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笙

黑鸭鸭锁骨

首页 >> 又笙 >> 又笙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提前登陆种田游戏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琥珀之剑网游之刺客重生汉儿不为奴透视之眼都市之超神玩家我叫科莱尼灵宠修仙,反派祭天异世界的魔王大人
又笙 黑鸭鸭锁骨 - 又笙全文阅读 - 又笙txt下载 - 又笙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236章 万法皆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叮———

[已完成当前支线]

[完美程度解析:100%]

[时空稳态已达成]

[完美时间线落定]

[恭喜你,挑战者。]

[故事终将迎来它最完美的终章]

[此界灯火长明,善意永续,愿君安渡此生,共赏人间烟火]

[奖励:沉浸式体验完美时间线]

沐轩——案头纸笔,写尽民生

沐轩的文书房在革新署东侧,是间靠窗的小屋子,窗台上摆着一盆从清玄山移来的海棠苗,叶片翠绿,是他每日浇水照料的。

桌上堆着厚厚的卷宗,有前朝的制度条文,也有各州府递上来的民情报告,最上面放着一叠空白宣纸,纸边裁得整整齐齐,还有一支用了半截的狼毫笔,笔杆被他握得光滑。

他从不在屋里闷头写条文。每天清晨天刚亮,他就揣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出门——本子是用粗纸订的,封面写着“民生杂记”四个字,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些随手画的小图。

他先去朱雀街的“张记早点铺”,掌柜的张老三总给他留一碗热汤面,加个荷包蛋。

吃面时,张老三就会抱怨:“沐先生,你说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吏部、户部、工部,每个部门都要递帖子、等批复,我这铺子开了三个月,证还没下来,最后还是托人送了礼才办成。”

沐轩把这话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小小的铺子图标,旁边写着“办证难:三部门推诿,耗时三月”。

吃完面,他会去城门口的“迎客茶馆”,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一壶最便宜的粗茶。

茶馆里总坐着些脚夫、商贩,他们说话直来直去,藏不住心事。

有个叫刘二的脚夫,刚从边疆回来,喝了口茶就说:“以前去边疆送粮草,总听士兵们说军饷拖,有的士兵家里孩子都快饿死了。这次去,士兵们都笑着说,上月军饷准时发了,还发了过冬的棉衣,说要好好守着边疆,不让坏人进来。”

沐轩把这话记下来,旁边画了个小士兵,举着个铜钱的符号。

有时他还会蹲在河边,看洗衣的妇人聊天。

有次听到王婶说:“前几天咱们村的里正,偷偷把村里的公田占了,还把赈灾的粮食留了一半给自己,被监察院的人查出来了,不仅把田还了,粮食也退了,还被撤了职。现在村里选了新里正,是个实诚人,咱们日子好过了。”

沐轩把“监察院查贪腐,民心安定”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盾牌。

晚上回到屋里,他就着烛光整理这些笔记。

烛光昏黄,映着他专注的侧脸,他把百姓的抱怨、士兵的欢喜、妇人的闲聊,都转化成制度里的细节。

写“拆分六部职权”时,他在“户部管赋税征收、工部管商户注册”后,特意加了一句“百姓办事若遇部门推诿,可持申请文书直接递至监察院,监察院需三日内答复”;

写“藩王改制”时,他想起在茶馆听藩属的人说“担心没了兵权,子弟没出路”,又添了“允许藩王子弟入国子监读书,考核合格者可授地方官职,不任兵权”的补充。

陆纤纤常来他屋里看草案,每次都忍不住笑:“沐先生的字里,全是百姓的声音。你看这句‘办事遇推诿可找监察院’,张掌柜要是看到,肯定要高兴得多烙几个胡饼。”

