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娜的发现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Site-07高层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那点散发着微弱白光的尘埃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放置在最高级别的隔离分析室内。莉娜调动了所有能用的规则分析设备,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信息。结果显示,这微尘确实蕴含着与林墨同源的规则本质,但它并非完整的意识或力量碎片,更像是一种……“信息的种子”,或者说,一个极度复杂的规则“压缩包”。它似乎在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着零散的规则能量,试图维持自身最基本的存在。
“这能说明什么?”雷昊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急切,他站在分析室外,目光死死盯着里面那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光芒,“这能让他回来吗?”
“我们不知道。”莉娜的回答谨慎而带着一丝颤抖的希望,“但这证明了,他的湮灭并非彻底的虚无。就像上一次在马里亚纳海沟,他的意识化作了‘残响’。这一次,或许是在更宏观的规则层面,留下了更本质的‘印记’。这微尘,可能就是那个‘印记’的具现化,一个……火种。”
艾登扒在观察窗上,眼睛瞪得溜圆:“我的天,老大!这玩意儿要是能养起来……不不不,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给它提供合适的‘养料’,它会不会……重新长大?”
“理论上有这种可能,”莉娜指着屏幕上极其缓慢波动的能量读数,“但它太微弱了,其结构也极其脆弱。任何不当的刺激,哪怕是一丝过于强烈的规则波动,都可能让它彻底消散。而且,我们完全不清楚‘孵化’它需要什么条件,需要多长时间,甚至……最终会‘孵化’出什么。”
是林墨的完整归来?还是他残留意志的延续?或者,是某种继承了他人格与力量的……全新存在?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个消息被严格封锁在Site-07核心层。如何处理这点微光,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以雷昊、莉娜、艾登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并尝试“培育”这点微光,视其为林墨归来的唯一希望。雷昊甚至提出,可以尝试调动Site-07的部分能源,进行低强度的、持续的能量灌注。
“我们已经失去他一次了!现在有了希望,难道要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吗?”雷昊的情绪有些激动。
但另一部分高层,包括总部派来的几位资深顾问,则持强烈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同样充分且冷酷:
“第一,风险不可控。我们无法确定这微尘的本质。如果它并非林墨,而是‘收割者’留下的某种陷阱,或者是林墨体内混沌规则失控后形成的污染源呢?盲目培育,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第二,资源问题。Site-07乃至全球基金会,在经历了连续大战后,资源已然捉襟见肘。将宝贵的资源投入一个希望渺茫、且周期可能极其漫长的项目,是否是对其他职责的背叛?我们还有更多的现实威胁需要应对。” “第三,伦理问题。即便它真是林墨的‘印记’,我们有权去干涉他可能选择的‘安息’吗?强行‘复活’一个可能已经解脱的英魂,是对他的尊重还是亵渎?”
争论异常激烈,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这个问题被提交给了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欧阳靖。
欧阳靖在听取了双方的详细报告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凝视着传输过来的、那点微光的影像,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人在图书馆安静阅读,在战场上挺身而出的身影。
几天后,总部的命令下达了。
命令内容出乎意料的……折中。
命令:
1. 成立“星火”项目,保密等级为最高(Ω级),由莉娜博士全权负责,雷昊指挥官提供安全保障,艾登技术员提供技术支持。
2. “星火”项目现阶段仅限于非侵入性观察与被动能量收集。严禁任何形式的主动能量灌注、规则刺激或意识连接尝试。
3. 项目资源配额极其有限,仅限于利用Site-07现有设施及少量备用能源进行。
4. 项目进展需每周向总部直接汇报,任何异常变化,无论巨细,必须立即上报。
5. 若项目过程中出现任何失控风险迹象,欧阳靖保留直接终止并销毁研究对象的最终权限。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命令。它既承认了这微光的潜在价值,给予了它一线生机,又用最严格的枷锁将其束缚,充满了不信任和顾虑。
雷昊对这个结果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林墨的背叛。但莉娜拉住了他。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莉娜看着隔离室中那点微弱却顽强的光芒,轻声道,“至少,我们获得了观察和守护它的权力。只要它还在,希望就在。我们不能急,必须像呵护真正的火种一样,耐心,再耐心。”
于是,在Site-07不为人知的深处,“星火”项目悄然启动。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过多的期待,只有几个人,默默地守护着一点或许永远无法再次燎原的余烬。
