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是一个大坎,严嵩几乎已经能察觉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止步于此。
现在的身体还算健朗,但每日工作时长已不太多。
趁着时日无多的未来,严嵩还要干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那就是修建一个翻译学堂,如果可能最好是一个翻译大学堂。这事已经报道高翰文那里了。
严嵩的思路其实很简单,自己蹉跎了太多岁月了,既然天下间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愿意开门纳谏,那么何不开个翻译学堂,让读书人广学多国语言,那么谁原意听自己的就去谁那里不好吗?
这样,何苦在前半生蹉跎20十年,后半生做君前小丑二十年,到最后荒废一生一事无成呢?
这个思想,严嵩可没敢明确地写出来。只是自己想想,同时害怕高翰文看出来了阻碍办学。等通译大学堂落成,严嵩自己感觉说不定能比肩老友王阳明,也获得一个严子的称谓。百年后也不至于受人唾弃。
------
这事感觉有些抢了高翰文的步骤呢。高翰文看着自己这个祖师爷严嵩的申请,一时间有些好笑。
原本高翰文就计划接下来逐渐一个翻译大学堂的。这样新区那边就能凑齐经济大学堂、天理大学堂、与妇女儿童医院一街之隔的医学大学堂和通译大学堂四所大学堂,恰好组建一个大学城了。
金融街往南那一带地皮都是留着的。几乎是把新区最核心的地段留给了四所大学堂,将来就算是衙门与地方经费受阻,光靠招商租赁,也能支持者四所大学堂好些年了。
对于高翰文来讲,严嵩有什么小心思无关紧要,大明确实稀缺翻译人才,无论这人内心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能源源不断地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打破儒学静态世界观的路径依赖就是好的。
大明现在南直隶一带的顶级士绅可不能说不了解寰球时事,他们很多人对英格兰前段时间亨利八世的过世都是知道的。甚至部分家族祠堂已经开始供奉基督牌位。
但正因为自己知道,才晓得泰西与大明的文化风俗差异有多大,贸然向大明介绍泰西,少不得要惹上以夷乱华的帽子。所以基本自己知道就行了,自己偷偷走私就行了,何必讨人厌呢。
如果一个信息只能被极少数人知道,那么其最终只会成为极少数人套利的工具,关键是其余被套利的人还心甘情愿支持这种套利模式。
高翰文一时间想到后世史书上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与泰西王室信件往返不断,自身也颇具西学才干,只可惜这些西学知识更多是用来考核儒学的清朝汉官是否忠诚上了。因为任何一个绝对忠诚的汉官就不应该积极去接触朝廷允许之外的学问,就只应该满怀热情地相信且唯一相信朝廷指定的学问。
有严嵩来分担火力与资金压力,高翰文几乎没有过多停顿就同意了。一栋行政楼,三栋三层的教学楼,一栋图书馆兼礼堂,一个操场,一个食堂,一栋宿舍,规模上是四所大学堂最小的。
哪怕秉持着最小规模,其花费也是不小。因为为了避免后世翻译学者乱翻译外文经典导致国内学习后大面积的望文生义甚至干脆初始文本就翻译错误,高翰文还要求通译大学堂必须要有一些经济大学堂与天理大学堂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了这个要求,那就不是请几个洋教习就能了事的了。
高翰文列了好些自己的必须要求,然后让良民委员会那边成立一个教育理事会专门负责这些,便当了甩手掌柜。
严嵩对收到的批示自然是百分百的满意。他不相信高翰文看不出自己的小心思。结果能够在严氏家族捐资8万两白银的基础上争取到良民委员会两倍的配套资金,后续还会开发社会助捐。同时允许了英吉利、瓦卢瓦、意大利亚、佛郎机、西班牙、荷兰、人尔马泥亚、鲁迷奥斯曼、波斯、朱雀国、倭国、朝鲜国共十二国通译。
按照严嵩心理盘算,未来再不济,也不至于这十二国同时出现昏君、恶君,让有理想抱负的读书人无处可去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