名暂定为《钟氏大药典》。
他还开始组织部分医师与药师参与制造中成药,钟鹏举把自己在那个世界里常用的中成药方子拿出六七十个。钟鹏举计划日后逐步把这班人成建制地转移到日后成立的制药厂中去。
钟鹏举另外抽调接触过外科手术的几个医师到工场,开始研发制造一些日后要使用的医疗器械。
这六十余个医师和药师个个都有明确的分工,加上有良好的待遇,个个干劲十足。
钟鹏举在文学、机械、医学上的表现,特别是关于“……为这时代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令世界焕然一新”的言论和医学上的三个新观点也引起官府相关部门、士大夫阶层和年轻书生们的关注,有的人开始展开相关的研究。
特别是关于免疫力的理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认识到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通过药物调理、饮食调节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整体状态,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甚至有人把钟鹏举在和族长第一次见面时的私人言论也搬了出来:
“叔公,我有个预感,如此乱世不会再维持很长的时间。必定有天造之才出世收拾这破碎的大好河山。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战争的强度和烈度将达到顶点,然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黎民百姓苦战厌战久矣。我们要做好迎接这种变革的准备。”
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动了准备来投靠的念头。
“我这知识、见识和技术,定能为这时代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只要诸位信我,未来的世界,必将焕然一新!”能当众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不是疯子就是神。
社会大变革往往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剧烈碰撞和新思潮的涌现,知识分子对这些变化极为敏感。基于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分析,一些知识分子能够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当新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出现时,知识分子往往能够快速认识到其价值,并积极学习和应用。
钟鹏举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言论已经不断扩散,不断发酵,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影响深远。
有一日孙医官和钟良瑞等一众医师正在研讨给病人开药方。
突然一位中年男子被家人抬进了医馆。男子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腹部肿胀得如同怀胎数月。他的伙计焦急地告诉在场的孙医官和钟良瑞等,男子已经腹痛了七八日时间。找了洪州和江州的好几位医师,但都束手无策,只说这是一种怪病,无药可医,他们一致推荐到钟家村济世医馆找钟医师碰碰运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