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乡校启航与爱助行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苏清鸢扶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黄土坡,心里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这次她带着夏晚星和公益基金的两位志愿者,要去的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石头村 —— 这里的孩子们要翻两座山才能到镇上上学,很多孩子读到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公益基金决定在这里开设第一所乡村分校,让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学。
“苏老师,前面就是石头村了!” 志愿者小李指着前方的村落,兴奋地喊道。苏清鸢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排土坯房零散地分布在山坳里,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正好奇地望着他们的大巴车,手里还攥着没啃完的红薯。
车刚停稳,石头村的村支书王大爷就带着村民们围了上来。王大爷手里握着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热乎乎的小米粥:“苏老师,你们可算来了!为了孩子们上学的事,我们盼这一天盼了好几年了!”
苏清鸢接过粥,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笑着说:“王大爷,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尽快把分校建起来,让孩子们早日能在家门口上学。学校的选址选好了吗?”
“选好了!选在了村东头的空地,之前是个废弃的打谷场,我们已经平整好了,就等你们来规划了!” 王大爷说着,就带着苏清鸢一行人往村东头走。
打谷场的地面已经被平整过,旁边还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里放着村民们凑钱买的几张旧课桌。几个孩子跟在后面,小脑袋探来探去,眼里满是好奇。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了拉苏清鸢的衣角,小声问:“姐姐,这里真的会变成学校吗?我也能在这里上学吗?”
苏清鸢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这里会变成很漂亮的学校,有明亮的教室,有很多书,还有老师教你们画画、唱歌,你想不想来上学?”
小女孩用力点点头,眼里闪着光:“想!我想上学,想认识字,想画山里的向日葵!”
接下来的一个月,公益基金的志愿者和村民们一起,开始建设分校。村民们主动出工,有的帮着砌墙,有的帮着盖屋顶,孩子们也在旁边帮忙递砖头、搬木板。张老头还特意从城里赶来,带着味香斋的师傅们,给大家做向日葵馒头和红烧肉,让大家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能吃上热乎饭。
“孩子们,这馒头你们多吃点,” 张老头把馒头递给围过来的孩子,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以后长大了,才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石头村分校终于建成了。虽然只是几间简易的平房,但教室的窗户擦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向日葵画,课桌上摆着公益基金捐赠的新课本和文具,门口还挂着一块崭新的木牌,上面写着 “向日葵公益分校”。
开学那天,石头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早早地就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却都梳着整齐的头发,手里拿着新书包,脸上满是兴奋。之前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叫丫丫,她背着妈妈用碎花布缝的书包,早早地就坐在教室里,摸着崭新的课本,眼里满是珍惜。
苏清鸢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 32 个孩子,心里满是感动:“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向日葵公益分校!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
开学第一课,苏清鸢教孩子们画向日葵。丫丫拿着蜡笔,认真地在纸上画着,她画的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旁边还画着一座小小的房子,房子里有爸爸妈妈和她。“老师,你看我画的向日葵,” 丫丫举起画纸,小声说,“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充满希望。”
苏清鸢接过画纸,眼里满是温暖:“丫丫画得真好!我们的学校一定会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充满希望。”
可开学没几天,问题就出现了。分校只有一位从镇上请来的老教师,李老师,已经快 60 岁了,身体不太好,既要教语文、数学,还要教音乐、美术,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连音乐课用的风琴都是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的旧风琴,按键都不太灵敏了。
有一次,上美术课,孩子们想画大山外面的世界,可李老师只能凭着记忆,在黑板上画城市的高楼大厦,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丫丫小声问:“老师,高楼大厦真的有那么高吗?汽车真的能跑得比山里的兔子还快吗?”
