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薇薇的全力支持和苏清月的雷厉风行之下,《大晟头条》的筹备工作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翰林院几位颇具才气、思想也相对开放的年轻编修被抽调过来,组成了最初的核心编辑部;凤阁则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与严格的审核把关;京城一家信誉良好的印刷坊被选定为合作伙伴。
关于报纸内容的定位,凌薇薇与苏清月进行了多次讨论。凌薇薇坚持要“接地气”,不能光是板着面孔说教,苏清月则强调“格调”与“分寸”。
最终,两人达成共识:头版刊登朝廷重要政令、皇帝圣谕(以通俗语言解读)、以及像之前“锦匣辨伪”这样的官方公告;内页则设“京华轶事”(报道一些无伤大雅的趣闻)、“市井万象”(反映民生问题)、“格物新知”(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或新技术)等栏目,甚至预留了专门的版面用于“商务告示”(即广告)。
半月后,第一份《大晟头条》悄然出现在京城各大代售点及报童手中。粗糙的纸张,略显稚嫩的排版,售价仅需两文钱。
起初,这份突然出现的报纸并未引起太大反响。百姓们对于这种新鲜事物大多持观望态度。直到一些识文断字的人买回去,发现上面不仅有用大白话解释的“漕运新政对百姓有何好处”,还有“东市张记酒馆新出桃花酿,买一赠一”这样的实惠信息,甚至有一篇小品文调侃了某位官员下朝时因路滑当众摔了个屁墩儿的窘态(隐去了姓名官职,但知情人一看便知),趣味横生。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第二期、第三期……《大晟头条》的销量开始稳步上升。人们发现,这份小小的报纸,不仅能让他们知道朝廷最近在干什么,还能提供生活资讯,更有趣闻可读,两文钱简直物超所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晟头条》,凌薇薇成功地将许多新政的意图和好处,直接传递到了民间,减少了许多因中间环节误解而产生的阻力。报纸上偶尔刊登的、经过筛选的民间疾苦,也能直达天听,促使相关衙门尽快解决。
然而,《大晟头条》的“京华轶事”栏目,很快就捅了马蜂窝。一篇暗讽礼部某位郎中治家不严、纵容子弟欺行霸市的报道,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明确,让这位郎中颜面扫地,勃然大怒。
他联合了几位同样觉得报纸“有辱斯文”、“窥探隐私”的官员,再次在朝堂上发难。
“陛下!《大晟头条》内容低俗,妄议朝臣,散布流言,实乃祸乱朝纲之举!长此以往,臣等尚有何颜面立于朝堂?请陛下即刻下旨,取缔此报!”那位郎中气得胡子发抖。
立刻有几位官员附和:“是啊陛下,此风不可长!若人人皆可妄议朝政,诋毁大臣,朝廷威严何在?”
凌薇薇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遭,不慌不忙地道:“哦?爱卿所言‘妄议’、‘诋毁’,是指哪篇报道?报纸所言,可有捏造事实?若无,何以称为‘诋毁’?若其子弟果真行为不端,报纸予以披露,促其改正,岂非好事?难道要等民怨沸腾,不可收拾之时,朝廷才后知后觉吗?”
她一番话,再次将问题核心引向了“事实”与“效果”。那位郎中顿时语塞,他总不能当庭承认自家子弟确实欺行霸市吧?
苏清月适时出列,声音清冷平静:“《大晟头条》所有报道,皆经凤阁审核,确保事实无误,方予刊发。其目的在于通上下之情,扬善惩恶,辅助朝政。若报道失实,凤阁自当严惩编纂之人;若报道属实,则相关衙署更应引以为戒,自查自省,而非迁怒于报纸本身。”
她的话逻辑严密,态度强硬,直接将反对的声音怼了回去。
朝堂上的这次交锋,再次以凌薇薇和苏清月的胜利告终。《大晟头条》非但没有被取缔,反而因这场争论更加名声大噪,销量猛增。人们意识到,这份小小的报纸,背后站着的是皇帝和凤阁令,它真的能起到监督官员、为民发声的作用。
而经此一事,凌薇薇也意识到,必须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她与苏清月重新修订了报道规范,要求批评性报道必须证据确凿,并且要给予被批评方申辩和回应(后续报道)的权利,避免沦为恶意攻击的工具。
《大晟头条》逐渐步入正轨,成为了凌薇薇手中继“天家锦匣”之后,另一件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赚钱的工具,更是掌控舆论、推行新政、了解民情的利器。
看着最新一期《大晟头条》上关于格物院新式水车试验成功的报道,以及下面刊登的几家工坊寻求技术合作的“商务告示”,凌薇薇满意地笑了。
她的“魔改”计划,正一步步在这个古老的王朝,落地生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朕的学霸养成计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