沐轩放下笔,指尖摩挲着纸页,纸上的字迹工整,带着温度。

他想起以前握着剑柄的感觉,冰冷的金属总带着杀伐的气息;而现在握着笔,纸页的温热,字里行间的民生,却让他觉得更有力量——一剑能杀一人,而一个好的制度,能护千万人。

白落衡——布坊素线,缝缀温暖

“素心布坊”开在革新署斜对面,门脸不大,只一间屋子,门口挂着块蓝布招牌,上面的字是肖清帮着写的。

布坊里总透着暖意,靠墙的架子上堆着各色布料,有粗布、细布,还有少量的丝绸,都是白落衡从布市挑的,挑的都是结实、耐穿的料子。

靠窗的位置放着一张缝衣桌,桌上摆着针线笸箩,里面的针、线、顶针都码得整整齐齐,还有一把剪刀,刀刃磨得雪亮。

白落衡每日清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缝好的小衣裳挂在门口的木杆上。

那些衣裳都是给清玄山的孤儿做的,布料是最结实的粗布,颜色多是浅蓝、浅粉、浅黄,都是孩子们喜欢的颜色。

她缝得格外仔细,领口、袖口都缝了两层软布,怕磨着孩子娇嫩的皮肤;衣角处还会缝个小小的图案,有的是海棠花,有的是小兔子,都是用彩色的线绣的,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

常有孩子跑到布坊来,扒着门框,踮着脚看那些小衣裳。

有个叫阿桃的小姑娘,约莫五六岁,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父母在战乱中没了,住在清玄山的学堂里。

她每天都会来,站在木杆前,盯着那件粉布做的小裙子,眼睛亮晶晶的,却从不敢伸手碰。

白落衡看在眼里,心里软得像棉花。

有天傍晚,阿桃又来的时候,她把裙子从木杆上取下来,叠得整整齐齐,走到阿桃面前,蹲下身,把裙子递给她:“阿桃,这件裙子给你穿,你看,这里绣了朵小海棠,和清玄山的海棠花一样好看。”

阿桃愣住了,小手紧紧攥着衣角,不敢接,眼睛里却慢慢蓄满了眼泪。

“拿着吧,”白落衡笑着说,“等你长高了,姐姐再给你做新的,比这件还好看。”

阿桃这才小心翼翼地接过裙子,抱在怀里,眼泪掉在布上,晕开小小的湿痕。她小声说:“姐姐,你像我娘亲。”

白落衡摸了摸她的头,心里像被暖水浸过,软软的,暖暖的。

布坊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有个姓赵的妇人,来给要参加科举的儿子做件新长衫,选了块浅灰色的细布,说:“我儿子苦读十年,以前家里穷,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如今赋税减了,家里存了点钱,给他做件新衣裳,让他去考场也体面些。”

白落衡点点头,仔细量了尺寸,说:“您放心,我一定缝得合身。”

还有个老妇人,来买布做孝衣,选了块素色的粗布,却笑着说:“我家老头子走了,走得安心。以前日子苦,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如今好了,能给他办个体面的葬礼,还能给他做件干净的孝衣,我这心里也踏实。”

白落衡帮她把布叠好,还多送了她一小块细布,说:“给老爷子做个里衬,穿着舒服。”

每一笔生意,白落衡都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不是记赚了多少钱,而是记“赵公子科举长衫”“李奶奶孝布”,月底的时候,她会把盈利的一部分换成粮食、书本,送到清玄山的学堂。

这不是施舍,是她和百姓一起,一点点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就像她以前守护战场的战友一样,只是现在,她的“武器”变成了针线,守护的变成了孩子们的笑容。

肖清——账册算盘,算清公道

肖清的账房在革新署后院,是间安静的屋子,屋里只有一张长桌,一把椅子,还有满架的账册。

长桌是实木的,桌面被磨得发亮,中间放着一把黑漆算盘,算珠是牛角做的,被她拨得光滑如玉。

账册按州府分类,每本都贴着标签,写着“江南州赋税账”“边疆军饷账”“水利修缮账”,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涂改。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些账册、算盘打交道。天刚亮她就到账房,先把前一天的账册整理好,然后开始核对当天的收支。

