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大会厅。
今天这里的气氛,与之前讨论限制“生命法典”的公约时截然不同。会场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联合国官员、受邀科学家、媒体记者,以及通过屏幕观看直播的全球无数民众,都怀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
主席台上,联合国秘书长正在致辞,他的声音充满感情:
“……在过去短短数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一系列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中的奇迹变为现实。癌症成为历史,衰老得以延缓,粮食危机得以解决,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家园正在快速愈合……这一切,都源于一项伟大的技术,以及创造并无私分享了这项技术的杰出个人与团队。”
他的目光投向台下前排就坐的林默。
“为此,经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通过,我们决定将本年度,也是历史上首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默言科技’创始人、‘生命法典’技术总设计师——林默先生!以表彰他为全人类健康、福祉与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
全场起立,爆发出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无数镜头聚焦在林默身上。
林默缓缓走上讲台,他依旧穿着那身简洁的技术服,神情平静,眼神深邃。他接过那枚象征着人类最高荣誉的水晶奖章,却并没有立刻发表获奖感言,而是将其轻轻举起,让光芒透过水晶,折射出绚烂的色彩。
“这枚奖章,很重。”林默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寂静的会场,“它承载的,不是我个人,甚至不是我团队的荣誉。它承载的,是无数被疾病夺去的生命对健康的渴望,是无数在饥饿中挣扎的孩童对温饱的期盼,是我们所有人对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的共同向往。”
他的话语朴实,却直抵人心。
“有人将‘生命法典’称为神的权柄。但我始终认为,它并非权柄,而是工具。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勇气与协作精神,从自然手中接过的一把,能够更好地雕刻自身命运的工具。”
“我们用它治愈疾病,不是扮演上帝,而是在履行我们作为万物之灵,守护同类、减少痛苦的基本责任。”
“我们用它延缓衰老,不是追求永生,而是在争取更多有价值、有尊严的健康时光,去探索,去创造,去爱。”
“我们用它解决粮食危机、修复环境,不是在征服自然,而是在为我们过往的冒失进行补偿,寻求与这颗蓝色星球和谐共生的新道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仿佛要看进每个人的心里。
“技术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曾面临误解、诋毁乃至生死威胁。我们也看到了技术在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所伴随的微妙影响和未知挑战——比如意识的奥秘,比如生态的平衡。前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未知。”
最后,他将奖章紧紧握在手心,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
“这座奖杯,不属于过去,它属于未来。它是对我们迄今为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将继续肩负责任、谨慎前行、用科技之光驱散更多黑暗的鞭策与期望。”
“今天,我们在这里赞颂的,不仅仅是某项技术,更是生命本身——是它的顽强,它的美好,以及它所蕴含的、无限的可能性。”
“这,就是生命的赞歌。而这首赞歌,将由我们全体人类,共同谱写下去。”
演讲结束。会场在短暂的寂静后,再次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欢呼。林默的发言,没有骄傲,没有自满,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清醒认知。
他站在荣耀的巅峰,接受着全世界的致敬。但在他的内心深处,那关于意识“有序化”、关于生态“韧性”减弱、关于生命更深层奥秘的疑问,如同无声的警钟,始终长鸣。
他知道,脚下的山峰,或许只是通往更高、更未知险峻的起点。
联合国颁奖典礼的荣光与喧嚣之后,林默并未沉浸在荣誉中,而是立刻返回“蓬莱”基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个自“意识萌芽”研究以来就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更为深邃的领域——意识与大脑的终极交互。
主实验室中央,一台造型流畅、充满未来感的座椅上方,悬浮着一个由无数细微光纤和感应线圈构成的、如同王冠般的精密头环。这并非传统的、需要植入电极的脑机接口,而是基于“生命法典”对神经系统微观结构和电化学信号传导机制的深刻理解,所研发出的全新一代——“神经织网”(Neural Lace)接口。
“传统的脑机接口,无论是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都像是在一条奔腾的大河岸边,用粗糙的网兜试图捞取几条特定的鱼。”林默向陈淑华院士和张锋解释道,他的指尖在全息模型上滑动,展示着“神经织网”的工作原理,“信号衰减、干扰、解析困难,信息带宽和保真度都远远不够。”
“而‘神经织网’……”他放大模型,显示出那王冠内部无数细微到纳米级别的能量场发生器与生物传感器,“它不直接接触神经元,而是通过构建一个与大脑自身生物电磁场完美谐振的‘镜像场’,以非侵入、无损的方式,实现与大脑神经集群的‘超高频宽、超精度’信息同步。它读取的不是简单的脑电波,而是神经突触间信息传递的‘意向性’和‘模式’;它写入的也不是粗暴的电刺激,而是能够被神经元自然识别和整合的‘信息谐波’。”
理论完美,但实践挑战巨大。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外部设备生成的“镜像场”与每个使用者独一无二、且时刻动态变化的大脑电磁场实现完美、稳定的同步谐振,稍有不慎,轻则信号失真,重则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干扰。
研究团队进行了数百次失败尝试。不是同步不稳定导致数据乱码,就是谐振频率偏差引发志愿者短暂的眩晕或感知异常。
转机出现在林默调整思路,将“生命法典”中用于细胞间信息精准调控的部分算法,融入到“神经织网”的控制核心之后。
“如果我们把大脑的电磁场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信息场’,”林默在团队会议上提出,“那么,‘生命法典’对生命信息的理解和调控经验,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与这个场安全对话的语言。”
新的算法被命名为“共鸣协奏”(Resonance concerto)。它不再试图强行“匹配”大脑,而是像最顶级的音乐家,去“倾听”大脑场的细微波动,然后以其自身的频率,发出能够引发最和谐共鸣的“音符”。
最后一次关键测试。志愿者是一位因脊髓完全损伤而瘫痪多年的前舞蹈演员。
当“神经织网”王冠被启动,“共鸣协奏”算法运行的那一刻,主屏幕上代表大脑活动与设备输出信号同步率的指标,瞬间从前次测试的最高75%,跃升并稳定在惊人的99.97%!
更令人震撼的是,志愿者甚至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她只是“想”着抬起自己的手臂——那在现实中早已失去知觉的手臂——旁边一台机械臂就随之流畅地、毫无延迟地做出了完全相同的动作!她“想”着在空中画一个圆,机械臂就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
志愿者瞪大了眼睛,泪水无声滑落。那不是机械的操控,那感觉……就像是她失去的身体部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归了!
“成功了……”陈淑华院士喃喃道,她被这近乎魔法的一幕深深震撼。
张锋则更关注其战略价值:“这种带宽和精度……如果用于军事或极端环境作业……”
林默看着屏幕上那几乎重合的信号曲线,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看到的,远不止于修复残疾或增强操控。
“这不仅仅是接口的突破,”他轻声说,仿佛在对自己耳语,“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握住了一把能够敲开‘意识’之门的钥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深空余烬:默者的法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