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出宫,现身与周廷儒有关联的茶楼!
锦衣卫的密报,如同最后一块拼图,将慈宁宫的“影子”与朝堂上蠢蠢欲动的保守势力清晰地连接了起来!林锋然闻报,心中再无侥幸。果然是他们!太后薨逝,惠王伏诛,但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并未消散,反而在刘保这个“癸卯”余孽的串联下,与周廷儒、张御史等对新政不满的官员勾结在了一起,意图借“万寿圣节”和“祖宗成法”发难!他们的目标,直指新政,甚至可能……直指西暖阁!
一股混杂着“果然如此”的凛然和“终于来了”的决绝,涌上林锋然心头。既然躲不过,那就战!他倒要看看,这些抱残守缺的蠹虫,能掀起多大风浪!
“给朕盯死那间茶楼和刘保!查清他们接触了谁,传递了什么消息!周廷儒和张御史近日有何动作,上了什么奏章,一字不漏报给朕!”林锋然声音冰冷,眼中杀机闪烁。
“臣遵旨!”锦衣卫指挥使领命而去。
暴风雨前的宁静被打破,林锋然反而冷静下来。他深知,这场围绕“祖制”的较量,将是新旧势力的一次正面碰撞,其凶险程度,不亚于边关刀兵。他必须谨慎应对。
果然,没过两天,都察院便有多名御史联名上奏,内容并非直接弹劾,而是看似“忠言直谏”,奏请陛下在万寿圣节将至之际,“宜恪守祖宗成宪,肃宫闱之规,正朝堂之仪”,言语间频频提及“后宫干政之祸”、“近习惑主之弊”,含沙射影,指向明确。
紧接着,礼部侍郎周廷儒也上了一道奏章,以筹备万寿圣节为由,详细列举了诸多“亟待恢复”的“洪武、永乐旧制”,从经筵讲官的选拔、朝会仪仗的规制,到后宫用度、宦官权限等,洋洋洒洒万言,核心思想便是“法祖”与“防微杜渐”,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当前“更张”之举的隐忧。
这些奏章如同约好了一般,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尊祖制、复古礼”的声浪。不少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言辞愈发激烈,甚至有人暗指皇帝“宠信不明”、“有违祖训”。
林锋然高坐龙椅,冷眼看着台下慷慨陈词或伏地泣谏的臣子,心中冷笑连连。他们不敢直接攻击皇帝,便抬出“祖宗”的大帽子,想用道德和礼法来束缚他的手脚,逼他放弃新政,甚至……逼他处置江雨桐。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奏章全部“留中不发”,既未驳斥,也未采纳,这种沉默反而让那些上奏者心中忐忑,摸不清皇帝的意图。
退朝后,林锋然回到乾清宫,将几份最具代表性的奏章副本,连同自己对周廷儒、张御史等人动向的掌握,简要写了一份情况说明,让舒良秘密送去西暖阁。他想听听江雨桐对这个局面的看法。这次,已不再是简单的政务咨询,而是涉及核心权力斗争的策问。
次日,江雨桐的批注送回。她没有直接评论奏章内容,而是在林锋然的情况说明旁,用朱笔写道:
“陛下明鉴,彼等抬出‘祖制’,其意不在复古,而在掣肘。然,‘祖制’亦有其弊,洪武永乐之世,岂无弊端?陛下改制,乃为除弊兴利,顺应时势。彼等攻讦,无非‘宫闱’、‘近习’二端。陛下可顺势而为,明发上谕,言‘法祖’当法其精神,而非拘泥其形,太祖太宗亦屡有更张。至于宫闱之事……”
她在这里顿了顿,笔迹似乎更加凝重:“彼等既以礼制为名,陛下不妨以礼制破之。可公开申明,宫中人等,各守其分,以才学侍奉者,循规蹈矩,并无干政。万寿圣节,更当彰显陛下孝治、仁政之功,而非纠缠细枝末节。彼等若再纠缠,便是无视陛下励精图治之实绩,其心可诛。然,切记……勿使其矛头,明确指向一人。可广而论之,泛泛而谈,使其无处着力。”
林锋然反复看着这段批注,心中豁然开朗。江雨桐的策略极为高明:不直接否定“祖制”,而是强调“法其精神”,占据道德制高点;将对方的攻击模糊化、普遍化,避免集火于一身;同时将话题引向皇帝的政策实绩,反守为攻!这简直是一套完美的舆论战和防御策略!