她看得格外仔细,每一笔数字都要反复核对三遍,算珠拨得“噼啪”响,声音清脆,却不杂乱。

她核对州府上缴的赋税,看有没有短缺;核对给边疆的军饷,看有没有延误;核对修缮水利的银子,看有没有被挪用——她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百姓的血汗,是士兵的生计,是天下的太平,一点都不能马虎。

有一次,她核对江南州的粮税账册,发现上缴的粮税比预期少了三成。

账册上写着“汛期受灾,粮产减少”,可是她不放心——以前魏严当权时,常有官员借“受灾”为名克扣粮税。她立刻拿着账册,带着两个小吏去了江南。

江南州的官员慌慌张张地来接她,说:“肖大人,今年汛期确实严重,不少稻田被淹,百姓们都在补种晚秋作物,实在缴不出足额粮税。”肖清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官员带着她去灾区。

到了灾区,她看到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百姓们在水退的田里补种荞麦,田埂上搭着临时的棚屋,棚屋里堆着刚收的少量稻谷。

有个老农看到她,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叹气:“大人,今年水太大,淹了不少田,能收这点粮食,还是托了新政的福,官府给了种子,不然连晚秋作物都种不上。”

肖清心里有了数。回到州府,她在账册上写下“江南州粮税减免一成,待来年丰收再补”,还让小吏画了张灾区的图——图上有补种的农田、临时的棚屋,还有百姓们劳作的身影,一起呈给周廉。

陆纤纤看到账册和图,问他:“肖先生,你就不怕有人说你徇私吗?毕竟没有实打实的‘受灾证明’。”

肖清坐在桌前,拨动着算盘,算珠“噼啪”响了几声,声音平静:“账要算清,可人心更要算清。百姓遭了灾,若还要逼他们缴足粮税,他们吃什么?穿什么?那样的话,新政就不是为百姓谋福利,而是逼百姓反了,这账,比任何数字都重要。”

她想起以前做侠客时,靠剑维护公道,可剑能护一人,却护不了千万人。

如今握着算盘,算清每一笔账,却能让百姓不受苛待,让军饷按时发放,这公道,比剑锋更实在,更长久。

林若希——私塾笔墨,教化明心

林若希在汴梁城西南角开了一间“明心私塾”,私塾是租的一间旧宅院,院墙爬满了牵牛花,门口挂着块木质小牌,“明心私塾”四个字是她亲笔所书,娟秀中带着韧劲。

院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是从清玄山移来的,春天开花时,花瓣会落在窗台上,飘进课堂里,伴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格外清雅。

私塾里的桌椅是肖清帮忙找木匠做的,结实耐用,高矮刚好适合孩子;

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挂在墙上;

孩子们用的课本,是林若希连夜抄录的——既有《三字经》《百家姓》这类蒙学经典,也有她根据新政理念编写的“明法启蒙”,里面用简单的语言讲“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勿以善小而不为”,还画着小小的插图,比如监察院查贪腐的场景、百姓互帮互助的画面,方便孩子们理解。

她收学生从不看家境,平民子弟、清玄山的孤儿,甚至有藩属的孩子,她都一视同仁,学费只收少量粮食或布料,实在困难的,便分文不取。

每天清晨,孩子们背着白落衡帮忙缝的粗布书包,早早地来到私塾,有的带一把柴火,有的带几个野果,放在院里的角落,算是给先生的“谢礼”。

有个叫阿桂的女孩,母亲早逝,父亲是脚夫,常年在外奔波,没人照看。

阿桂以前总在私塾门口徘徊,偷偷听里面的读书声,被林若希发现后,便收她做了学生。阿桂很聪明,却格外敏感,总怕自己做得不好被先生赶走。

林若希看出她的心思,每天放学后都会留她一会儿,教她写字,还给她梳辫子,用红线扎成小小的麻花辫。

有次阿桂问:“林先生,我能当像陆姑娘那样的人吗?保护别人。”林若希笑着说:“当然能。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事理、有勇气。以后你若能坚守正义,善待他人,就是在保护这个天下。”

