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金国以北宋收留金国叛将张觉为由,分东西两路南下伐宋。
此时的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毫无战斗力,金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逼近开封。宋徽宗惊慌失措,为逃避责任,竟在危急关头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则逃往南方避难。
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开封,次年(1127年),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大臣等数千人掳往金国,同时还掠夺了开封城内的大量金银财宝、文物典籍,史称“靖康之耻”。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屈辱的事件之一,北宋就此灭亡。
宋徽宗在金国的生活极为悲惨,他被封为“昏德公”,受尽屈辱,最终于公元1135年病逝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他的艺术才华与亡国之君的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宋史》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他的罪行,不仅在于个人的昏庸享乐,更在于他作为皇帝,未能履行治国安邦的职责,导致数千万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北宋百年积累的文化、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靖康之耻”的悲剧,永远铭刻着宋徽宗的昏庸印记,让他成为历史上最着名的“亡国昏君”之一。】
评论区
「女人的玩物——杨仪玄: 都说字如其人,可惜宋徽宗的字那么锋芒毕露,那么有杀气,人却那么软弱」
「初墨: 他定是个心思极其细腻的人,他适合做专家,不适合当政治家。
政治家要不拘小节,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一梦浮生: 宫女 妃子的命运不堪啊」
「阿福头: 这段历史是汉族皇室最惨的[泪奔]」
「你还在我的心上: 所以说,艺术家还有一些什么家的,你欣赏他的创作就好了,真要去了解他本人,你会难以接受的。」
「用户: 所以说他也被称为被做皇帝耽误的艺术家」
看完天幕播放的宋徽宗赵佶的事迹,各个时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西汉
刘邦拍着大腿,用糙话训诫子孙:“老子从沛县亭长拼到皇帝,知道江山是拿命换的!这赵佶倒好,生在太平窝,不想着怎么护着百姓、防着外敌,天天跟笔墨打交道!金国打过来就怂了,连儿子都推出去顶锅——这叫什么玩意儿?帝王得知道,手里的权不是用来享乐的,是用来扛事的!他连这点都不懂,亡国是活该!”
西汉
汉武帝以“开疆拓土、巩固皇权”为毕生目标,看到天幕中徽宗事迹,拍案怒斥:“帝王者,当承天命、担国责!朕为破匈奴,耗尽国库也不悔;为安天下,推恩令、罢黜百家也不疑。可这赵佶,金国一来就吓破了胆,传位给儿子逃避责任,自己躲在后宫——这叫‘帝王’吗?连个普通将士的担当都没有!他会写几笔字、画几幅画,有什么用?能挡金兵的刀吗?能救百姓的命吗?帝王的价值,在‘守土安民’,不在‘舞文弄墨’;若连国都守不住,再高的才华,也是亡国的笑柄!”
隋朝
杨坚指着天幕上的“花石纲”记载,大臣怒斥:“朕定三省六部制,是为了让朝政有序;轻徭薄赋,是为了让百姓安稳。这赵佶倒好,为了建个破园子,派官去江南抢石头,把百姓逼得造反(方腊起义)!朝堂制度被蔡京这群人搞乱,军队没了战斗力——他这不是当皇帝,是在拆自己的江山!帝王一旦贪奢靡、废制度,国必亡,这是铁律!”
唐朝
李世民以“纳谏、爱民”开创贞观之治,最看重“君与臣”的匹配,他对着房玄龄、杜如晦,摇头叹息:“赵佶若有一半的‘知人之明’,也不至于亡国。朕有玄龄、如晦、魏徵,所以能听忠言、安百姓;他却用蔡京、童贯——蔡京贪财,童贯误军,这等奸佞围着他转,他还以为是‘贤臣’,这不是‘昏聩’是什么?百姓受花石纲之苦,他听不见;臣子劝他整军备战,他听不进——君不明,则臣不贤;臣不贤,则国不兴。赵佶的教训,就是‘君失其道,国必亡’啊!”
北宋
赵匡胤握着龙椅扶手,语气发沉:“朕当年陈桥兵变,定下‘重文轻武’是为了防内乱,可不是让后代忘了‘守边疆’!赵佶把朕的规矩走歪了——文臣当政却尽是奸臣,武将被打压得没了血性!金国一来,连个能打仗的人都没有,最后把朕打下的北宋江山丢了,还落个被俘的下场!他对不起朕,更对不起大宋的百姓!”
南宋
作为宋徽宗的亲儿子,赵构对父亲的情感最复杂——既恨他亡国致全家被俘,又需借“徽宗之子”的身份巩固南宋合法性。他攥着徽宗从金国寄回的“血泪信”,对着臣子怒斥:“父皇之才,朕自幼敬佩——一笔瘦金写尽风雅,一幅《瑞鹤图》能引群臣叹服。可他偏信蔡京那伙奸人!花石纲榨干江南,联金灭辽引狼入室,最终让二圣(徽宗、钦宗)陷北地、百姓遭兵祸!朕如今偏安江南,夜夜梦到父皇在五国城受冻,可再想,若不是他荒废朝纲,我大宋何至于此?”
明朝
朱元璋出身贫苦,最恨官僚腐败、君主怠政,他对太子朱标怒喝:“你看这赵佶!身为天子,不想着如何安百姓、守边疆,倒天天钻在书画里,还建什么艮岳园林!蔡京、童贯贪赃枉法,他视而不见;方腊、宋江起义,他只知镇压;金国打过来,他先传位给儿子,自己想跑——这叫什么皇帝?简直是亡国的蛀虫!咱朱家的天下,绝不能学他:君主一贪享乐,臣子必贪权位,百姓就会造反!记住,‘玩物丧志’四个字,是亡国的根!”
朱棣盯着北方边境的地图,冷笑一声:“朕五次亲征蒙古,就是为了让外敌不敢犯境。这赵佶倒好,金国才打过来,就吓得传位跑路,连面对敌人的勇气都没有!身为帝王,就算打不过,也得站在前线扛着,哪有躲在后头的道理?他有书画的才华,却没半点帝王的血性,亡国不冤!”
清朝
康熙自身精通儒学、书法,懂艺术的价值,也懂帝王的责任,他对着徽宗的《池塘秋晚图》,缓缓对李光地等臣子说:“赵佶的才华,朕也得承认——瘦金体铁画银钩,院体画写实精妙,若他是个文人墨客,定能流芳百世。可他偏偏是皇帝,这就错了。帝王的第一责任,是‘治世’:对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要让边疆安稳;至于书画,只能是‘余事’,绝不能当‘正事’。他倒好,把‘余事’当‘正事’,把‘正事’抛到脑后——金国南下时,朝堂无可用之将,国库无可用之银,这不是‘无能’是什么?可惜了一身才华,却落得个‘亡国之君’的名声,可悲,可叹,更可恨!”
乾隆对着徽宗的字画摇头,对纪晓岚说:“赵佶的瘦金体,朕也临摹过,确实有几分风骨;他主持的画院,也出了不少好作品。可他忘了,帝王的第一身份是‘治国者’,不是‘书画家’。朕也爱诗文字画,但从不敢耽误朝政——平定准噶尔、修《四库全书》,哪样都没落下。他倒好,把朝政扔给奸佞,自己醉心艺术,最后把国家玩没了,再多才华也成了笑柄,可惜啊!”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