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神盾局就对凯为什么能够和那些远古文明保持良好的关系感兴趣,甚至不止一次试图打探这其中的秘密。
可惜……没等他们真的做什么。神盾局就崴泥了。
到了后来,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事情,也越来越大,导致所有人都投鼠忌器,压根没办法真的探寻凯的秘密。
在很多人看来,凯简直就是最大的买办。
他之所以能够逍遥至今,就是因为他可以狐假虎威。虽然他们也不明白,地球有什么东西可出卖的。
但对于他们来说,不让他们触碰的利益,就相当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不是买办是什么?
为什么买办可恶?
从买办的词源来讲,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可以理解为管家、经理、执行人等不含贬义的词汇。但由于买办在晚清时特殊的阶级属性,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却让这个词充满了负面意义。最初的买办,从事的主要是外国商船、商馆的食材、物料等代购事宜,也就是拿着工资干活,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甚至一开始还被人鄙视,社会地位低下。但这也需要买办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外语沟通能力,而在晚清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沿海地区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阶层才能够胜任。而且由于涉及“邦交大事”,买办需要清政府的特别批准才能从事,在这种情况下,买办又多了一层官方属性,这就让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力光环。虽然买办本身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资本,但随着拥有外国资本和朝廷权力的两面背书,以及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双重身份,他们作为中外沟通仅有的“桥梁”,大量的资产财富交易都需要经过他们之手,这其间就产生了大量的灰色寻租空间。有了这些资源,买办阶层开始迅速崛起。后来买办阶层又与官僚、资本家结合在一起,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成为旧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之一。由于是替洋人办事,因此他们往往没有民族大义,屡屡侵害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也不断被突破。买办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凶作用。他们欺压华商、勒索敲诈、偷税走私、贩卖鸦片,甚至从列强向清政府索要的赔款中分得一杯羹。清朝灭亡后,更与军阀、官僚紧密结合,严重垄断国家经济,将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同时,少数家族却集中了巨额的财富。
一些买办不放弃任何获取利益的途径,包括官商勾结、损公肥己。比如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吴健彰,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白银五十万两,捐得苏松太兵备道记名按察使兼江海关(上海海关)监督的肥职,后来则为私利出卖了海关行政权,导致国家海关行政权彻底丧失。而这只是买办卖国的冰山一角而已。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买办们何止有文化,在各项能力和资源的加持下,他们的破坏能力大大倍增,买办和封建官僚、资本家一起,吸干了整个国家。虽然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徐润、唐廷枢和郑观应这样有思想见地的爱国人士,但就整体评价而言,买办这个词总体偏向负面、贬义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些政府官员们看来,凯就是最大的买办。
他依靠着阿斯加德和亚特兰蒂斯的外交压力,让他们压根没办法对他做什么。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讨厌的呢?
“那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现在可不仅仅是我们,海对面那个大国已经开始和多国签署框架协议了!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连汤都喝不上了!”
本杰明烦躁的说道。
这几天下来,所有人都在吵来吵去,压根就没有一个确实可行的策略。
可与之相对的,就是对面那个国家。
他们的进度快的不可思议!
“还不是那些该死的亚特兰蒂斯人!”
一个政要听到本杰明的话,立刻愤愤不平的说道。
对此大家也没什么反应,虽然畏惧亚特兰蒂斯的威势,毕竟那些个海地人只用了一场袭击,就毁灭了全球百分之八十的海运力量!
“海对面的那个国家,绝对和亚特兰蒂斯人有勾结!不然为什么就他们的损失最小!”
说起这个,更多人心里不平衡了。
当初那场大海啸,全世界的海岸线都遭到了打击。
唯独某东方大国损失很小。虽然海运船只有不少损失了,可他们的海军建制却保持了完整,这让某东方大国的海军力量一下子成为世界第一。
关键是……某东方大国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船只制造能力!