她还常带着孩子们去革新署附近,看沐轩整理民生卷宗,听白落衡讲布坊的故事,让肖清教他们简单的算术,让慕婉柔教他们识别常见的草药。

她告诉孩子们:“新政不是纸上的条文,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商户诚信经营,百姓遵纪守法,官员公正办事,我们好好读书,都是在让日子变好。”

有次,孩子们在街头看到有人欺负卖菜的老婆婆,便一起上前大声说:“你不能欺负人!林先生说,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欺负老人是不对的!”

那欺负人的汉子被孩子们的气势吓住,又怕被巡逻的士兵撞见,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老婆婆拉着孩子们的手道谢,林若希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她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勇气与善良,这便是最长久的教化。

超哥与小诺——清玄海棠,守护童真

清玄山的道观重建好了,红墙黛瓦,在漫山的海棠树中格外显眼。

道观旁边有间小木屋,是超哥和小诺住的,屋里很简单,两张木床,一张桌子,还有个火塘,冬天的时候,火塘里烧着柴火,暖洋洋的。

超哥和小诺每天的活儿很杂。

小诺的力气大,每天早上都要去学堂修缮——屋顶漏了,他就搬来瓦片,一块块铺好;桌椅坏了,他就拿来工具,叮叮当当修得结实。下午的时候,他会教孩子们劈柴生火,孩子们围着他,看他挥着斧头,一下就把柴火劈成两半,都拍着小手喊“诺哥好厉害”。

超哥的视力还是不好,看东西要凑得很近,可他却能把学堂的桌椅擦得锃亮。

每天早上,他都会拿着布,跪在地上,一点一点擦桌子腿、椅子脚,连缝隙里的灰尘都不放过。他教孩子们认字,不用书本,而是用树枝在地上写——选的都是简单的字,“山”“水”“花”“家”,写得很大,方便孩子们看。

遇到视力和他一样不好的孩子,他会把孩子的手放在树枝上,一起写,说“这样就能记住了”。

他还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他以前“闯荡江湖”的事,只是把“拔剑打架”改成了“劈柴救人”,把“破阵杀敌”改成了“修屋帮人”。

有次讲“智斗山贼”,他说“山贼要抢百姓的粮食,我就用劈柴的斧头,把山贼的扁担砍断,还教他们劈柴谋生,后来山贼都改邪归正了”,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说“超哥是大英雄”。

有个叫小石头的男孩,父母在战乱中没了,性格很内向,总爱跟着小诺。

有次他拉着小诺的衣角,小声问:“小诺哥哥,超哥哥为什么看不清呀?”

小诺蹲下来,笑着说:“他呀,因为以前总盯着远处的东西,想看得更远,却忘了眼前的美好。现在你超哥哥更喜欢看眼前的你们,看你们笑,看你们认字,比看再远的东西都好。”

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漫山都是粉白色的花,风吹过,花瓣像雪一样飘下来。

超哥会带着孩子们爬到山顶,看远处的汴梁城。他指着城的方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那里的人,和咱们一样,都在好好过日子——有卖胡饼的,有缝衣裳的,有读书的,咱们守着清玄山,他们守着汴梁城,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的摘下一朵海棠花,插在小诺的发间——小诺的头发软软的,粉色的海棠花插在上面,格外好看。

小诺摸了摸头上的花,笑得眼睛都眯了——他以前总想着看清远方的风景,现在才发现,眼前的花海、孩子们的笑容,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慕婉柔——医馆药香,抚慰人心

“仁心医馆”开在清玄山脚下,门楣上挂着块小小的铜铃,风一吹,“叮铃叮铃”响,格外好听。

医馆不大,一间诊室,一间药房,诊室里放着一张诊脉的桌子,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本草图》,是肖清帮着画的;

