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三年的冬天,朔风裹着鹅毛大雪肆虐京城,天地间一片苍茫。屋檐下的冰棱结得足有半尺长,行人裹紧棉袍仍冻得牙关打颤,连街面墙角的野狗都蜷成一团瑟瑟发抖,寒意透骨。
但皇宫深处的御书房里,却暖得如阳春三月。地龙烧得通红,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檀香,鎏金铜炉内的炭火噼啪作响,将殿内每一寸角落都烘得暖意融融。
金国送来的第一批赔款,整车整车的金银珠宝堆满了国库,连库房横梁都似要被压弯,这般充裕是多年未见之景。李纲与户部官员们连日来笑意难掩,步履都轻快了几分,凑在一起便盘算着:黄河下游的河堤该优先加固哪几段,阵亡将士的家眷每户该多补两匹冬布还是五斗糙米,就连官员们拖欠半年的俸禄,也终于能连本带利一并补发。
一切都好,好得让压抑许久的朝堂都透出几分久违的轻松。
好得让所有人都觉得,这紧绷了半年的弦,总算能稍松片刻,喘口气了。
但赵桓,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帝国掌舵者,却丝毫没有松劲的打算。他比谁都清楚,这赔款不过是金国的缓兵之计,今日的金银堆里藏着明日的刀光剑影,刀兵入库的安稳不过是镜花水月。
他将自己关在御书房,整整三天三夜,连皇后亲遣送来参汤的内侍,都被守在门外的禁军拦下。
这三天里,他拒见任何人,只命内侍不断送进成堆的宣纸、烧得旺的木炭与磨得浓黑的徽墨。殿内烛火彻夜不熄,跳动的火光映着他伏案的身影,时而蹙眉凝思,时而挥毫疾书,连饭食也只是匆匆扒几口便又埋首案前,仿佛要将全身精力都倾注在案上的图纸中。
当他再次推开御书房大门时,整个人明显瘦了一圈,眼窝深陷,眼底布满细密血丝,下巴冒出青茬,可那双眸子里透出的神采,却亢奋得惊人,像是有团烈焰在燃烧。
他当即传旨,召来工部尚书王黼,以及将作监里最擅铁器锻造、手艺顶尖的五位老工匠——连他们平日最得意的徒弟,都没敢让跟来。
他没有多余寒暄,甚至没让众人落座,径直俯身将案上一沓画满古怪线条与符号的图纸,铺展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上。图纸边缘还沾着新鲜墨渍,显然是刚绘制完毕不久。
“朕,要你们造这个东西,三个月内,务必铸成。”赵桓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着不容置喙的坚定。
工部尚书与老工匠们连忙凑上前,脑袋挤得极紧,死死盯着图纸。看清上面的物件后,众人全都傻了眼,脸上神色从最初的疑惑,转为震惊,最后只剩满脸茫然。
那图纸上画的,是个被拉长的、碗口粗细的巨大铁管,一端严丝合缝地封死,另一端则是敞口,铁管下方还画着几个支架模样的物件,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他们从未见过的尺寸比例,还有些弯曲线条似在示意某物轨迹。
“陛下……这……这是何物?”工部尚书王黼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问道,手指下意识摩挲着泛黄的图纸边缘。他活了五十余载,造过宫殿、修过桥梁、铸过兵器,却从未见过这般古怪的铁管。当乐器?太过粗鄙笨重;当摆设?造型又丑得离谱;当兵器?这般模样如何杀敌?
赵桓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弯腰捡起最上方的一张图纸,指尖点着那粗大铁管,目光灼灼地望向众人。
“这东西,朕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炮’。”
“它的用处,很简单。”他顿了顿,眼底闪烁着近乎疯狂的光芒,声音陡然提高几分,“把咱们军中所用的火药球,塞进这铁管里,点火之后,它能将火药球从管中打出去——不是靠人力去扔,是借着火药爆燃的力道,狠狠打出去!”
“朕要它的威力,能在八百步外,轰塌一座厚重的城门!”说到最后几字时,他不自觉攥紧拳头,语气里满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