在大海啸之前,某东方神秘大国就拥有超2320万吨的造船能力……与之相比,美国只剩下10万吨了。
在某东方大国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像大连、上海、广州这样的重量级港口城市,矗立着超过100家大型现代化船厂。这些巨无霸的生产线,几乎24小时灯火通明,焊花飞溅,巨型龙门吊来回穿梭,场面极其壮观。每年的造船总吨位就超过了全球的一半!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肉眼可见的天壤之别。
在某东方大国排名前75位的巨型船厂里,至少有20家,拥有一种“魔法技能”——能快速切换状态,从民船制造瞬间转入军用舰艇的生产快车道。更让美国同行眼红的是,某东方大国手里握有好几个能同时开造航空母舰的超级干船坞!这种规模的制造底盘和灵活性,放眼全球,仅此一家。
镜头转回美国本土。曾经辉煌的美国造船业,如今却显得步履蹒跚。
大型船厂数量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纽波特纽斯(造航母、核潜艇为主)、英格尔斯(造驱逐舰、两栖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手里。困境显而易见:工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只有几万熟练工人),船厂里的起重机和船台很多都已经用了好几十年,老旧不堪。造一艘新军舰,从开工到服役的过程,就像挤牙膏,延期、延误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让海军望眼欲穿。
美国造船业有着辉煌的过往,但到了里根执政时期,该国造船业已陷入整体颓势,民用船舶制造产业不断收缩,造船厂的数量缩减了四成,从业人员减少了三成。冷战结束后,情况愈发糟糕,美国彻底停止了商船的建造工作,造船能力骤降近九成,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占比从9%左右跌至2%以下。期间,美国有35家造船厂宣告倒闭,剩余的则整合并入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其中,通用动力公司专注于驱逐舰与核潜艇的建造,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则负责航母和船坞登陆舰的制造,民用船舶几乎不再涉足。进入21世纪后,即便是军用造船领域也持续衰退,除了纽波特纽斯、英格尔斯、通用电艇和巴斯钢铁这几家造船厂有着稳定的订单外,阿冯戴尔、国家钢铁造船、马里内特和奥斯塔等造船厂的订单极不稳定,甚至还面临无单可接的困境。
订单匮乏使得美国造船业在自动化与现代化方面的投入进展缓慢,能够用于军用舰艇建造和维修的干船坞已不足20个,且基础设施陈旧、造船技术落后,工装设备状况不佳。由于干船坞数量有限,仅47%的军舰和24%的潜艇能按预定时间完成维修,待修的军舰不断积压,赶工期还引发了多起事故,在建或待修的军舰接连出现起火情况。过去20年间,美国造船业流失了2万名熟练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仅有0.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愿意学习船舶装配、焊接和铸造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武器装备制造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研发,讲究连续性与稳定性,一个个连贯的项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武器装备制造业培养一名技术骨干需要10年,一旦后续项目中断,科研团队的技术经验积累就会断裂,重新启动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
现在美国佬们想要重启工业化……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缺工人,缺技术,缺基础设施!
有人抬杠,说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怎么可能缺这些东西。
那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说。
首先缺工人……有人觉得这是胡扯,美国人素质那么高怎么可能缺工人呢?
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这里的工人并不是那些所谓血汗工厂里的低端制造业工人!
全美70%的制造业公司找不到合适的工人,未来5年,关于基建制造业等相关行业所需求的工人数量,将会比实际接受这些教育的人员数量高出6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许多制造业工作岗位需要员工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员工需要接受再培训或者新的教育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然而这方面的转型不够迅速,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出台缓慢,导致不能及时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制造业工作相关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在阻碍人们选择这一行业。许多人认为制造业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下、社会地位低,尽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思想,更不愿意放下身段投身制造业。毕竟比起做金融,做文员,甚至做服务业,工人实在太累了!
很多人压根不愿意。
最典型的就是建筑工人,在美国,建筑行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严重。建筑工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以及工作内容相对来说挑战性确实比较大,但是建筑行业的薪水却是相当可观的。但目前的事实是,即便是年薪开到了90万,建筑行业无法招聘到足够的人才。年轻人普遍认为建筑工是一份高强度且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所以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
缺技术……美国科技发达为什么会缺技术呢?
事实却是美国的技术断层很明显。
随着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他们对工业方面的技术研发基本算是停掉了。除了极少数的高端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都转移了,可问题是世界并不是停滞不动的,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技术被开发应用,但美国压根没相关的工厂,所以那些技术他们自然没需求,没需求自然没人研究,没人研究就没有积累!
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派人出去学两天,回来就能上马的!
这需要积累!
需要时间和金钱!
至于说基础设施……那更要命。
美国铁路和公路的状况,上网搜一下,就能了解。那玩意美国人自己都在吐槽。
这还只是公共交通。
真正的工业不是几座厂房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套能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螺丝钉到特种涂料,从机床到工业软件。本土供应商,熟练技工,长期研发资金。这些要素缺一不可。美国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失去了这套生态。工业配套体系才是核心。制造业天生需要集群效应。想象一个汽车工厂。它需要座椅供应商,车灯制造商,线束作坊,甚至专门生产螺丝的小企业。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底特律曾经完美诠释了这个模式。全盛时期周边聚集着上万家配套厂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去年那份报告挺有意思。2000年全美还有三万两千家搞工业精密零部件的中小厂子,到前年就只剩一万出头了。这个数字变化有点大。二十多年间少了近三分之二。大企业把生产线挪到海外去了。本土那些小厂子接不到活,只能关门或者改行。这个趋势从世纪初就开始了。有家叫精密动力的公司。他们从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做汽车发动机轴承,曾经给通用福特都供过货。一八年通用把发动机生产线搬到墨西哥,他们七成订单就这么没了。撑了两年还是没撑住。
现在美国车厂要做高端发动机,得找德国舍弗勒或者日本NSK买轴承。成本比以前高出三成,等货还要两个月。这个局面挺难办的。美国现在连最普通的工业无缝钢管都得从中国或印度买。他们本土只剩下五家钢管厂。这些工厂的产量连自己国家需求的一半都跟不上。钢管都要进口,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个笑话。
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是没有再次发展工业化的可能性……但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源!
可问题是现在他们就缺这玩意!
恰好,海对面不缺这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