药房里有十几个药柜,每个药柜上都贴着药材的名字,“紫苏”“生姜”“当归”“甘草”,字迹工整,药柜里的药材都用油纸包着,分类放好,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慕婉柔每天清晨都会坐在药柜前,整理药材。她戴着手套,把容易受潮的药材放在通风的架子上,把常用的药材放在顺手的位置——比如治疗咳嗽的紫苏叶,放在最下层的药柜,方便拿取;

治疗风寒的生姜,切成片,用竹篮装着,放在诊桌旁边。她选的药材,大多是便宜、常见的,百姓们都买得起,她常说:“治病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百姓们少受点苦。”

有个姓王的老人,七十多岁了,常年咳嗽,一到冬天就更严重。

他家穷,舍不得看大夫,以前都是自己找些野草煮水喝,越喝越严重。有次他咳得喘不过气,被邻居送到医馆,慕婉柔给他诊了脉,说:“大爷,您这是风寒入肺,得慢慢调理,不用花很多钱。”

她给老人抓了些紫苏叶、生姜、甘草,还教他怎么煮:“紫苏叶三片,生姜两片,甘草一小段,加水煮一刻钟,每天喝两次,喝完盖被子出点汗,就好了。”

老人感动得要给她磕头,慕婉柔连忙扶住:“大爷,您别这样,我是大夫,治病救人是本分。”她还从家里拿了些红糖,给老人包好:“煮水的时候加一勺红糖,好喝些。”

后来,老人每天都会给医馆送一捆新鲜的柴火,柴火捆得整整齐齐,还带着露水的湿气。

他说:“慕大夫,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这些柴火,你烧水煮药吧。”慕婉柔推辞不过,就收下了,每次老人来,都会给他倒杯热水,和他聊聊天。

陆纤纤常来医馆,有时是来拿些安神的草药,有时只是来坐一坐。

两人坐在诊室的椅子上,看着窗外的海棠树,陆纤纤会聊起新政的进展:“昨天监察院查处了一个贪腐的小官,他挪用了赈灾的银子,被撤了职,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慕婉柔会聊起医馆的事:“今天阿桃来复诊,咳嗽好多了,她还带了山上的野果,说给我吃。”没有惊天动地的话,却满是岁月的安宁——就像她以前用灵能治愈伤口,现在用草药抚慰病痛,都是守护,只是现在的守护,更贴近人心。

阡溟——风雨信使,传递安宁

阡溟成了往来各州府的信使,他的行装很简单:一个磨得发亮的蓝布包,里面装着新政的文书,还有百姓托他带的家书;

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鞋底已经补过两次,却是他亲手纳的,结实耐穿;

还有一把小小的匕首,这是上官冬曦送他的,说路上遇到危险能防身——可他从没拿出来用过,他走的路,靠的不是武力,是耐心和责任。

他话不多,却把每件事都做得妥帖。

新政的文书,他都用油纸包了三层,藏在布包最里面,外面再放些衣物,生怕被雨水打湿;百姓托他带的家书,他按地域分类,用绳子捆好,放在布包的外侧,方便随时拿取。

他赶路很准时,说哪天到,就哪天到,哪怕遇到风雨,也从不耽搁——他知道,文书晚一天,可能就影响一个州府的新政推行;家书晚一天,可能就让盼信的人多等一夜。

有一次,他要把边疆的军饷文书送到京城。刚出边疆,就遇到了暴雨,山路又陡又滑,泥泞没到脚踝。

他背着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雨水顺着头发流进眼睛,涩得难受,他却不敢停下来——军饷文书要在三日内送到,晚了就会影响军饷发放。