而就在“星火”项目启动后不久,负责外部情报分析的部门,捕捉到了一条来自遥远星域、经由“旅行者”文明转发的、语焉不详的信息碎片。信息经过破译,只有短短几个词:
“灯塔已熄……但光痕犹在……小心……‘清道夫’……”
“清道夫”?又一个陌生的、充满恶意的称谓。
守望,从未因一时的胜利而结束。新的阴影,似乎正在遥远的星海边缘重新汇聚。而这一次,他们失去了最耀眼的那座灯塔。
“星火”项目在一种近乎凝固的寂静中运行着。隔离室内,那点被命名为“源初微光”的尘埃,悬浮在特制的、能隔绝绝大部分外界干扰的静滞力场中。莉娜设计了极其精密的被动能量收集阵列,如同蛛网般散布在隔离室周围,缓慢地汲取着Site-07内部自然逸散的、温和的规则背景辐射,再以几乎无法测量的速率,导入那点微光之中。
这个过程缓慢到令人绝望。监测数据显示,“源初微光”的能量水平在以每年可能提升不到百分之一的速率缓慢增长,其内部的信息结构也如同冻结的琥珀,没有任何活跃的迹象。它只是存在着,散发着那恒定而微弱的白光,仿佛一颗沉睡的种子,深埋于规则的冻土之下,不知何时才能苏醒。
雷昊每隔几天都会来到观察窗外,静静地站上一会儿。他不再像最初那样焦躁,眼神中多了份沉静的守护。他知道,急不来。这或许是一场比对抗任何异常都更加漫长的战争——一场与时间和虚无的战争。
艾登则发挥了他的创造力,他没有去触碰那点微光本身,而是围绕着它,弄出了许多“非接触式”的辅助设备。比如能够放大其周围万亿分之一规则波动的“共鸣监听器”,比如可以模拟不同规则环境对其影响的“虚拟温床”(仅限模拟,绝不施加真实影响)。用他的话说:“就算不能浇水施肥,至少得搞清楚这宝贝种子喜欢什么样的‘气候’!”
莉娜是付出心血最多的那个人。她几乎将除了必要工作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对“源初微光”的数据分析中。那庞大而混乱的、来自林墨最后爆发的规则数据,与眼前这极致微小而有序的“微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试图从中找到某种联系,找到能让“微光”加速稳定或者激活的钥匙。她常常在控制台前一坐就是一夜,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映在她疲惫却执着的脸上。
外界,正如莉娜所预测的,失去了“星辉之壁”的主动防护,全球范围内的低级别异常事件开始缓慢回升。基金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了传统的收容、控制和研究中。关于林墨的牺牲,被列为最高机密,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全部真相。在大多数基金会雇员眼中,那位强大的特殊顾问可能是在某次高度机密的任务中殉职了。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怀念情绪在Site-07弥漫,但很快被日常的工作所冲淡。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旅行者”文明转发的关于“清道夫”的警告,引起了总部的高度重视。但情报太少,无法做出有效应对,只能加强深空监测。
另一方面,对“观察者”第七枢纽的后续监测发现,格陵兰冰盖下的那个庞大机械神殿已经彻底沉寂,规则反应完全消失,仿佛真的如它自己所说,因规则过载而“永久离线”。它的牺牲,为地球争取了关键的时间,但也带走了一个潜在的、虽然冰冷却可能拥有巨大价值的“盟友”或“信息库”。
更让人不安的是,在一些规则感知敏锐的异常个体,或是某些与特定维度连接的区域,开始流传起一些模糊的低语和预言。内容大同小异,都指向了“灯塔的熄灭”,以及“火光重燃的微渺可能”。这些低语并非来自同一个源头,仿佛是不同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到了同一事件的余波。
这些信息碎片被汇集到莉娜这里。她敏锐地意识到,林墨的“湮灭”与“微光”的存在,或许在更高层次的规则视野中,并非绝对的秘密。
“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她在一次核心会议上警告,“‘源初微光’的存在,可能已经被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察觉。它们或许在观望,或许……在等待。”
等待什么?等待火种熄灭?还是等待它重新燃烧起来?
无人知晓。
时间就在这种外松内紧、希望与焦虑交织的状态下,悄然流逝。一年,两年……
“源初微光”依旧在缓慢地吸收着能量,体积似乎微微增大了一点点,但那变化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就像一个考验着所有人耐心的谜题。
直到第三年的一个深夜,当莉娜又一次在控制台前分析数据到凌晨时,一直平稳运行的“共鸣监听器”,突然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短暂、极其微弱,但绝对异常的规则波动反馈!
那波动并非来自“源初微光”本身,而是仿佛……来自极其遥远的远方,穿透了无尽的空间与维度的阻隔,与这微光产生了一次难以察觉的、跨越时空的……共鸣!
莉娜猛地坐直了身体,睡意全无。她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一闪而逝、几乎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信号峰值,心脏狂跳。
这信号……很陌生,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源头。 但它与“源初微光”的共鸣,却带着一种奇异的……亲切感?
守望的长夜,似乎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来自远方的回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开局成为图书馆守夜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