“好一个‘法其精神’!好一个‘使其无处着力’!”林锋然拍案叫绝,“就按此计行事!”
他立刻召来翰林院学士,口授大意,命其起草一份上谕。旨意中,他首先肯定御史、礼臣关心朝政、谨守礼法的忠心,接着笔锋一转,阐述“祖宗成法”亦需与时俱进,太祖太宗当年亦是因时制宜,方有盛世,如今变法乃为革除积弊,富国强兵,正是继承祖宗遗志。对于宫闱之事,则轻描淡写,言宫中自有法度,众人各司其职,并无违制之处。最后,将话题引向万寿圣节,要求礼部着力展现当今太平气象、皇帝勤政爱民之功,而非斤斤计较于繁琐古礼。
这份上谕,堂堂正正,有理有据,既安抚了部分真心为国的守旧派,又狠狠敲打了周廷儒等人,将他们的攻击化解于无形。
上谕颁布后,朝堂舆论为之一变。不少中间派官员觉得皇帝所言在理,周廷儒等人一时语塞,攻势受挫。
然而,林锋然深知,对方绝不会轻易罢休。果然,几天后,周廷儒等人改变策略,不再直接攻击“祖制”,转而开始在具体事务上吹毛求疵,质疑新政的细节,如漕运新法是否过于苛察、边市税则是否有利外商、选用徐光启等“杂流”官员是否妥当等,试图从侧面否定新政。
面对这些琐碎却烦人的攻击,林锋然再次感受到了人才的匮乏。他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应对这些具体事务的争论,需要更专业的意见来驳斥那些似是而非的指责。
这时,他想起了正在户部观政的徐光启。他命人将几份质疑漕运、税则的奏章副本送给徐光启,让他“以所学,详加剖析,拟写驳议”。
徐光启接到任务,不负所望,很快呈上一篇论证缜密、数据翔实的驳议文章,引经据典,用实际算例驳斥了对方的指责,看得林锋然连连点头。而舒良在核对相关钱粮数据时,也发现了对方奏章中几处故意混淆视听的数字错误,提供了有力反证。
有了这些扎实的“弹药”,林锋然在朝堂上应对起来更加从容,几次驳得周廷儒等人哑口无言。
在这个过程中,林锋然对徐光启的务实和舒良的细心愈发满意。他按照江雨桐“磨其锋”的建议,又有意将几件更复杂的陈年积案和争议较大的政策调整草案交给徐光启研究,看看他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让舒良开始接触一些更机密的账目核对工作,进一步锻炼其能力。
江雨桐通过奏章副本,也关注着这两人的表现,偶尔会在空白处写下“徐子驳论,数据精当,然锋芒过露,易招人忌”、“舒良核算,谨小慎微,然遇大事魄力稍欠”等点评,帮助林锋然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优缺点。
就在林锋然忙于在朝堂上应对“祖制”风波、并暗中培养新人之际,边关再次传来紧急军报。
瓦剌太师也先遣使送来最后通牒,指责大明“无信”,不仅未全面开放边市,反而“勾结女真”袭扰其后方,限令十日之内,必须满足其此前所有要求,并交出“主谋”,否则将“亲提雄师,踏平宣大”!
与此同时,监视边关的夜不收也发来密报,瓦剌大军确有调动迹象,似乎正在集结粮草,准备大规模南侵!
内忧未平,外患又至!也先这次看来是铁了心要动手了!
林锋然看着军报,脸色阴沉。十日之期!这一次,恐怕难以善了了。
“宣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即刻到乾清宫议事!”林锋然沉声下令。真正的考验,来了。
然而,就在众臣匆忙赶来的路上,舒良却悄悄呈上了一份刚从西暖阁带回的、江雨桐阅过军报副本后写下的急笺,上面只有寥寥数字,却让林锋然心中猛地一凛:
“也先倾力而来,其巢穴必虚。辽东密报,锡伯部近日异动频繁,恐非偶然。陛下当思,围魏救赵之策,或可再用。然,此次之‘赵’,在何方?”
(第83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联的江山,全是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