走到半山腰时,他脚下一滑,摔下了山坡。山坡上全是碎石和杂草,他的腿被碎石划了道大口子,鲜血很快浸透了裤腿,疼得他直咧嘴。

可他第一时间不是摸伤口,而是伸手去摸背上的布包——还好,布包被他护在怀里,油纸没破,文书是干的。

他咬着牙,从旁边折了根粗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地往前走。

夜里山里很冷,伤口又疼,他却不敢歇太久,只靠怀里揣的几块干粮充饥,渴了就喝山泉水。走了整整一夜,天快亮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京城的城门。

他拖着受伤的腿,一步步走到革新署,把文书交给秦岳时,腿已经肿得老高。

秦岳看到他的伤口,皱着眉说:“你先去医馆治伤,剩下的事交给别人。”

阡溟却摇了摇头,从布包里拿出一叠家书:“还有士兵的家书,要送到军营,不能耽误。”

他拄着拐杖,又去了神策军大营。士兵们看到他,都围了过来,接过家书时,有人笑得咧嘴,有人红了眼眶。

有个叫张强的士兵,拿到妻子的信,一边看一边念:“家里的麦子收了,孩子会叫爹了,你在边疆要好好的,等你回来。”念到最后,声音都哽咽了。

阡溟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沉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柔和——他以前在黑暗中行走,为的是完成任务;现在背着布包赶路,为的是让这些平凡的喜悦和牵挂,能准时抵达,这比任何隐秘的任务,都更有意义。

上官冬曦——歌谣声里,唱遍太平

上官冬曦不再唱那些劝世的小调,而是编了许多新的歌谣,都是关于汴梁城的太平日子。

他常坐在汴河桥头的老槐树下,那棵老槐树有几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能遮住大半个桥面。

他抱着他的旧琵琶,琵琶的琴身有些磨损,却是他最宝贝的东西,弦上缠着孩子们给他系的红绳,风吹过,红绳轻轻晃动。

他的新歌谣,歌词都很简单,却满是烟火气:“朱雀街的胡饼香,清玄山的海棠芳,官不贪,民不慌,太平年,福满堂。”

“军饷发,棉衣暖,边疆将士守平安;赋税减,粮满仓,百姓笑脸亮堂堂。”他弹着琵琶,唱得很投入,声音清亮,带着笑意,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听,有的还会跟着唱。

孩子们最爱围着他,坐在槐树下的石头上,仰着头听他唱。有个叫小虎的男孩,才四岁,跟着唱的时候总跑调,上官冬曦就停下来,耐心地教他:“小虎,咱们慢慢唱,‘海棠芳’的‘芳’,要拖一点音,像这样——”他边唱边做手势,小虎跟着学,虽然还是跑调,却笑得很开心。

有次上官冬曦问小虎:“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小虎挺起胸膛,大声说:“我想当监察御史,像魏大人一样,不让坏人欺负百姓!”

上官冬曦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魏承泽现在是监察院的得力官员,刚正不阿,上个月还查处了一个欺压百姓的地主,百姓们都敬他,孩子们也把他当成了榜样。

沐轩、白落衡他们也常来听他唱歌。

有时是傍晚,忙完了一天的事,大家就坐在槐树下,听上官冬曦弹琵琶、唱歌。

他会把新编的歌谣唱给他们听,歌词里有沐轩案头的纸笔(“沐先生的笔儿忙,写尽民生好篇章”),

有白落衡布坊的针线(“白姐姐的线儿长,缝件衣裳暖洋洋”),

有肖清的算盘(“肖先生的算盘响,算清公道心不慌”),

有阡溟的布包(“阡哥哥的包儿晃,捎来家书诉衷肠”),

有超哥和小诺的海棠(“超哥劈柴笑声朗,小诺教字暖心房”),

有慕婉柔的药香(“慕大夫的药儿香,治好病痛保健康”),

还有林若希的私塾(“林先生的书声扬,教化孩童明心光)。

众人听着,都忍不住笑起来——他们的平凡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被唱进了歌谣里,成了汴梁城太平岁月里,最温暖的注脚。