李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心里满是愧疚:“孩子们,老师没去过大城市,也不知道高楼大厦到底有多高,等以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自己去看看。”
苏清鸢得知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知道,没有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孩子们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前的努力也可能白费。“我们必须尽快解决师资和设备的问题,” 苏清鸢在公益基金的会议上,语气坚定地说,“不然,我们就是在耽误孩子们的未来。”
林舟立刻表示支持:“我可以联系驰远的合作企业,向他们捐赠教学设备,比如电脑、投影仪、图书等。但师资问题比较难解决,乡村条件艰苦,很多城市的老师可能不愿意来。”
“我们可以发起‘向日葵支教计划’,向社会招募优秀的教师来乡村支教,” 夏晚星提议,“我们可以为支教老师提供生活补助和住宿,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苏清鸢点点头,立刻开始筹备 “向日葵支教计划”。她制作了宣传视频,视频里记录了石头村分校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简陋的教学环境,还有村民们对教育的渴望。视频发布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让苏清鸢没想到的是,视频发布后的第二天,就有很多城市教师联系公益基金,表示愿意来乡村支教。第一位报名的是来自北京的王老师,她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看到视频后,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北京的工作,收拾行李就往石头村赶。
“我在城市教了 20 年书,一直想为乡村教育做点什么,” 王老师来到石头村分校,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眼里满是坚定,“这里的孩子们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我愿意留在这里,教他们读书写字,带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紧接着,来自上海的音乐老师陈老师、广州的美术老师刘老师、深圳的计算机老师赵老师,也纷纷来到石头村分校。陈老师带来了自己的小提琴,教孩子们唱《向日葵之歌》;刘老师带来了专业的绘画工具,教孩子们画大山、画星空、画自己梦想中的世界;赵老师则带来了几台笔记本电脑,教孩子们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让他们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
教学设备的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驰远捐赠了 10 台电脑和 5 台投影仪,林氏集团捐赠了一批图书和体育器材,味香斋还捐赠了一批厨房设备,让孩子们能在学校吃到热乎的午饭。张老头还特意派了一位师傅来学校,负责孩子们的午饭,每天给孩子们做营养丰富的饭菜,比如向日葵馒头、红烧肉、炒青菜,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健康成长。
有了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石头村分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还学会了唱歌、画画、使用电脑。丫丫的绘画天赋也得到了发挥,她画的《大山里的向日葵》还在市里的少儿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颁奖那天,丫丫穿着苏清鸢给她买的新裙子,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奖状,眼里满是激动:“谢谢王老师,谢谢刘老师,谢谢所有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来当一名老师,教更多山里的孩子读书写字,让他们也能像我一样,看到外面的世界。”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苏清鸢看着台上的丫丫,眼里满是欣慰。她知道,石头村分校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公益基金还会在更多的偏远乡村开设分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支持乡村教育的行列中来。有的企业捐赠教学设备,有的个人捐赠图书和文具,有的志愿者还利用假期来到乡村分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举办夏令营活动。
在石头村分校成立一周年那天,公益基金还举办了 “向日葵乡村教育论坛”,邀请了教育专家、支教老师、村民代表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乡村教育的发展。论坛上,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支教经历:“在石头村的这一年,我不仅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他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 不是培养多少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
丫丫也在论坛上发言,她拿着自己画的《未来的学校》,认真地说:“我希望未来的学校,有大大的操场,有很多很多的书,有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电脑,还有很多像王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论坛结束后,苏清鸢和林舟站在石头村分校的门口,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心里满是希望。“你看,” 苏清鸢轻声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改变着这个大山里的村庄。”
林舟握住苏清鸢的手,眼里满是坚定:“未来,我们会在更多的乡村开设分校,让‘向日葵公益分校’的种子,在更多的大山里生根发芽,让更多的孩子能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充满希望,永远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此刻,夕阳下的石头村分校,教室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操场上的孩子们还在开心地玩耍,远处的大山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苏清鸢知道,乡村教育的道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有这些充满爱心的支教老师,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从 “向日葵公益分校” 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更多的孩子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大山,建设自己的家乡;会有更多的 “向日葵公益分校” 在偏远的乡村绽放光芒,让乡村教育的未来,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 —— 一个属于乡村教育,属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属于所有热爱公益的人的美好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