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东海第一鲜渔业基地。
数辆印着“环境监察”、“城建执法”字样的吉普车,卷着尘土,气势汹汹地冲进了还没挂牌的大门。
车还没停稳,张副局长就黑着脸跳了下来,身后跟着七八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各种仪器和文件夹,一副要抄家的架势。
除了他们,竟然还有两名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话筒上印着“北海新闻”的台标。
“停工!都给我停工!”张副局长扯着嗓子喊,官威十足。
正在指挥安装冷库设备的赵铁柱吓了一跳,手里扳手差点掉了。“这是咋了?咱们手续不都齐了吗?”
陈凡从临时办公室走出来,手里还端着个搪瓷茶缸,神色平静得像是在看自家院里来了几只闹腾的土鸡。
他早就料到林浩然不会善罢甘休,只是没想到对方吃相这么难看,连媒体都搬来了。
陈凡笑眯眯地迎上去,“张局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
“这是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好准备好酒好菜。”
张副局长冷哼一声,根本不接茬:“少跟我嬉皮笑脸!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说你们这里违规建设,严重污染环境,破坏海岸线生态!今天我们是来联合执法的!”
他特意侧过身,让身后的摄像机镜头对准陈凡,
提高了嗓门:“陈凡同志,虽然你们是招商引资项目,但也不能无法无天!作为执法部门,我们要对北海人民负责!”
这顶高帽子扣下来,要是换个普通十八岁少年,早吓腿软了。
陈凡却只是哦了一声,抿了口茶:“群众举报?哪个群众?姓林的群众吧?”
张副局长脸色一僵,随即恼羞成怒:“你胡说什么!我们保护举报人隐私!来人,给我查!重点查他们的排污口,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设备!”
一群执法人员立刻散开,像猎犬一样在基地里四处嗅探。
两名记者也兴奋地跟在后面,准备抓拍什么“黑镜头”。
不远处的一辆黑色轿车里,林浩然放下车窗,隔着墨镜看着这一幕,嘴角泛起冷笑。
他特意找了省报的记者,就是要让陈凡身败名裂,只要“污染企业”的帽子扣实了,这块地迟早得收回来。
“凡哥,咋办?他们往污水处理池那边去了!”王大锤急得握紧了拳头,“那帮孙子要是敢乱来,我……”
陈凡按住大锤,“别动,让他们查。不仅要查,还得让他们查个底掉。”
二十分钟后,污水处理区。
张副局长指着面前几个巨大的水泥池子,还有那些复杂的管道系统,
大声质问:“这是什么?私设暗管?想要偷排污水是不是!记者同志,快拍下来,这就是证据!”
摄像机立刻怼了上去。
一直沉默跟在后面的老工程师李工,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忍不住开口了:“那个……领导,这叫三级沉淀过滤池,不是暗管。”
张副局长根本不懂技术,大手一挥,“什么三级四级!我看就是违规设施!给我封了!”
陈凡走上前,挡在封条前,“慢着!张局长,不懂可以问,乱贴封条可是要负责任的。您说我污染,总得有证据吧?”
“证据?这池子里的水黑乎乎的,不是证据是什么!”张副局长指着第一个初级过滤池吼道。
陈凡笑了,他转身对李工说:“李老,麻烦您给这几位领导,还有记者朋友演示一下,咱们这套花了一百多万引进的德国技术,到底是怎么‘污染’环境的。”
一百多万?德国技术?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九十年代初,万元户都金贵,一百多万的环保设备?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连那两个记者都放下了摄像机,一脸怀疑。
李工也不废话,走到控制台前,按下了几个按钮。
机器轰鸣声响起,只见那黑乎乎的污水在几个池子间快速流动,经过层层过滤、曝气、消毒。
五分钟后。
在最终的出水口,一股清澈见底的水流潺潺流出,汇入了一个专门在大门口挖在大理石观赏池里。
陈凡走过去,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从观赏池里接了满满一杯水。在所有人惊恐的目光中,他举起杯子,一饮而尽。
“嗝——”
陈凡打了个响亮的饱嗝,抹了抹嘴:“有点甜。张局长,要不您也尝尝这‘污染’的味道?”
全场死寂。
张副局长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看了看那杯水,又看了看陈凡,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
喝污水?这小子疯了?
李工在一旁慢悠悠地补刀:“这套系统处理过的水,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甚至接近饮用水标准。那个观赏池里,我们还打算养几条金鱼,专门用来监测水质。”
记者们的职业敏感度瞬间被激活了,这哪里是污染企业?这简直是环保标杆啊!
“咔嚓!咔嚓!”闪光灯开始疯狂闪烁,这次对准的不是“罪证”,而是陈凡手里那个空玻璃杯,还有那个清澈见底的观赏池。
“陈总,请问您为什么愿意花巨资投入环保?”
“这在全国是不是首例?”
陈凡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我们东海第一鲜,要做的是百年企业,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一百万虽然贵,但为了北海子孙后代的这片海,值!”
这番话,在这个年代简直振聋发聩。
张副局长站在原地,脸涨成了猪肝色,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他带来的“执法队”,此刻成了最好的背景板。
远处的黑色轿车里,林浩然狠狠地锤了一下方向盘,墨镜后的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
“废物!都是废物!”
他一脚油门,轿车发出一声刺耳的摩擦声,狼狈逃离。
第二天,《北海日报》头版头条:《喝下“污水”的企业家——记我市环保先锋东海第一鲜》。
陈凡不仅没被搞臭,反而一夜之间成了北海市的明星企业家,东海第一鲜的名声,更是响彻了整个北部湾。
那场闹剧般的检查之后,东海第一鲜渔业基地算是彻底在北海站稳了脚跟。没了行政上的掣肘,工程进度一日千里。
一个月后,基地正式挂牌投产。
没有震天响的鞭炮,也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牌当天,陈凡只做了一件事,出海。
他要用实打实的渔获,来检验这座基地的成色。
这次,陈凡不再是单打独斗,他身后跟着一支由二十条大铁船组成的船队。
这些船主,大半都是当初在拍卖会上给他投钱的“股东”。
他们信陈凡,愿意跟着这个十八岁的“船老大”去闯那片吉凶未卜的深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1990:从破渔船到全球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