终章——桥头相聚,万法皆安

这年秋天,海棠叶落满汴梁城的街道时,众人相约在汴河桥头相聚。

天很蓝,云很淡,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桥上,像铺了一层碎金。

沐轩带来了刚修订好的《新政章程》,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金线绣了“新政章程”四个字,是白落衡帮着绣的。

他翻给大家看:“这是最后一版,已经呈给皇帝了,明年就能在全国推行,里面加了‘百姓议事会’的条款,每个村都能选代表,提建议。”

白落衡带来了新缝的棉衣,是用新收的棉花做的,布料是浅灰色的细布,领口绣了朵小小的海棠花。

她给每个人都递了一件:“天快冷了,这件棉衣暖和,你们忙的时候穿。”给陆纤纤的那件,她还特意加了个小口袋,说“给孩子装零食”。

肖清带来了最新的账册,账册上的字迹依旧工整,她指着上面的数字说:“今年的赋税减免了三成,百姓的存粮却多了五成,边疆的军饷也都准时发了,没有一笔延误。”

她还带了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各州府送来的感谢信,有的是百姓写的,有的是官员写的。

超哥和小诺带来了清玄山的海棠干,是他们自己晒的,装在一个竹篮里,散发着淡淡的海棠香。

超哥抓了一把给大家:“泡在水里喝,能安神,今年的海棠长得好,晒了很多。”小诺还带了孩子们画的画,画的是清玄山的海棠花,还有孩子们的笑脸。

慕婉柔带来了亲手做的桂花糕,是用清玄山脚下的桂花做的,甜而不腻,装在了一个瓷盘里。

她给每个人都递了一块:“这是新做的,尝尝,桂花是昨天刚采的。”

阡溟刚从边疆回来,带了一把士兵送他的匕首,匕首的刀柄是牛角做的,上面刻着“平安”两个字。

他说:“边疆现在很安稳,士兵们都盼着明年回家乡,有的还托我带了家书,说要娶媳妇了。”

上官冬曦抱着他的旧琵琶,坐在槐树下,弹起了那首熟悉的太平谣。

琵琶声清脆,歌声清亮,风吹过,槐树叶沙沙响,像是在伴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桥上,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不远处,陆纤纤带着孩子走来,孩子穿着件浅青色的布裙,是白落衡做的,手里拿着个海棠花形状的小点心,看到大家,笑着挥挥手:“沐叔叔,白阿姨,你们好呀!”

魏承泽穿着监察御史的官服,刚查完案回来,也过来打了声招呼。

他手里拿着一份卷宗,说:“最近又处理了几个不作为的官员,都是百姓举报的,现在百姓们都敢说话了,这就是新政的好处。”

突然,一道温和的光晕从众人周身泛起,原本刺眼的强光,变得像春日的暖阳,裹着每个人,带着淡淡的暖意。

[体验即将结束]

随着光晕渐渐散去,没人惊讶,也没人追问。

沐轩继续翻着手中的章程,指着某一条和肖清讨论;

白落衡蹲下身,给陆纤纤的孩子递了块桂花糕;

肖清和魏承泽聊起了账册上的细节,说下次要去江南看看粮产;

超哥和小诺逗着路边的小狗,小狗摇着尾巴,围着他们转;

慕婉柔整理着药包,把剩下的桂花糕包好,说要给王老人送去;

阡溟望着远方的边疆,手里摩挲着那把匕首;

上官冬曦的琵琶声还在继续,歌声随着风,飘得很远。

汴梁城的炊烟袅袅升起,带着饭菜的香气,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

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有提着菜篮回家的妇人,篮子里装着新鲜的蔬菜;有背着书包放学的孩子,手里拿着糖人,笑着跑过;

有摇着蒲扇散步的老人,坐在槐树下聊天,说着今年的好收成。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这便是他们用凡途守护的太平,是制度的安稳,是人心的安宁,是万法皆安的终极答案。

多年后,汴梁城的老人会给孩子们讲起,曾有一群普通人,用笔墨、针线、算盘、布包、柴刀、草药和歌谣,悄悄守护了这天下。

孩子们会睁着好奇的眼睛,问:“他们是神仙吗?”

老人会笑着摇头,指着汴河桥头的老槐树说:“他们不是神仙,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只是守住了心中的那份善,那份真,那份对太平的期盼。”

而沐轩他们,早已融入了这太平岁月,成了汴梁城最普通的一分子——或许在某个清晨,你会看到沐轩在朱雀街的早点铺里,听张掌柜说家常;

看到白落衡在布坊里,给孩子缝新衣裳;

看到肖清在账房里,拨着算盘核对账目;

看到超哥和小诺在清玄山,带着孩子们摘海棠花;

看到慕婉柔在医馆里,给老人诊脉;

看到阡溟背着布包,走在去边疆的路上;

看到上官冬曦在汴河桥头,抱着琵琶,唱着那首永远唱不完的太平谣。

他们不再是异世的干预者,而是这太平的守护者,是万法皆安的见证者,是岁月长河里,最温暖的平凡。

[滴——]

嗡——画面一转,众人又回到了那片空旷的白色空间,柔和的光晕裹着大家的衣角,其上还残留着属于汴梁城的烟火余温。

“呼——一切都结束了...”上官冬曦如释重负地说道。

“感觉还是挺幸运的,这第三次穿越时间线就让我们都变成了普通人,而且,穿梭的次数越多,反噬也就越重。”白落衡若有所思的说道。

“还好,故事有个好结局。”回想起那一幕幕的经历,沐轩还是有些难以忘怀。

“所以,这是陆纤纤想要的人生吗?”小诺歪着头,清澈的眼眸里满是好奇。

“或许是吧,她的人生终究还要自己做主,我们不过是她旅途中的一位过客。”超哥有些释然道。

“不止我们,”一旁的慕婉柔补充道,眼底映着光晕,“还有千千万万玩家们的指引,是所有人的微光汇聚,才织就了这篇圆满的故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又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尹素婳莫君夜孝婷恋续文:罪爱十月蛇胎亿万暖婚之夫人甜又拽杀鬼破邪我的悠闲山村生活九流闲人盖世仙尊内不朽圣尊妃常攻略:继妃生存守则掠夺诸天万界赵旭李晴晴武炼阴阳逆天丹帝异界最强赘婿最强超级学霸女神的上门贵婿全文免费阅读我的老婆是双胞胎至尊修罗混沌天帝诀全文阅读
经典收藏神级兑换系统LVSS西弗很忙网游之武动天下纪元:无限王权斗破从俘获女神开始叶罗丽:心之灵,神之禁不周证道:开局开辟三千界迷雾求生:开局一人一狗一把斧网游之梦幻问道网游三国:开局招募上官婉儿做游戏从奥奇传说开始重生之十全九美在木叶开地下城体坛之召唤猛将梦幻西游:我的物品有隐藏属性死遁后男主黑化成反派了四小阴门全民网游之六大奇遇,送我上青天极限最强大佬迷失在艾泽拉斯
最近更新热血传奇之天龙破晓我把生存游戏玩成了养成全民求生:我以武斩神零度神域暗影行者的逆袭我的幸运值负亿点全能中场,为银河战舰护航!全民领主:拘灵炼器摸金斩鬼网游:上线是真能领到神级女友!我都打模组了!谁和你发育网游:我的毒素能无限叠加清醒者游戏NBA:开局三连冠,詹库杜哭了我刚成年就被称为世一中!全民领主:开局获得万倍强化系统NBA之千亿大佬入主湖人我18岁,和平精英已封神发工资吃烧烤竟然穿越到大话人在出租屋,统治星际帝国创世:缔造九天不是,谁家好游戏的玩家是丧尸啊
又笙 黑鸭鸭锁骨 - 又笙txt下载 - 又笙最新章节 - 又笙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